-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德意志思想評論(第15\16卷)/歐洲文化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9472
- 條形碼:9787100209472 ; 978-7-100-20947-2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德意志思想評論(第15\16卷)/歐洲文化叢書 本書特色
思德國哲學中的經典問題,讀學界大家的縝密論述。 1. 《德意志思想評論》是國內以德語文化為專門研究對象的輯刊,也是國內歐洲文化思想研究的前沿成果。 2. 《德意志思想評論》第十五、十六卷集中探討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德國現代哲學中的重要論題,其中包括吳增定、鄧曉芒、倪梁康等知名學者撰寫的長篇文章,帶領讀者一探德國哲學中的經典問題。
德意志思想評論(第15\16卷)/歐洲文化叢書 內容簡介
《德意志思想評論》與《文藝復興思想評論》《法國理論》同屬“歐洲文化叢書”系列,該叢書代表了國內歐洲文化思想研究的*前沿成果。 存在論為何作為現象學才是可能的?海德格爾的早期哲學和胡塞爾現象學的關系如何?黑格爾對于盧梭“公意”概念存在何種誤解?胡塞爾和蓋格爾的思想有著怎樣的分歧與交會?本雅明如何討論“真與美”關系?賓斯旺格對于現象學有何貢獻?本卷所集結的國內外學者的這數十篇論文,為讀者條分縷析地解開這些引人入勝又頗具爭議的問題。
德意志思想評論(第15\16卷)/歐洲文化叢書 目錄
尼采對西方科學的文化批判
尼采的弦外之音
——音樂與哲學的對話
尼采與中國古代哲學
——權力意志與“德”和“道”的領域
海德格爾論壇
海德格爾、人道主義和原初倫理學的觀念
試論海德格爾元存在論概念的出現及其意義
存在論為什么作為現象學才是可能的?
——海德格爾前期的存在論與現象學之關系再考察
海德格爾與埃克哈特大師:以斷離和任讓為核心
德國古典哲學
從黑格爾的一個誤解看盧梭的“公意”
黑格爾美學中的“散文”隱喻與現代性問題
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化特征
德國現代哲學
現象學美學的起步
——胡塞爾與蓋格爾的思想關聯
藝術是用來觀察社會的!
——論尼克拉斯·盧曼的藝術社會學
表現、星叢和真理性內涵
——本雅明《認識論批判序言》中對真與美關系的討論
賓斯旺格對于現象學的貢獻
編后記
德意志思想評論(第15\16卷)/歐洲文化叢書 節選
當海德格爾將現象學看成是一種純粹的方法時,盡管未曾明言,他所針對的顯然是胡塞爾對于現象學的理解。因為在后者那里,現象學并不僅僅是一種描述方法,而且是包含了某種特定的研究主題、對象或存在者區域,也就是所謂的“純粹意識”。對海德格爾而言,現象學作為一種方法概念意味著一種純粹的可能性,因此它優先于包括胡塞爾的現象學在內的任何具體的現象學流派。因為它所描述的不只是純粹意識的本質,而是包括純粹意識在內的一切存在者的自身顯現或存在。相反,胡塞爾的現象學只是把純粹意識看成是某種不言自明的存在者區域或研究對象,但并沒有進一步追問它的存在論前提,也就是它如何存在或自身顯現。因此,胡塞爾的現象學并沒有像他所宣稱的那樣“回到事情本身”,而是僅僅回到了純粹意識這個特定的對象或存在者區域。就這一點來說,胡塞爾的現象學不過是重蹈傳統存在論或形而上學的覆轍,忽視了存在者與存在的區分,或者說,在根本上是“對存在的遺忘”! 暮5赂駹柕倪@一批評可以看出,他顯然認為,存在論不只是單向度地依賴于現象學的方法。毋寧說,他的真實意思是:不僅存在論只有作為現象學才是可能的,而且現象學同樣只有作為存在論才是可能的。原因在于,現象學若要真正地“回到事情本身”,那就必須要克服一切傳統形而上學或存在論的前提,不能預設任何存在者狀態的(ontisch)前提和規定,也就是說,不能將某種現成的存在者(如我思、主體或純粹意識等)預設為前提,并且將其等同于存在。這也意味著,倘若現象學要徹底追求“回到事情本身”,那么它必然會*終走向一種海德格爾意義的存在論。由此反觀,當胡塞爾在《觀念(一)》中通過“先驗還原”方法懸置了世界的存在,獲得純粹意識這種“現象學的剩余物”,并且將其視為一個“絕對存在”的領域時,他恰恰陷入了自笛卡爾以來的現代主體性形而上學的窠臼,甚至同自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形而上學或存在論傳統一脈相承,因此在本質上都忽視了存在和存在者的“存在論區分”,或者說遺忘了“存在者的存在”! 〉牵驹诤麪柕默F象學來看,海德格爾的這一批評顯然是簡單粗暴的,以至于在相當程度上歪曲了前者的本意。拋開概念表述的差異,胡塞爾與海德格爾對于現象學與存在論之關系的看法,至少在克服傳統形而上學這一點上并無根本性的分歧。事實上,胡塞爾的現象學從一開始就力圖同一切傳統形而上學或存在論劃清界限。早在《邏輯研究》中,胡塞爾就明確地強調了現象學的“無前提性”。也就是說,現象學力圖保持“形而上學的中立性”,不預設任何形而上學前提,并不將任何實在論或唯心論意義的現成存在者或實體當作現象學描述的“**原則”。在《觀念(一)》中,胡塞爾進一步將現象學的這種“無前提性”原則發展為一種“先驗還原”方法。對胡塞爾來說,“先驗還原”并非如海德格爾所批評的那樣,只是簡單地“懸置”了世界的存在,并且回到了純粹意識這一絕對存在的“原初區域”。恰恰相反,“先驗還原”是對一切“自然態度”或“存在設定”的終止,因此也是對一切傳統形而上學或存在論的懸置。①用大衛·卡爾(David Carr)的話說,“先驗還原”是一種“去存在論化”(de-ontologize)②。也就是說,“先驗還原”不僅“懸置”了外在對象的“超越存在”或“自在存在”,而且懸置了世界的“自在存在”,甚至懸置了意識本身的“自在存在”。這種被“去存在論化”的意識就是“純粹意識”。對胡塞爾來說,“純粹意識”的“純粹性”意味著:意識既不是某種笛卡爾式的形而上學實體(心靈),也不是休謨等經驗主義者所說的心理事件。簡言之,意識不是某種“世間性的”(mundane)或世界之內的實體或對象,而是純粹的現象、自身顯現或自身給予! ≡诤麪柕南闰灛F象學之中,“先驗還原”的重要性還不止如此。事實上,正是通過“先驗還原”,包括意識在內的所有存在者才被消除了“存在設定”或“去存在論化”,從“自然態度”所設定的一種獨立存在者或“自在存在者”變成了“現象”。換言之,胡塞爾所關心的問題不再是“有什么東西自在地存在”這類傳統的形而上學或存在論問題,而是“存在者如何自身顯現”的現象學問題。同樣的道理,現象學意義的“現象”也不再像在傳統形而上學或存在論中那樣與本原、本體或“物自身”等相對立,而是“自身顯現”的一切或“事情本身”。因此在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之中,包括意識在內的一切存在者都變成了“現象”,或者更具體地說,它們自身顯現為某種被構造的意義(Sinn)或意向相關物(noema),而使得它們自身顯現或意向性地構造的正是意識或“我思”(cogito)本身。意識不僅自身顯現或對自身顯現,而且讓一切非意識之物自身相對于意識而顯現。簡言之,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非但不是像海德格爾批評的那樣退回到一種自笛卡爾以來的主體性形而上學,反而開啟了將存在者的存在還原為存在者的自身顯現或“現象”的根本突破,從而使得海德格爾所說的存在與存在者的根本區分成為可能。 ……
德意志思想評論(第15\16卷)/歐洲文化叢書 作者簡介
孫周興,1963年生,紹興會稽人。199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學教授;德國洪堡基金學者;現任浙江大學講席教授,兼任同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校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等。主要從事德國哲學、藝術哲學和技術哲學研究。著有《語言存在論》《后哲學的哲學問題》《以創造抵御平庸》《未來哲學序曲》《一只革命的手》《人類世的哲學》等;主編《海德格爾文集》(38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來藝術叢書》、《未來哲學叢書》等;編譯有《海德格爾選集》《尼采四書》《林中路》《路標》《尼采》《哲學論稿》《悲劇的誕生》《快樂的科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權力意志》等。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