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201863
- 條形碼:9787522201863 ; 978-7-5222-018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書特色
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面。托爾斯泰多年間一直打算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結識……他一直在打算著,但是沒打算好,抽不出時間。直至陀思妥耶夫斯基轟動一時的葬禮之后,在一切人都一下子談論起、大聲議論起他、忙亂起來、好像**次發現了他的時候,托爾斯泰終于加入了這大合唱,趕緊迎合舉國上下對他的承認,回憶起自己原本沒有的、姍姍來遲的愛慕。他突然之間感覺到,這是他“*親近、*珍貴、*為必不可少的”人。
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 內容簡介
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前半期有影響的作家、詩人、劇作家、文學評論家和宗教思想家之一。他的成就涉及歐洲和俄國文史哲學各個領域。“基督教是什么”這個問題,貫穿了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全部創作。他通過解讀歷史人物,尤其通過剖析人物的靈魂、精神過程來表現和敘述他的宗教哲學思想。 這部寫于1900到1902年的兩卷本長篇作品《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明證。通過對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及其主要作品的剖析,梅列日科夫斯基力圖審視俄羅斯現代民族精神的代言人的靈魂,揭示俄羅斯現代宗教思想所面臨的問題,探索這些問題在現代語境中的宗教哲學意義。
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 目錄
《梅列日科夫斯基全集》序言(1914)
卷一:生平與創作
引言
上篇 作為人的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下篇 作為藝術家的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卷二:宗教思想
序言
**章 托爾斯泰筆下的反基督
第二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反基督
第三章 托爾斯泰筆下的基督
第四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基督
第五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分裂
第六章 托爾斯泰筆下的*終分裂與*終合
附錄:梅列日科夫斯基作品編年
譯者后記
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 節選
托爾斯泰是人之肉體的偉大創造者,部分地是人的靈魂——即其轉向肉體、轉向生命無意識的、動物性自發性之根的那方面的靈魂的創造者。但是,他是不是活的人的個性,那被稱作“人物”的創造者呢?人物無疑在他筆下孕育、成長和逐漸形成,但是,這些人物能否分娩出生、逐漸長大,成為獨立、個別、惟一和完整的、有生命的存在物呢?托爾斯泰對人的個性的描寫很像高浮雕的半凸出人體,這些人體有時候似乎馬上就要脫離塑造并把握著它們的平面,*后跳出來,站在我們面前,像可從四周觀看、可及可感的圓雕一樣;然而,這是視覺的欺瞞:它們永遠也不會分離出來,永遠不會從半圓變為全圓;,我們永遠也不會從另一面看到它們。在普拉東·卡拉塔耶夫的形象中,藝術家似乎使不可能之事成為可能:他能夠描寫出有生命的,或者,至少,暫時顯得有生命的個性,恰恰就憑著沒有個性、沒有任何確定的特征和棱角,憑著特殊的“圓形特征”;這種圓形驚人明顯,甚至似乎幾何形的印象,卻不是產生于內在的、靈魂的面貌——而是產生于外在的、肉體的面貌:卡拉塔耶夫有“滾圓的軀體”“圓的頭”“圓形的動作”“自圓其說的言語”,甚至連他的氣息里都有“某種圓的東西”。他是一個分子;他是為首的和*后的,*小的和*大的,是開始與終結。他自身并不依自己而生存;他只是萬有的一部分,全民、全人類、全宇宙的生命的一部分。他以自己的個性或者無個性再生這一生命,就像一滴水珠以其完滿的圓再現世界之圓周一樣。無論如何,藝術的奇跡,或者視覺的*為天才的欺瞞正在完成,幾乎已經完成。普拉東·卡拉塔耶夫雖然沒有個性,卻似乎是有個性的、特殊的、惟一的。但是我們也許想要徹底地了解他,從另外一個方面看看他。他很善良;但是,也許,他一生都連一次也沒有觸犯誰嗎?他很純潔,但是,也許,他連一次也沒有與眾不同地瞥過某一個女人一眼嗎?他說話愛用成語,但是,也許,他有一次還是把自己的一個詞兒塞進了這些短語了吧?只需要一個詞,一條事先看不見的細線就會破壞了這個過度正確的、在數學上完美無缺的“圓形”——我們也就可能相信,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存在。但是,在我們*凝神注目之時,普拉東·卡拉塔耶夫好像故意似的,死去了,消失了,溶解了——像一個小水珠落人大洋中一樣。如果說他在死亡時得到更多確認的話,那么,在他活著的時候,在人類情感、思想和行為諸方面,我們就承認,他是難以確認的:他連生活也沒生活過,只是存在過,亦即顯現為“完美的圓形”,并以此完成了全部使命,所以他只剩下等死了。在我們的記憶中,正如在彼埃爾·別祖霍夫的記憶中那樣,普拉東·卡拉塔耶夫給人留下的印象永遠不是一張活生生的臉,而只是對全部俄羅斯事物、善和圓的事物的生動體現而已,也就是說,是巨大的、全世界歷史宗教的和道德的象征。安德列公爵的個性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我們已經看到,或者猜想到;對于我們來說,他變得越來越可理解,這在于他自己生動的矛盾,冷漠的智慧和熾熱的幻想傾向的結合,對人的蔑視和對榮譽——“對人之愛”的不可滿足的渴望的結合,貴族的外在殘酷性與隱秘的溫柔——有如兒童沒有防衛的心靈感受性的結合。但是,在這里,好像故意似的,正是在雕塑家再敲幾錘則人的形象即*終雕刻成形之時刻——安德列公爵開始死亡。和卡拉塔耶夫相反,安德列死亡得緩慢而困難,因為他全部的個性是由一些確定的特征,由一些棱角構成的,所以死亡要許多時間,才能磨去這些活的棱角,達到原初分子——時刻準備與海洋匯合的小水球的“圓形”特征。死亡姍姍來遲,緩慢地磨圓著他,像海浪磨圓著多棱角的石塊一樣。在緩慢而似無終結的死亡期間,在夢境和痛苦之中,在絕望和清醒之時,他的臉由活生生變得全新、陌生、可怕。這第二張臉遮蓋、吞沒了**張,以致安德列公爵的全部生活,他全部活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就顯得十分微不足道;所以,在我們的記憶中就永遠地留下的不是安德列公爵的生命,而只是“安德列公爵的死亡”,不是活的、特殊的個人,而只是這無法理解的、非人的、彼岸的第二張臉。但是,還有娜塔莎·羅斯托娃呢:她,似乎是富生命力的、親切的、此地的、近在眼前的、特殊的和惟一的。她的人之個性之結結得多么有情,多么牢固。這個“優雅的*純潔的榜樣”之組成依據是靈魂——肉體生活之何等精細、難以捉摸和多種多樣。和普希金的塔吉亞娜一樣,她似乎是詩人繆斯的化身,在“永恒女性”之鏡中,反映出詩人自己的內在面貌。
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簡介
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前半期最有影響的作家、詩人、劇作家、文學評論家和宗教思想家之一。他的成就涉及歐洲和俄國文史哲各個領域。“基督教是什么”這個問題,貫穿了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全部創作。他通過解讀歷史人物,尤其通過剖析人物的靈魂、精神過程來表現和敘述他的宗教哲學思想。 楊德友,山西大學外語系教授。有譯著多種,從事譯介多年,曾翻譯大量哲學、文學、宗教作品(其中不少與俄羅斯文化相關),譯筆信達。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