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最美國寶全書
-
>
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犢皮紙博物畫
-
>
西洋鏡第八集--中國古典家具圖錄
-
>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收藏系列:中國古代藏書
-
>
西藏瑰寶:吐蕃 分治時期壁畫精選
-
>
西藏瑰寶:歷代炊具餐具精選
-
>
木趣居:家具中的嘉具(套裝精裝 全二冊)
敦煌如是繪:接續1600年美的歷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43210
- 條形碼:9787521743210 ; 978-7-5217-4321-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敦煌如是繪:接續1600年美的歷程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深耕。敦煌畫院93年組建成立,三十年來一直深耕于敦煌藝術領域,在敦煌古法泥本復制技法上,復原效果極為突出,是罕見使用這種技術復制敦煌壁畫的機構。首次出書,將珍藏多年的泥本摹繪壁畫一次性展示給讀者。 稀缺。敦煌畫院已完成臨摹總面積2000多平尺,其中有很多是常人難得一見的特窟壁畫。絕大多數是等大臨摹,采用古法1:1復刻,大限度地恢復了壁畫的原貌,本次出版的作品中非常珍貴的還有莫高窟不開放的洞窟24個中的61幅畫作,特窟6個17幅畫作,具有稀缺性。 全面。本書以時代為線索,將莫高窟這座寶藏中各個朝代從北涼到唐代*有代表性的作品全部拎出,有大家非常熟悉的“九色鹿本生故事”“反彈琵琶”“水月觀音”和各色飛天、藻井等,較為全面、系統地展現了莫高窟的美。 唯美。本書收錄的敦煌及榆林壁畫,都是珍品中的珍品,至寶中的至寶,在畫面效果上,非常出色,將傳統中國壁畫中繁復、奢華、對稱、精致的一面呈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藝術臨摹范本。 治愈。古代的敦煌壁畫創作者通過創作壁畫來獲得心靈上的滋養,現代人也依然可以通過臨摹敦煌壁畫獲取內心的力量。如是我聞,只要拿起筆,就可以獲得內心的自由。臨摹人前輩,也為你做出了切實可行的表率。不僅僅是情懷,更是對人生理想狀態的一種追求。通過一筆一筆的線描,你會發現接觸敦煌壁畫并沒有那么困難,壁畫中的美好寧靜世界,也可以出現在你的身邊。
敦煌如是繪:接續1600年美的歷程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共同推進敦煌文化藝術的傳播,讓更廣泛的大眾,深入地了解敦煌文化背后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
本書以時代為線索,將莫高窟這座寶藏中各個朝代從北涼到唐代有代表性的作品拎出,有大家很好熟悉的“九色鹿本生故事”“反彈琵琶”“水月觀音”和各色飛天、藻井等,較為全面、系統地展現了莫高窟的美。
敦煌如是繪:接續1600年美的歷程 目錄
??前言:對你而言,敦煌是什么 ??敦煌壁畫臨摹人訪談
??畫院館藏品:
1. 關于窟 2. 飛天與樂舞 3. 本生故事畫 4. 佛、菩薩、修行人 5. 經變畫 6. 藻井 7. 眾生、神將 8. 供養人 9. 敦煌的色彩 10. 不可思議的敦煌
??我以我筆續敦煌 ??后記:無數人的敦煌,每個人的敦煌
敦煌如是繪:接續1600年美的歷程 節選
我想,你肯定知道敦煌。你或許剛看過介紹敦煌的書或微信文章,也在抖音、小紅書或微博上看過敦煌樂舞、敦煌服飾或模仿秀視頻,可能你還去敦煌旅游過,親身探訪過莫高窟這一旅游勝地,甚至現在你的案頭上還有和敦煌相關的文創或日歷。 那么,讓我問你一個簡單的問題吧。“對你而言,敦煌是什么?”相信在你張口欲言的一剎那,腦海里會跳出很多概念:壁畫、飛天、九色鹿,甚至還有反彈琵琶,卻又沒有那么一個詞脫穎而出,能給敦煌一個完整清晰的定義。 確實,對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當中,尤其是沿海地區的中國人而言,“敦煌”是一個那么遙遠的名詞,“敦煌壁畫”也總是那么模模糊糊,看不清楚。敦煌,是美術課里談到的藏在戈壁里成千上萬的壁畫,代表著中國古代尤其是唐朝的藝術和美學。 敦煌,是地理課里提到的沙漠中的綠洲和月牙泉,是混在眾多熱門旅游目的地中的一個。 敦煌,是古代史課本里提到的位于西北邊關的地名,是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的出關口。
敦煌,是近代史課本里那頁不忍面對的篇章, 堆砌著一串令人心酸的名字:王圓箓、伯希和、斯坦因……
敦煌,這個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名字,是那么多人提起它就會眉飛色舞的話題,停留在那個遙遠的角落里,你一抬眼就可以看見,卻發現始終看不真切。
作為一個有著一定審美經驗的中國人,捧著這本書的你,可能對西方美術史中的畫家們早已耳熟能詳,如數家珍:莫奈、凡·高、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畢加索、列賓、達利、米勒,但對自己國家這長達一千六百余年的藝術史,你只知道它是很恢宏、很崇高、很龐大的壁畫藝術寶庫,但是究竟是誰創造的這一切,這個問題和其他細節一樣始終含混又潦草。
這時候的敦煌,于你而言更像一個謎題。關于敦煌,你好像知道,你又不知道。它激起了你的好奇心,讓你躍躍欲試想去一探究竟。 為什么我們看敦煌壁畫的時候, 總會感覺介乎懂與不懂之間?
對于一個普通人而言,“敦煌”幾乎就等同于“壁畫”。藏在沙漠里的四萬多平方米精美壁畫,成為幾乎所有歷史學家和游客好奇的對象。然而在壁畫的觀看上,我們卻會陷入一個窘境。
互聯網讓我們有了太多選擇,你可以輕松接觸到關于敦煌的海量圖像和文字資料,如今更有了VR 數字網站,已經可以對部分洞窟實現沉浸式的瀏覽。然而看到圖片的時候, 你卻會發現敦煌壁畫似乎沒有想象的那么美:看不太懂的滿天神佛,大多殘缺磨滅的壁畫人物,你努力辨識,往往也只能看出模模糊糊的輪廓,哪里比得上宋代文人畫的墨分五色、靈動氣韻,也談不上像西方油畫那樣光影絢爛、動人心魄。這時候,你的心里可能會有一點疑惑甚至嘲笑:畢竟敦煌遠在邊陲,地方工匠眼界狹隘,技法有限,水平應該不可能太高吧。
市面上講敦煌的書浩如煙海,然而學術類書籍多是探究歷史真相或細枝末節(比如某某窟是哪一年建造的、為誰建造的、中間的榜提究竟是何意等),而這些知識對普通人可不那么有用或有趣。
而科普類書籍多是選取敦煌壁畫中的一個個小片段,梳理它們背后的故事,雖然有趣易懂,但就像你雖然了解了大象身上的每個部位,卻很難真正了解大象的習性一樣,通過故事也很難概括出敦煌的系統全貌。
畫冊類的專業書籍則很容易讓人陷入審美疲勞。翻開一本敦煌壁畫的畫冊,往往圖案讓你眼花繚亂,不知從何處著眼。你經常會陷入這樣的迷惑:“這幅畫我好像在前面已經看過了”。但事實上大半的可能是并沒有真正看懂。
眼前明明有太多信息可供閱讀,卻什么也看不見。你好不容易凝聚了想要徹底了解敦煌的十分勇氣,在十分鐘之后熱情往往就會煙消云散。敦煌壁畫全鋪式的繪畫方式、復雜的表現內容和斑駁的顏色留存,對于我們熱衷看畫面重點的審美經驗,都是極不友好 的。
確有幾本講述敦煌故人的書籍會讓人看得心潮澎湃,但是放下書的時候又會覺得遙遠,像是講別人的故事。好在網絡時代,有一些學者會分享他們所研究的敦煌知識,或許這能讓你了解到敦煌的前世今生,然而通過別人的眼睛和嘴看到的敦煌還是不那么真切。
畢竟百聞不如一見,于是不甘心的你終于打算去一探究竟,決定親身前往洞窟尋找答案。規劃去一趟敦煌并不是件輕易的事,從北京出發,行程至少為時一周,為此做準備則需要半個月,更何況如今這些計劃都因為疫情的反復而變得撲朔迷離。遺憾的是,即便你如愿踏上戈壁,伴隨著人流走進洞窟, 你的收獲也可能和你的期待相差甚遠。
你曾無數次告訴自己,敦煌這個地方是神圣的,但是似乎你的知識體系并不能讓你做好準備來迎接這一刻。在導游手中微暗的光線和熟練的話術的指引下,你夾雜在人群中,面對著破碎的壁畫殘片,你瞪大了眼睛, 希望能在短短的三五分鐘之內看出端倪來。可惜灰暗的墻壁并沒有發出光來,你和其他的游客一樣,轉了一圈也就出去了。
“敦煌到底是什么?”你抱著更多的疑問回到了家。“敦煌”這個名詞從此就像一塊燙熱的鐵,烙在了你的心頭。你搜羅市面上眾多的書,渴望找到新的線索,你開始了解更多的知識,然而知道得越多,你越覺得云山霧罩。
與此同時,“敦煌”這兩個字在媒體上反反復復不斷出現,會牽引著你再次回來,希望解開心頭的這個謎團,直到你翻開了這本書。
那么讓我們來正視這個話題吧。
“為什么我們看不懂敦煌?” 第/一個原因, 敦煌并沒有做好被你理解的準備。
敦煌,是由歷史上無數人接力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或者說它像一個超大的、跨越千年的、史無前例的密室,里面夾雜著多朝代、多民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今天,敦煌面臨的首/要課題是需要被保護。如果你不去看它,它并不會脫離了墻壁來找你。作為一個現代人,一個外來人,如果你只是莽莽撞撞地闖進去,面對無數條線索,往往不知該從何著眼。它固有的敘事邏輯和層層疊疊的表達方式,我們短時間內是很難理解的。
第二個原因, 我們習慣了讀圖的“信息”,卻讀不懂圖的“氣息”。
我們習慣了在美術館里觀看油畫,習慣了通過平面畫冊來欣賞畫作,習慣了在屏幕面前觀看圖片,更在意的往往只是“畫面”“故事” 或“價格”。
在這樣的審美經驗和觀看習慣下,我們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敦煌壁畫”這種形態。敦煌壁畫隱身于洞窟之中,這種360 度全包裹感的藝術形式,動輒數十平方米的尺寸,畫面看起來全無重點,往往又全是重點,令人無從著眼。
相信曾進入洞窟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同意這一點:敦煌壁畫的“氣息感”,遠勝過它的“畫面感”。有人評價只有西方文藝復興巔峰期間的教堂藝術可以與之相提并論,但它在體量和參與者數量方面又遠遠不及敦 煌。
第三個原因, 在價值觀、時間和常識方面存在的鴻溝。
古人在精神追求和對內探索方面,面對較少的信息,干擾較少,對信息解讀的密度很高。換成我們熟悉的語言,這就是專注度更高。我們常說敦煌畫匠的“匠”,另一方面也就是匠心的“匠”,如果不肯用更耐心一點的方式去看,就無法和壁畫保持在同一頻率里,自然看不懂。
喜歡熱鬧的參觀者慕名而來,打卡而去,在如此短時間的物理接觸里,跨文化、跨時空、跨語境,難以理解是理所當然的。
接觸敦煌,要先把自己放空。
不要輕易做價值的判斷,不要只是帶著好奇或批判的眼光來審視,也不要輕易去下定義。
敦煌如是繪:接續1600年美的歷程 作者簡介
敦煌畫院成立于1993年,趙樸初先生題名,現任院長宋靈。敦煌畫院比鄰鳴沙山,展覽空間逾3500平米,為國內外藝術家和高校提供 創作、展覽、研學、游學等服務。經歷近30年發展,敦煌畫院承載著傳承 弘揚創新的使命,逐步從專注于敦煌壁畫的研究繪畫機構演化成為面向中國乃至全球的敦煌藝術和文化的傳承、交流和創新平臺。弘揚絲路文化,聚合更多敦煌文化愛 好者,讓敦煌文化更親切。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