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橫沔閑人拾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82961
- 條形碼:9787532182961 ; 978-7-5321-829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橫沔閑人拾趣 本書特色
本書從選文成文時間為序,記錄了作者波瀾起伏的人生旅途故事。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的成長奮斗歷程,從童年的懵懂,到青年的坎坷,再有壯年的奮進,來到*后中老年的輝煌。文中展現了這一代人永不屈服、壯志凌云的優秀品質,同時也處處流露出作為一位兒子或父親長者的兒女情長的柔情一面。作者的一生,與國同運,砥礪前行。
橫沔閑人拾趣 內容簡介
顧復初是一名有著非凡經歷的成功實業家、發明家,他的創業經歷縱貫半個世紀。波瀾起伏的人生旅途故事,從童年的懵懂,到青年的坎坷,再有壯年的奮進,來到*后中老年的輝煌,展現出一代人****、壯志凌云的優秀品質。他的創業不但給自己帶來了榮譽和富裕,同時,他的善舉和反哺當地社會行為也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不失是一位慈善家。作為一位兒子或父親長者,他也處處流露出兒女情長的柔情。顧復初的一生砥礪前行,與國同運。這本書是一個壯志鐵漢的奮斗史,也是偉大祖國發展的一個縮影。 知識是力量, 思維成產業。 空想換實現, 奮斗方成器。
橫沔閑人拾趣 目錄
二、逆襲
三、十五歲
四、人生**桶金
五、自發戶
六、父親入獄
七、我入獄的始末
八、再憶1958
九、回周浦工作
十、政治任務
十一、極品燕麥粉
十二、制造豬鬃加工半自動設備
十三、逃稅學習班
十四、三女兒生病
十五、父親冤案再起波瀾
十六、師傅陸工
十七、他們運動我生產
十八、小試牛刀
十九、愛人出山
二十、天兆探母
二十一、偶遇衛金祥
二十二、暗中相助
二十三、湯巷村率先創業
二十四、反目
二十五、加工*賺錢的水泵
二十六、S90、S120、S65
二十七、大三輥
二十八、逃跑
二十九、七年牢獄之災
三十、獄中發明
三十一、在獄中為父親平反
三十二、告密者去世
三十三、創辦湯巷微型電線廠
三十四、為南極科考船造電纜
三十五、為何創辦福利工廠
三十六、星火計劃始建分廠
三十七、貴陽分廠
三十八、星火計劃項目驗收
三十九、一百二十萬元的貨被騙了
四十、我見到了國家領導人
四十一、沒學成華西村
四十二、橫沔**個貨真價實的民營公司
四十三、投資爛攤子
四十四、1997感悟
四十五、撤離貴池
四十六、沿北二分廠愛徒出事
四十七、科技示范村
詩詞摘錄
橫沔閑人拾趣 節選
一、父親和母親 我的父親顧秋月、母親曹林珠,他們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信仰“信、望、愛”三德,在我心中他們是我一生的驕傲和永遠學習的榜樣。我的父母親不僅讓我在動亂的年代里度過了沒有煩惱的童年,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教給了我奮發圖強、樂善好施的做人原則,讓我一生受益。 我是地道的上海人,出生在1937年,那一年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這一事件的出現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近現代化進程,把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拉向了水深火熱之中。可彼時我們家在父親的努力勞作下,卻已擁有了七間大瓦房、六間草房,還有四十畝的土地的資產,這四十畝土地有十五畝用作自耕田,其余二十五畝我們把它租給了附近的農民。除此之外,還有兩臺柴油機,一臺十二馬力,另一臺十馬力;一臺六呎車床;兩臺六時口徑的水泵;兩條大木船,一條是五噸的,另一條是兩噸的。這些資產在當時的上海肯定稱得上是小康之家。其實,這些機械設備就是我家發家致富的本錢,在當時那個農村社會里,敢于購置機械設備,組成亦工亦農的家庭企業、發展地方工業是公認的大膽之舉。這就是父親的過人之處。 父親是家里的頂梁柱,利用購置的柴油機等設備成立了“錦興碾米廠”,他靠機械為別人碾米磨粉、抽水抗旱,每年碾米大約600噸、磨粉大約200噸。繁忙季節他每天早上四點多就起來,一直干到晚上八九點鐘。如此的辛勤勞動,年復一年持續到1949年。無師自通的父親不滿足于碾米、磨粉、抽水抗旱這類常規經營,他又購買了一臺英國產的二手車床。這等于說,父親沒有停留在僅僅使用機器的階段,而是進入了自己制造機器的階段。他籌建了一個小型的鑄造工坊,在自家院里組建了熔鐵爐用來鑄造機器的毛坯零件,然后再利用車床加工成正式零件。這個機械加工作坊除了制造草繩機等主要產品外,還面向社會提供柴油機維修服務,服務范圍東至祝橋、鄧家碼頭,南至六灶、新場,北至御橋、秦鎮。由于父親的誠信經營,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成了社會公認的實干家。 母親一手管理著家里十五畝的自耕田,母親將這十五畝土地分成兩半,根據情況雇了3~6名臨時工(這在當時和現在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卻成了我家后來被批斗的證據)進行耕種,以水稻、小麥和棉花輪番耕種,這樣我們家就實現了糧食自給、棉布自織的傳統家庭生活。 如今我已八十好幾,很多事情都已淡忘,可回憶起童年,父母的音容笑貌和滄桑的背影依然猶在眼前。父母雙親每日勞作的情形讓我從小就非常直觀地知道幸福的生活來自努力的工作。特別是我的父親,他對機械技術的投入和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的一生。 P1-3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