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市場的時空向度: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8910
- 條形碼:9787552038910 ; 978-7-5520-389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市場的時空向度: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研究 本書特色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貫穿著整個社會主義思想史和實踐史,也是經濟學的經典問題。本書從馬克思、恩格斯經典作家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評析出發,通過時空兩個向度的研究,探索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時間上,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社會主義經濟道路的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與市場經濟實踐的創新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化發展;空間上,對蘇聯社會主義及市場經濟國家的幾種類型做了深度討論。本書既有宏觀的考察,也有微觀的探討,邏輯框架清晰,圖表數據翔實,結合時代問題和理論爭論,對理論和實踐問題加以總結、分析和闡釋,對于我們堅定道路自信、進一步科學理解和落實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市場的時空向度: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作者對其博士論文的整理、修訂、完善,所探討與思考的問題,是作者所認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核心的命題之一: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研究。本書梳理、概括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成果,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的新進展做了闡述。 本書共七章,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經典作家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評析,蘇聯社會主義關于計劃與市場的爭論及發展,市場經濟國家的幾種代表性類型及評價,反思與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市場的結合等,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偉大實踐。此外,本書吸收了一些近年經濟學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研究方面的成果,及時補充了新概念和新提法。
市場的時空向度: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研究 目錄
**章 馬克思、恩格斯經典作家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評析/17
**節 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社會主義社會的實現形式/17
第二節 馬克思三大社會形態理論中第二形態與市場經濟的關系/30
第三節 列寧對社會主義與市場關系的探索/34
本章小結 科學對待經典社會主義經濟理論/46
第二章 蘇聯社會主義關于計劃與市場的爭論及發展/48
**節 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矛盾與實踐困境/48
第二節 蘇聯內部關于社會主義經濟計劃的爭論/50
第三節 社會主義經濟核算問題的論戰/57
本章小結 在歷史與實踐中把握市場經濟的內涵/69
第三章 市場經濟國家的幾種代表性類型及評價/74
**節 英美模式/74
第二節 日本模式/78
第三節 德國模式/80
本章小結 市場經濟形式的多元化/81
第四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社會主義經濟道路的探索/82
**節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思想/82
第二節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市場因素/92
第三節 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道路探索/103
本章小結 中國早期的社會主義經濟道路探索的基本經驗/113
第五章 反思與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市場的結合/115
**節 中國社會主義與市場結合的歷史必然性/115
第二節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119
第三節 計劃與市場的辯證關系/124
第四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130
本章小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的歷史邏輯/135
第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的新理解/137
**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137
第二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困境/146
第三節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58
本章小結 從實踐中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169
第七章 理論體系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171
**節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命題/171
第二節 處理好新時代背景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181
第三節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經濟體系/190
第四節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趨向/196
結束語/201
參考文獻/203
市場的時空向度: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研究 節選
第三章 市場經濟國家的幾種代表性類型及評價 從工業革命伊始,西方通過堅船利炮取得了文明的話語權,并通過話語擴張,推銷西方的制度,以此樹立西方的文化霸權。而市場經濟穿上意識形態的外衣后,成為新自由主義思潮的重要部分,也是西方國家文化擴張的利器。如不少人認為西方的現代化模式充滿活力,可以被其他國家復制,只有向西方學習,才能進入現代文明。西方國家也自以為站在文明的*高點,利用東歐、拉美等國家亟須改革的心理,以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為條件,實現在其他國家的文化擴張,“華盛頓共識”是其達到頂峰的標志。新自由主義在西方國家內部起到了維護國際壟斷資本的作用,并為其資本擴張提供合法性辯護,強化了西方國家對世界話語權的壟斷。所以,西方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本壟斷時,必然以新自由主義為思想武器。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國家內部并沒有統一的市場經濟模式,總體而言,西方的市場經濟國家可以分為三種模式。分析三種模式的異同,有助于我們深刻掌握市場經濟的內涵,從而認識到西方國家向外推銷的新自由主義的本質。 **節 英美模式 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英美模式*為矚目,可以說,英美兩國主導了從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秩序,其經濟、政治模式影響了全世界的所有國家。英國創立了世界**個資本主義模式和**個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模式,在18—20世紀上半葉,英國依靠強大的海軍以及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建立了一個世界性的貿易市場。兩次世界大戰后,依靠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美國接過英國的霸主地位。美國的市場經濟模式深受英國的影響,英美模式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典型代表。分析兩國的市場經濟模式發現,英美兩國的市場經濟并非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而是有政府干預的市場經濟模式。 英國的自由市場經濟經歷了一個從國內市場向國外市場擴張的過程。首先,依靠圈地運動,讓農民變成了工人階級,工人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品都要從市場中購得,從而開辟了一個國內市場;其次,1825年,英國建成了世界**條鐵路,其后,逐漸發展成貫穿全國的鐵路網,構建了一個全國性質的商品市場。地理大發現后,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以及先進的工業能力,率先開辟國際市場,通過國際殖民,為本國的工業提供原材料以及商品銷售市場,在此階段,英國的商品可以銷售到世界各國。在英國的工業革命階段,英國生產力得到顯著提高,商品競爭力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占有非常明顯的優勢,英國成為世界商品的工廠。此時,英國憑借其強大的工業能力,渴望競爭,不懼怕其他國家對其挑戰,因此,產生了以亞當·斯密、李嘉圖為代表的經濟學家。他們認為政府只需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不需要來干預市場,“政府的職能僅限制在三個方面:一是保護國家免受外來侵犯。二是保護公民免受不公正的壓迫。三是建立和維持公共機構”。市場由價值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其商品在世界上更是所向無敵,人們對政府的期待非常低,甚至流傳著“管事*少的政府是*好的政府”的說法。19世紀后期,以馬歇爾為代表的劍橋學派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供求雙方的平衡,國家沒有必要干預經濟活動。 但是,德國和美國的崛起,挑戰了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從19世紀末期開始,英國的外貿開始出現了逆差并逐年升高;同時,英國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從1870年的36%下降到1929年的10.8%。英國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在此階段制約其整體發展,尤其是德、美等國實行關稅保護制度,這些加劇了英國經濟地位的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19世紀50年代開始,英國的自由市場經濟內部也在發生變化,英國的采煤、鋼鐵和機械工程等產業由私營轉變為國營,股份制的出現也讓私人資本逐漸向社會資本轉變。1862年,英國政府備案的股份公司僅有165家,到了1897年,共有股份公司5184家。與產權制度的變化相對應,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開始出現。尤其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蕭條,造成了英國企業的大規模倒閉,英國徹底放棄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實行關稅保護。英國依靠其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建立了“英鎊集團”,實行“日不落帝國”內部的特惠制,防止其他國家向英國及其殖民地的商品輸出。這一階段,凱恩斯主義是政府干預的主要理論依據,凱恩斯認為:“資本主義市場并不先天具備自動調節供給與需求的機制,一定程度的、以需求為導向的、積極財政政策的政府干預行為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凱恩斯認為,必須借助國家機器的力量,加強對經濟的干預,通過稅收政策,改變國民收入分配,提高私人消費需求,實行赤字財政,增加社會消費需求,通過貨幣政策,刺激私人投資。凱恩斯的理論與羅斯福新政的實踐,*終形成了主張充分就業、刺激有效需求的政府干預市場經濟模式。 凱恩斯的理論改變了西方各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西方各國紛紛出臺各種經濟政策,加強政府干預。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各國進入戰時管制狀態,市場調節更是被放到了邊緣的地位。到了1946年,英國在鐵路、電力、煤氣、電信、航運等方面推行國有化。1946年,成立的航空公司成為國營經濟的一部分,隨后,英格蘭銀行也被收歸國有。1964年,英國對主要的生產資料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國有化,到了1977年,銀行、煤炭、鐵路、造船、廣播、郵政等關乎國家命脈的領域都為國有。在這一時期,英國的市場經濟是一種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相結合的混合經濟,主要特征是:在所有權上,是私人企業制度和國營經濟相結合;在經濟調節上,是計劃和自由市場相結合;在國家干預與自由競爭的關系上,也是二者的統一結合。 1973—1975年,世界經濟發生滯脹危機,宣告了凱恩斯主義的破產。西方國家重回自由經濟模式,以英國撒切爾政府和美國里根政府為代表。撒切爾認為“大政府”是滯脹產生的主要原因,政府過度干預經濟,導致財政收入赤字,同時出現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從而使經濟停滯。撒切爾夫人執政之后,減少政府在一系列領域的干預行為,縮減公共企業和公共服務的規模,在國有企業中引用市場機制,并且鼓勵國有企業私有化。到了1991年,英國近三分之二的國有企業私有化。撒切爾夫人認為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不高,由于其處于壟斷地位,缺乏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致使企業缺乏創新。英國的自由化改革后,通脹率逐年下降,英國的經濟增長率也不斷提高。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英國達到頂峰。 1997年,布萊爾就任英國首相后,提出新混合經濟政策的概念,既包括政府在經濟中的積極作用,又肯定了“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布萊爾認為:“21世紀不是公有制與私有制之間相互拼殺的世紀,公有制只是為實現平等和自由等目的而運用的一個手段。”政府要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如良好的社會環境、穩定的市場秩序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等。此后,英國政府繼承了新混合經濟政策,于2017年發布了產業戰略白皮書,規劃了英國未來數十年的產業策略,主要形式是政府與企業的共同合作。 美國在市場經濟上與英國也有很多相似,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為發達國家的霸主,其經濟政策的變動會對世界其他國家也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1929年經濟大蕭條之前,美國國有企業的比例是世界*少的。經濟危機爆發后,羅斯福總統采納了凱恩斯的理論,政府直接干預經濟,在農業、工業、金融業等領域成立了一些國有企業,美國政府的財政支出由危機之前的2%至5%,增長到20%至25%。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切社會資源更是傾向于軍工企業,政府直接取代市場,在此期間,美國政府成立了兩千多家國有企業,以更好為戰爭提供資源。這種政府干預經濟的態勢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世紀性的滯脹,里根總統和撒切爾夫人采取新自由主義政策,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在新自由主義理論的影響下,美國實行了大幅度減稅、企業私有化、減少政府提供的福利待遇等改革措施。英美兩國實行了較為自由的經濟制度,率先走出低迷的狀態,直到2007年爆發的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美國通過美元霸權的經濟地位,在全球化時代,不斷轉移低利潤的制造業到其他成本低的國家,這也導致美國過度資本化,其實體產業空心化。據調查,2015年,美國的實體產業占其GDP的六分之一,家庭財富中,虛擬經濟占到三分之二。而這樣的態勢,導致普通家庭根本無法阻擋大資本的收割,面對危機,普通家庭損失慘重,而大資本的力量空前強大,又導致政府根本沒有力量對金融業進行制約,政府應對危機的措施從以前的改革轉變為救濟,這些措施不僅無法緩解危機,而且還在不斷加重危機的危害。奧巴馬成為美國總統后,美國政府又重新開始干預市場,如以美國政府的信用為背書,出臺了全球*大規模的救市計劃,強行干預瀕臨破產的汽車制造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以保障就業,以及加大培育新技術的力度,為未來經濟提供新的增長點。特朗普總統上臺后,更是明確了“美國為先”的施政綱領,出臺各種優惠政策,保障制造業重回美國,并且通過大規模的減稅、國際貿易保護政策等方式扶持本國的制造業。美國近十年來的種種政策表明,當美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的時候,會大肆鼓吹自由貿易,以此排擠比美國商品成本高的其他國家的產品,從而沖擊他國的產業,并搶奪他國市場。但是,當美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的時候,美國也會出臺各種反壟斷法和關貿協定,以打擊他國市場跟美國市場的直接競爭。
市場的時空向度: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研究 作者簡介
王鑫,男,1991年生,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后,現任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學術月刊》編輯,主要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在《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學術研究》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