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鄉土文化元素與鄉村景觀營造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6401
- 條形碼:9787522506401 ; 978-7-5225-064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土文化元素與鄉村景觀營造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復興鄉土文化與傳統文脈,建設美麗鄉村,營造優良生活環境,滿足人們歸屬感和精神需求的目標,首先從鄉土文化元素及鄉村景觀的概念入手, 運用文化人類學、美學、藝術學、環境學的理論與方法,概括鄉土文化元素及鄉村景觀的特征、元素及價值,系統分析鄉土元素與景觀設計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其次,通過文獻研究法、比較分析法及實踐調查法掌握當前新農村景觀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此進行原因剖析,在此基礎上闡述鄉土景觀設計中鄉土文化元素的植入原則、方法和思路,探討鄉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應用方法和步驟以及融合創新與再造的思路。*后嘗試探討新技術對未來美麗鄉村人文景觀設計營造的影響,以及如何運用新技術提升鄉村景觀的設計營造水平,為早日實現美麗鄉村建設探出新思路、新方法
鄉土文化元素與鄉村景觀營造研究 目錄
第二章 研究述評
**節 國內相關研究述評
第二節 國外相關研究述評
第三章 美麗鄉村人文景觀的構成及價值內涵研究
**節 鄉土
第二節 鄉土文化
第三節 景觀
第四節 鄉土景觀
第四章 鄉土元素與鄉村人文景觀的關聯性研究
**節 文化與鄉土景觀
第二節 鄉土文化與景觀之間的關系
第五章 我國農村鄉土元素在城鎮化進程中的保護與利用現狀研究
**節 鄉村建設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原因剖析
第三節 鄉土人文景觀的保護與營造原則及其價值體系
第六章 鄉土景觀元素
**節 自然性鄉土景觀元素
第二節 生產性鄉土景觀元素
第三節 生活性鄉土景觀元素
第七章 基于鄉土文化元素的景觀營造
**節 鄉土人文景觀設計與營造基本原則
第二節 鄉土材料的應用
第三節 鄉土人文景觀設計的創新表現手法
參考文獻
鄉土文化元素與鄉村景觀營造研究 節選
。ǘ┥a性鄉土景觀 生產性鄉土景觀簡單而言就是人類在農業(或漁業、畜牧業)生產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景觀。生產性景觀豐富多彩,既包括麥田、稻田、谷田、高粱田、茶園、梯田(如哈尼梯田)、菜地、果園(蘋果園、桃樹園)等農田景觀,也包括農業機械(水車、播種機)、水利設施(如都江堰)、農業防護林、連棟溫室、魚塘水庫等農業設施景觀,還包括播種、收割、打魚、放牧等農業(或漁業、畜牧業)勞作景觀,以及手工藝、釀造等民間傳統技藝景觀和民居建筑景觀等。而漁業及畜牧業生產景觀也極其豐富多樣,有其獨有的特征與表現形式。 人類歷史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是生產的歷史,沒有生產就沒有產出,人類就沒有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生產性景觀來源于人的生產生活勞動,是對自然的改造和對自然資源的再加工所形成的一種景觀,它是一種歷史悠久、自古已有的景觀,也是一種有文化積淀、有生命力、能長期繼承、有目的性和實用性物質產出的景觀。生產性人文景觀既有自然之美又有創造之美,其范圍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及漁業所形成的農業景觀。國內有學者認為農業生產性景觀就是將農業作物化為園林造景材料,進行農業生產時營造的生產性景觀,它不但給人帶來樂趣而且集農業生產與觀光休閑于一身,是具有生產、經濟、文化、美觀、生態效益的綜合性景觀! ‰S著社會及生產力水平提高及人口的不斷繁衍增長,農耕方式也不斷變革,大體經歷了撂荒(游耕)耕作制、輪荒耕作制、連種耕作制、輪作復種耕作制、間作套種耕作制、多熟耕作制等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農耕方式由于耕作工具、傳統習慣等的不同而造就了不同的農業生產形態,造就了不同的農業景觀形態,進而形成了不同的鄉土生產性景觀。撂荒耕作制是指荒地開墾種植幾年后較長時間棄而不種,待地力恢復時再進行墾殖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中國在原始農業時期由于地廣人稀,刀耕火種,一般是墾種一年后撂荒,另辟新的荒地墾種,實行年年易地的粗放經營。有時候采用連種若干年撂荒若干年的辦法。土地開墾每種植三五年即因雜草叢生或肥力退化而棄耕五年、十年或二十年。這種耕作方式在原始社會相當普遍,現在非洲、東南亞仍有部分地區采用此種方式。對應這種耕作方式是石犁、耘田器等極為原始低效的農業器具,在耕地上采用半靠自然力、半靠人工的措施。農耕場景包括赤腳插秧、揮汗鋤草、佝僂拉牛犁田、彎腰播種收割、曬谷揚場等。這些極具原始意蘊的耕作場景成為鄉土農耕人文景觀的基因! ∪缃駲C械化、自動化的耕種方式隨著現代科技與農機器具的發展逐漸取代了農民相互協作集體耕種、彎腰赤腳蹚水插秧的勞作方式。田野中徐徐而行、轟鳴作響的農業機器,噴灑農藥的無人機在天空盤旋飛翔,錯落有致吐著水蛇的自動噴水管道,成為現代農業耕作的日常場景,也成為農業生產性景觀。這些景觀與原始社會的生產性景觀形成了鮮明對照。雖然現在的農業產出效率比原始社會高出許多,但從農業生產性景觀的可觀賞性、對觀看者心靈觸動性上而言,著者認為原始的農業生產性景觀具有更高的觀賞性、意蘊性與吸引力,更能喚起人們對土地的依戀與對田野勞作情景的眷戀!
鄉土文化元素與鄉村景觀營造研究 作者簡介
王光利,男,山東淄博人,1969年3月出生,1991年獲得山東大學工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得江蘇師范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2012年獲得浙江大學美學博士學位,現為濱州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出版《千古鬼才蒲松齡》《中西文化博弈論》《新世紀中國文學非虛構寫作研究》《胡適詩學理論研究》四部專著。在《江蘇社會科學》等發表CSSCI核心論文十余篇。主持省部級課題4項。主持市廳級課題5項。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