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詩詞意境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124879
- 條形碼:9787549124879 ; 978-7-5491-248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詩詞意境論 本書特色
★心游萬仞,神接千載,思路開闊,視角多邊。讀者切理饜心,自當獲得情趣智趣理趣多方滿足。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臧克和作序推薦 ★本書作者以大半個世紀的研究積累,解讀中華經典文本,恢復原本客觀存在但由于歷時久遠而中斷的認知關聯,別開生面,本書讀者自會拓展新視野。 入手處以“意象”結構為基本單元,使得漢語詩性語言結構中的景、物、人、事、情、志、意、理諸端,分割而不隔,混沌見邏輯,相背以相協,實現為同構。由表層變體,到深層句樣,化靜態凝固為動態流變的觀察。 帶領讀者深度漫游《詩經》《離騷》以及蘇軾、王維、陶淵明、李商隱、李清照、辛棄疾等人經典詩詞的意境蘊場,力求解脫“套版思維”,“打通墻壁說話”,讓心路四通八達,神魂海闊天空,進觀其小無內、其大無垠的美感堂奧。 ——臧克和(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主任)
中國詩詞意境論 內容簡介
《中國詩詞意境論》作者以大半個世紀的研究積累,解讀中華經典文本,恢復原本客觀存在但由于歷時久遠而中斷的認知關聯,別開生面,《中國詩詞意境論》讀者自會拓展新視野。
中國詩詞意境論 目錄
“在水一方”的人生悲劇格局——《詩經·秦風·蒹葭》的異質連類時空
“暝色起愁”的創辟與仿構——從《詩經·王風·君子于役》的“日之夕矣”說起
“后妃之德”說并非謬論——《詩經·周南·關雎》的政治教化用意
神性與人性的祭儀融合——屈原《湘夫人》的審美再造
悲憤中的人格完善精神——從屈原《離騷》的整體建構說起
無我之境與無為之境——從陶淵明《飲酒》(其五)說起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終南別業》的玄禪意境
凄美的詩性悲劇意識——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艱難苦恨繁霜鬢”——杜甫《登高》的從政謹敬之心
意象井置與審美解讀——從杜甫《江漢》看詩性意象語言
“幽咽泉流冰下灘”——李商隱《錦瑟》的迷離惝恍意境
“打通墻壁說話”——蘇軾《水調歌頭》的穿越精神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蘇軾《赤壁賦》的對等理念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的建構心理
“肝腸似火,色貌如花”——辛棄疾《摸魚兒》的隱喻時空
主要參考書目
中國詩詞意境論 節選
《中國詩詞意境論》: 西方英雄悲劇理念與中國古典詩詞悲劇意識的顯著差異集中體現為,前者強調戲劇沖突,注重斗爭精神,張揚崇高,情調悲壯;后者則強調真摯感情,注重圓融境界,崇尚優雅,情調凄美。張揚崇高精神的悲劇令人感到悲壯,崇尚優雅的悲劇令人感到凄美,這是合乎人性人情的必然規律。悲壯的價值,在于把崇高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令人感到傷痛、憐憫和恐懼,從而達到宣泄、陶冶和凈化靈魂的作用,這在西方悲劇理論中已多有闡述,此處不再重復。對凄美之特征和意義的闡發,卻乏善可陳,或只當作藝術特點和表現方法來予以觀照,因而有必要深入探討一下。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凄美情調,有兩個要素:一是幽美情感,二是無可奈何的處境。凄美不是豪壯,情致優美才為凄;豪壯使人精神振奮,但精神一振翅,優美的感覺也飛走了。凄美也不等于悲慘,色調幽柔才為凄;悲慘使人慘痛、恐懼,但心魂一慘痛、一恐懼,美感愉悅就被窒息了。情致優美是凄美的本位、本體、本色;無可奈何的處境,則是決定凄美情景之格局及其審美價值的尺度。造成悲劇的原因多種多樣,那些純屬偶然的、個人性格和行為缺陷的、本來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劇,因其能夠連類生發的時空偏狹,意義并不大。而具有必然性、群體性、不可避免性的悲劇情景,才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凄美情調的基本格局。盡管凄美情景多種多樣,但都不同程度地困囿在無可奈何的格局之中。花開花落,傷春悲秋,這是“意志不可逆”的自然格局;兩地相思,離愁別恨,這是“此事古難全”的人情格局;天地無限,生命短暫,這是“萬古如長夜”的人生格局。這由自然律令、人情難圓、人生苦短三大無可奈何格局所造成的凄美情境,就是中國古代詩詞蘊場的主要時空。如果悲情不是處在這種種無可奈何的格局之中,而是通過主觀努力即可改變的,那么詩意就應當聚焦主觀努力,從而走上積極抗爭的軌道;否則,悲情就變成了懦弱和投降,那就無所謂凄,更談不上美了。《春江花月夜》的凄美情境,不僅是優美的,而且涵容了自然天規、人情難全、人生苦短三大無可奈何的處境,同時又用極其鮮明生動的語言、意象、意境將其從容而優雅地展現出來,故而說它是凄美詩境之“頂峰上的頂峰”并不為過。 人們習慣于用社會悲劇的理念來觀照和闡發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悲劇意識,這當然是必要的,有時也是很重要的;但必須意識到,社會悲劇只是悲劇的一個方面,它在古今中外的悲劇理念中,都沒有成為主流悲劇意識。西方悲劇理論,是以不可預測之命運悲劇和不可逆轉之性格悲劇的名義,堂而皇之地繞過了產生悲劇的社會根源,故而在洋洋灑灑的悲劇論著中,幾乎看不到“社會悲劇”這一概念。中國古代詩詞絕大多數是抒情短篇,像《孔雀東南飛》那樣銜冤封建禮教、《長恨歌》那樣抱恨政治斗爭的長篇悲劇,只是鳳毛麟角;即使這樣的鳳毛麟角,筆墨也主要是潑灑在生死遺恨的情味之上。在浩如煙海的抒情短篇之中,像白居易“諷喻詩”直指社會弊政、杜甫“三吏”“三別”直指民生災難那樣的作品,也并不多見。主流還是在“情”字上摸爬滾打,不管是抒寫春恨秋愁、生離死別,還是喟嘆人生短暫、命途多舛,無不熱衷于凄美情致的深摯動人。人們特別喜歡唐詩宋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其中那深摯的凄美情致產生了同頻共振。即使在凄美情致的背后,大多隱藏著某種社會弊端和腐惡,但那是詩學社會學、詩學政治學的范疇,不是詩學審美本體論;人們習慣于尋求詩情背后的社會政治根源,這本身無可非議,但把它視為必由的途徑,乃至成為解讀藝術作品的唯一思路,那就必定會遮掩乃至戕害詩情的審美本體,這種流弊似乎已經成為難以扭轉的歷史常態和精神痼疾。 在無可奈何的凄美情調上致力詩意之美,這是審美本體觀念對社會悲劇理念的穿越。穿越不等于超越,更不是取消,而是在“尊重而不等于”的前提下的再度升華。就像荷花從湖底躥到湖面盛開一樣,你可以說它是由淤泥和湖水培育出來的,這是科學的生命根源學說;你也可以說它是穿越污泥和污水而凈化出來的,這是審美的隱喻象征觀照。《春江花月夜》的凄美情境,顯然是對人生現實的穿越性審美觀照。面對自然景物,它穿越了霜寒霧迷的昏暗和風刀雨劍的災難,提純為“何處春江無月明”的靚麗和“江天一色無纖塵”的潔凈;面對空中孤月,它穿越了“陰晴圓缺”的變幻不定和“高處不勝寒”的令人驚懼,升華為“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天地永恒和“不知江月待何人”的深情期盼;面對人類情感,它穿越了個體私欲、社會腐惡、政治角逐所造成的人性異化,凈化了情感中的消極悲觀、庸俗鄙陋、獸性狂暴等極端情緒,提純了情感的真摯、深切、包容、浩瀚,即使是江水無情、落花飄零、斜月西沉、瀟湘路遙的悲劇情懷,也升華為坦然、舒張、中和、圓潤的審美愉悅。這是一個“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的詩意性瓊樓玉宇,一種尚未被濁世異化、充滿人性天然本色的圣潔 ……
中國詩詞意境論 作者簡介
陶型傳,筆名南山。1941年生于山東蓬萊。1965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退休。長期從事雜志編輯工作,參與多種《大學語文》編寫。讀書自娛,喜歡中國古代文論和傳統詩詞意象;為文隨興,發表論文數十篇。年逾古稀,始有著書之意。出版專著《審美思想發微》《意象詩論》《中國詩詞意境論》。現正擬寫《管蠡天海——中國古代文論掇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