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精神王國的求索者(文化名人采訪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13829
- 條形碼:9787521213829 ; 978-7-5212-138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神王國的求索者(文化名人采訪錄) 本書特色
那些追求精神王國高度、深度和廣度的長者,賦予了向往偉大心靈的人們希望和力量。 他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歷史文化的發展,也使世界充滿光明、希望、價值、意義! 《精神王國的求索者:文化名人采訪錄》帶你走進文化大師的精神世界
精神王國的求索者(文化名人采訪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做香港某新聞機構記者時采訪蕭乾、冰心、錢鍾書等文化名人的訪問記。書中體現了他們學術成就之外高尚品德,如錢鍾書的清高、沈從文的善良、巴金的真誠、梁漱溟的骨氣、俞平伯的忍耐、陳景潤的純真……每位名家的經歷、性格、思想有所不同,但他們又有許多共同點,這就是:他們的心靈是美麗的,胸懷是光明的,探索是深邃的。
精神王國的求索者(文化名人采訪錄) 目錄
1 / 美麗總是愁人的
——訪著名文學家、古文物學家沈從文
9 / *后一次的訪問
——醫院中訪名作家丁玲
21 / 深沉廣博的愛
——于巴金寓所的訪問
31 / 北國深秋憶春水
——冰心印象記
39 / 天我為大 有本不窮
——我所知道的梁漱溟
44 / *終“相信了自己”
——訪哲學史大師馮友蘭
50 / 治學處世兩不易
——訪紅學家俞平伯
54 / “甕中捉鱉”記
——訪錢鍾書先生
60 / 速寫錢鍾書
66 / 文苑鴛鴦與菜園幽會
——記翻譯家楊絳
71 / 一生在泥濘里作戰
——訪電影事業的開拓者夏衍
76 /不要命的老頭子
——訪記者作家蕭乾
88 /風雨浮沉三十年
——記文藝評論家馮牧
95 /幸福與痛苦在別人眼中
——訪老作家蕭軍
100/《青春之歌》續新韻
——訪女作家楊沫
107/驚天一曲唱至今
——張光年留影
111/香港文壇的一員宿將
——訪劉以鬯先生
117/在哲學里尋找生命的智慧
——記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湯一介
129/辛勤筆耕五十年
——記香港作家李輝英
133/路通向彩虹出現的天邊
——記星洲文壇老將李汝琳
140/詩名書藝撼新馬
——訪新馬書法家、詩人潘受
144/東方藝壇的獅子
——訪國畫大師劉海粟
156/折中中外 融合古今
——訪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
162/情系國寶默默耕耘
——訪人民鑒賞家楊仁愷先生
169/數學皇冠的一顆明珠
——訪數學天才陳景潤
179 /后記
精神王國的求索者(文化名人采訪錄) 節選
美麗總是愁人的 ——訪著名文學家、古文物學家沈從文 到北京之前,就聽說沈從文先生的家門上貼有字條:“沈老有病,敬謝來訪。” 文友告訴我,沈老很怕記者,卻愛朋友。每當朋友告別,他總像是還有說不完的話。可是病久了,生活范圍變小,難免感到寂寞,寂寞中希望有人間的愛和溫暖的交流。我不想當個循規蹈矩者,愿以一個忠實的讀者出現在他的面前。經友人引見,1985年10月28日上午九時,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宿舍。 開門的是一位身形細巧、語調溫婉的古稀婦人,她就是沈師母。沈老剛剛休息起身,安詳地坐在書房的藤椅上,秋陽懶洋洋地射向他那飽滿而又紅潤的天庭,要不是事先知道他近年因腦血栓致癱瘓,看他神志清楚,耳聰目明,很難相信他是一位八十三歲的老人。我握著他顫抖而僵硬的雙手,片刻的沉默,包含了他的深沉和內涵。 沈從文是湘西苗族人。他的談吐,帶有濃重的鄉音。這鄉音如同他的作品,情關湘西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雖然,他在湘西的日子,僅是他生命中的*初二十年,但他“卻常常生活在那個小城過去給我的印象里”。 他遲緩而有條理地告訴我,他在湘西讀完小學,怎樣隨家鄉土著部隊在沅水流域過著半流浪的生活,又如何從湘西山村來到北京,住在一間潮濕、陰冷的公寓里。坎坷的道路,多舛的命運,使“一個才質平凡的鄉下青年,在社會劇烈大動蕩下……度過于二十年噩夢般恐怖黑暗生活,由于‘五四’運動余波的影響,才有個轉機,爭取到自己處理自己命運的主動權”(《從文自傳》)。 這個命運的主動權就是生活經歷觸發了他的創作欲望:拿起筆桿寫文章,發泄對社會的不滿,將自己耳聞目睹的底層悲慘人物,橫行殘忍的紳士、土匪栩栩如生地寫出來。 20年代到40年代,他出版小說集四五十種,加上其他著作,有七十多種。如此多產,且作品一時風靡全國,他應該是高興的。然而,他說:“我的文章很不成熟,寫的范圍窄,寫的東西離不開我的家鄉,大社會我不懂!1922年剛來北京時,沒有機會讀書或工作。當時教書的人多,我都不行,就在北京逛,很窮,很苦,就寫文章。” 見他那么謙虛,我連忙說:“現在國際上已掀起一股‘沈從文熱’,日本、美國、法國等國正出版翻譯您的全集或選集。還有不少人因研究您的作品得了博士、碩士學位。” 沈老聽后嘿嘿地笑著說:“我的文章已不時髦了。” 時髦不時髦,應取決于讀者。凡是真正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人,無不認為沈從文的作品,不但令讀者了解到當時中國的社會結構,并感觸到他筆下流露的具有東方人特色的情感。他的散文,常有獨到之處。想到這里,我突然問起已拍成電影的《邊城》。據說,沈從文不同意將《邊城》拍成電影,理由是:“電影不能表達我的意思。” “《邊城》的內在東西是什么 ”我想從原著作者的口中得到確切的答案。 “是思索。”沈從文正色地說。 “思索什么 ”我又好奇地問。 他望了望書架,深沉地說:“思想和思索不一定能以對話來表達,內在的東西總是不太好表達的。在《邊城》中,我想提倡的是人性中的善良。” 接著,他陳述他是如何得到善良人的好處。 在他一個銅板也沒有的時候,有人支持他,欣賞他,鼓勵他。例如1918年,他從常德到保靖,乘船四十天而沒法付款,船主卻不追討。剛到北京時,住在公寓沒有錢付,房東也不討債…… 聽他說著,我想到:他得到過善良,也以善良對待別人。 在“文革”期間,沈從文被批斗,被趕去打掃廁所,后來還被送到湖北咸寧五七干校看菜園。北京的家被抄了八次,住處由三間減縮到一間,圖書資料無處放,只好以七分半一公斤的價格賣給廢品收購站。即使在這樣屈辱的日子,沈從文看到一些常來看望他的年輕人因工作緊張營養不夠時,便親自到菜場買菜,親自動手做肉醬、紅燒肉給青年人吃。這一切,除了“善良”兩字,還能做怎樣的解釋 萬萬沒有想到,他把頭一仰,哈哈大笑。我明白,這笑聲中包含了不能言喻只能理解的深沉內容。許久,他才用豁達而幽默的口吻說:“是我思想差,跟不上形勢,身旁有許多書就滿足了。這算什么 有很多人連性命都沒有了。只是失掉了許多書很心痛。” 回憶過往的日子,他說:“除了寫小說,什么都不懂,不會吸煙,不會跳舞,不會玩牌、下棋,也學不會趨炎附勢、夸夸其談。”說完又嘿嘿地笑了一陣,正色地補充道:“趨炎附勢的人,也有他們的趣味。” 沈從文在他的散文《女難》中說:“美麗總是愁人的。”這美麗的句子正是他的自身的寫照。他經歷過無數愁人的年月,但他的內心世界總是美麗正直善良的。在這高尚的境界中,他可以將苦澀變成美麗的東西。 我們從創作談到人品,又從人品談到他的近來生活。不知不覺已過了兩個小時。其間,沈師母不時讓他喝水,沈老均搖頭不肯喝。我說喝水對身體有益,他才連喝了幾口。這時,他像孩子般地純真,多么可愛啊。 沈師母怕他坐得太久,我們便攙扶他起來走走。書房不大,整個住所也只有兩間房和廚、廁設備。沈太太溫柔地說:“我們已很滿足了,還有一些老作家不如我們呢!”
精神王國的求索者(文化名人采訪錄) 作者簡介
林湄 祖籍福建福清,出生于泉州,現居荷蘭,華僑世家。十三歲開始發表詩文。1973年自上海移居香港,曾任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記者、編輯。1990年移居歐洲。曾為比利時國立漢學院特約研究員、歐華學者協會理事、荷蘭作家協會會員、歐華文學會會長、歐洲純文學雜志《荷露》主編及專欄作家。著有散文集《我歌我泣》《如果這是情》《點亮更高的燈》;散文詩集《生命·愛·希望》;中短篇小說集《羅經理的笑聲》;長篇小說《淚灑苦行路》《漂泊》《浮生外記》《天望》《天外》等18部。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