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5.12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生態恢復跟蹤監測評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704406
- 條形碼:9787572704406 ; 978-7-5727-044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5.12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生態恢復跟蹤監測評估 內容簡介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論述和總結歸納,對比分析不同評價方法的內涵、優缺點及適用范圍,借鑒典型模型及實踐經驗,選取適合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生態系統評價的方法。通過文獻資料調研,全面掌握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狀況。根據研究目標,持續開展汶川大地震災后生態恢復跟蹤監測。在此基礎上,開展震后五年間生態系統恢復監測評估;開展震后十年間生態系統恢復監測評估;開展地震十年后生態與環境現狀評估,在生態恢復跟蹤監測及震后十年生態環境現狀綜合評估的基礎上,結合區域生態環境特點,進行區域生態系統狀況優化和功能提升對策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生態恢復跟蹤監測評估 目錄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內容
1.2.1 研究區域概況
1.2.2 震后生態系統恢復評價
1.2.3 地震十年后區域生態與環境現狀評估
1.2.4 區域生態系統狀況優化及功能提升對策研究
1.2.5 技術路線
1.3 研究意義
2 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基本概況
2.1 自然環境概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質巖性
2.1.3 氣候特征
2.1.4 水系流域
2.1.5 植被特征
2.1.6 土壤條件
2.2 資源稟賦概況
2.2.1 耕地資源
2.2.2 水資源
2.3 社會經濟概況
2.3.1 人口變化
2.3.2 經濟發展
3 區域生物多樣性
3.1 物種多樣性
3.1.1 野生維管束植物豐富度
3.1.2 野生高等動物多樣性
3.1.3 物種特有性
3.1.4 物種受威脅程度
3.2 景觀多樣性
3.3 生物多樣性保護地設立現狀
3.3.1 自然保護區建設
3.3.2 風景名勝區建設
3.3.3 森林公園建設
3.3.4 地質公園建設
3.3.5 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
3.3.6 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地建設
3.3.7 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
3.4 景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
4 震后五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恢復監測評估
4.1 評估方法及數據來源
4.1.1 水土保持功能評價方法
4.1.2 水源涵養功能評價
4.1.3 生物多樣性功能評價
4.2 生態功能變化評估
4.2.1 水土保持功能變化
4.2.2 水源涵養功能變化
4.2.3 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變化
4.3 結論及建議
4.3.1 討論與結論
4.3.2 中長期生態恢復建議
5 震后十年生態系統恢復監測評估
5.1 數據來源與分析統計
5.1.1 數據獲取
5.1.2 數據分析
5.2 生態系統構成及其變化
5.2.1 生態系統類型構成
5.2.2 生態系統類型之間的轉換
5.2.3 生態系統類型時間變化
5.2.4 生態系統類型空間變化
5.3 生態系統質量變化特征
5.3.1 總初級生產力時空特征
5.3.2 葉面積指數時空特征
5.4 典型區域植被現狀野外調查
5.4.1 植物樣方調查結果
5.4.2 植物群落總體特征
5.5 土壤營養元素分析
5.5.1 調查點位及樣方設置
5.5.2 受損體土壤營養物恢復監測
5.5.3 土壤養分變化綜合分析
5.6 結論與建議
5.6.1 生態系統及植被恢復情況
5.6.2 土壤恢復情況
5.6.3 建議
6 震后十年生態重要性現狀評估
6.1 估算方法及數據來源
6.2 土壤保持功能
6.2.1 土壤保持功能評估
6.2.2 土壤保持價值評估
6.2.3 綜合價值評估
6.3 水源涵養功能
6.3.1 水源涵養服務功能評估
6.3.2 水源涵養服務價值評估
6.4 固碳釋氧功能
6.4.1 固碳釋氧服務功能評估
6.4.2 固碳釋氧服務價值評估
6.5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價值評估結果
6.6 小結
7 震后十年生態脆弱性現狀評估
7.1 數據來源及評價方法
7.1.1 數據來源
7.1.2 生態系統脆弱性評價方法
7.2 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地質災害特點
7.2.1 滑坡
7.2.2 崩塌
7.2.3 泥石流
7.2.4 不穩定斜坡
7.2.5 地面塌陷
7.2.6 總體分布情況(見表7-2-1)
7.3 基于加權信息量模型的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7.3.1 加權信息量模型
7.3.2 地質災害影響因子敏感性分析
7.3.3 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7.4 土壤侵蝕敏感性
7.4.1 土壤侵蝕敏感性空間特征
7.4.2 土壤侵蝕敏感性因子分析
7.5 結論與討論
8 震后十年環境承載力現狀評估
8.1 數據來源
8.2 評價方法
8.2.1 大氣污染物濃度超標指數
8.2.2 水污染物濃度超標指數
8.3 大氣污染評價
8.3.1 大氣污染監測結果
8.3.2 大氣監測站點超標評價
8.3.3 區域大氣污染分析
8.4 水污染評價
8.4.1 水污染監測結果
8.4.2 斷面污染物超標評價
8.4.3 區域水污染分析
8.5 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
8.6 結論及對策建議
8.6.1 結論
8.6.2 促進環境改善的對策建議
9 生態環境狀況及優化提升對策
9.1 震后十年區域生態環境狀況
9.1.1 總體結論
9.1.2 總體建議
9.2 生態系統優化及功能提升具體措施
9.2.1 生態系統格局優化措施
9.2.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提升措施
9.2.3 生態系統脆弱性改善措施
9.3 優化生態系統質量的關鍵性宏觀對策
9.3.1 管理手段——生態補償
9.3.2 技術手段——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
9.3.3 試點手段——建立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附件
1 土地覆蓋數據驗證
2 精度驗證結果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內容
1.2.1 研究區域概況
1.2.2 震后生態系統恢復評價
1.2.3 地震十年后區域生態與環境現狀評估
1.2.4 區域生態系統狀況優化及功能提升對策研究
1.2.5 技術路線
1.3 研究意義
2 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基本概況
2.1 自然環境概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質巖性
2.1.3 氣候特征
2.1.4 水系流域
2.1.5 植被特征
2.1.6 土壤條件
2.2 資源稟賦概況
2.2.1 耕地資源
2.2.2 水資源
2.3 社會經濟概況
2.3.1 人口變化
2.3.2 經濟發展
3 區域生物多樣性
3.1 物種多樣性
3.1.1 野生維管束植物豐富度
3.1.2 野生高等動物多樣性
3.1.3 物種特有性
3.1.4 物種受威脅程度
3.2 景觀多樣性
3.3 生物多樣性保護地設立現狀
3.3.1 自然保護區建設
3.3.2 風景名勝區建設
3.3.3 森林公園建設
3.3.4 地質公園建設
3.3.5 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
3.3.6 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地建設
3.3.7 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
3.4 景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
4 震后五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恢復監測評估
4.1 評估方法及數據來源
4.1.1 水土保持功能評價方法
4.1.2 水源涵養功能評價
4.1.3 生物多樣性功能評價
4.2 生態功能變化評估
4.2.1 水土保持功能變化
4.2.2 水源涵養功能變化
4.2.3 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變化
4.3 結論及建議
4.3.1 討論與結論
4.3.2 中長期生態恢復建議
5 震后十年生態系統恢復監測評估
5.1 數據來源與分析統計
5.1.1 數據獲取
5.1.2 數據分析
5.2 生態系統構成及其變化
5.2.1 生態系統類型構成
5.2.2 生態系統類型之間的轉換
5.2.3 生態系統類型時間變化
5.2.4 生態系統類型空間變化
5.3 生態系統質量變化特征
5.3.1 總初級生產力時空特征
5.3.2 葉面積指數時空特征
5.4 典型區域植被現狀野外調查
5.4.1 植物樣方調查結果
5.4.2 植物群落總體特征
5.5 土壤營養元素分析
5.5.1 調查點位及樣方設置
5.5.2 受損體土壤營養物恢復監測
5.5.3 土壤養分變化綜合分析
5.6 結論與建議
5.6.1 生態系統及植被恢復情況
5.6.2 土壤恢復情況
5.6.3 建議
6 震后十年生態重要性現狀評估
6.1 估算方法及數據來源
6.2 土壤保持功能
6.2.1 土壤保持功能評估
6.2.2 土壤保持價值評估
6.2.3 綜合價值評估
6.3 水源涵養功能
6.3.1 水源涵養服務功能評估
6.3.2 水源涵養服務價值評估
6.4 固碳釋氧功能
6.4.1 固碳釋氧服務功能評估
6.4.2 固碳釋氧服務價值評估
6.5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價值評估結果
6.6 小結
7 震后十年生態脆弱性現狀評估
7.1 數據來源及評價方法
7.1.1 數據來源
7.1.2 生態系統脆弱性評價方法
7.2 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地質災害特點
7.2.1 滑坡
7.2.2 崩塌
7.2.3 泥石流
7.2.4 不穩定斜坡
7.2.5 地面塌陷
7.2.6 總體分布情況(見表7-2-1)
7.3 基于加權信息量模型的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7.3.1 加權信息量模型
7.3.2 地質災害影響因子敏感性分析
7.3.3 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7.4 土壤侵蝕敏感性
7.4.1 土壤侵蝕敏感性空間特征
7.4.2 土壤侵蝕敏感性因子分析
7.5 結論與討論
8 震后十年環境承載力現狀評估
8.1 數據來源
8.2 評價方法
8.2.1 大氣污染物濃度超標指數
8.2.2 水污染物濃度超標指數
8.3 大氣污染評價
8.3.1 大氣污染監測結果
8.3.2 大氣監測站點超標評價
8.3.3 區域大氣污染分析
8.4 水污染評價
8.4.1 水污染監測結果
8.4.2 斷面污染物超標評價
8.4.3 區域水污染分析
8.5 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
8.6 結論及對策建議
8.6.1 結論
8.6.2 促進環境改善的對策建議
9 生態環境狀況及優化提升對策
9.1 震后十年區域生態環境狀況
9.1.1 總體結論
9.1.2 總體建議
9.2 生態系統優化及功能提升具體措施
9.2.1 生態系統格局優化措施
9.2.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提升措施
9.2.3 生態系統脆弱性改善措施
9.3 優化生態系統質量的關鍵性宏觀對策
9.3.1 管理手段——生態補償
9.3.2 技術手段——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
9.3.3 試點手段——建立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附件
1 土地覆蓋數據驗證
2 精度驗證結果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