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制造業智能化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3673
- 條形碼:9787030723673 ; 978-7-03-07236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制造業智能化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關注中國制造業智能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人士本書對制造業智能化前沿熱點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
制造業智能化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研究制造業智能化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首先對制造業智能化、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文獻、理論進行較為系統地回顧、分析與評述, 定量分析了中國制造業智能化新趨勢、區位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 綜合使用省級、城市、行業、企業數據, 運用多種模型及實證研究方法, 研究制造業智能化對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就業及收入差距、技術創新、經濟綠色增長的影響。本書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制造業智能化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各個方面的內在機理及區域、行業、企業異質性。本書對于加快實現中國制造強國戰略目標, 全面分析制造業智能化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趨向, 深化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 形成制造業智能化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實踐方案, 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制造業智能化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問題提出 1
1.2 研究思路 2
1.3 研究目的與意義 4
1.3.1 研究目的 4
1.3.2 研究意義 4
1.4 研究方法與創新 6
1.4.1 研究方法 6
1.4.2 研究創新 7
第2章 智能化基本理論 10
2.1 智能化的起源與發展 10
2.1.1 世界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歷程 10
2.1.2 中國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歷程 11
2.2 制造業智能化的內涵及特征 12
2.2.1 制造業智能化的內涵 12
2.2.2 制造業智能化的基本特征 14
2.3 本章小結 16
第3章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基本理論 17
3.1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研究 17
3.1.1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研究 17
3.1.2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評價研究 18
3.2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界定 19
3.3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多維特征 20
3.3.1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20
3.3.2 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 20
3.3.3 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1
3.3.4 邁向高質量就業 21
3.3.5 收入分配結構持續優化 22
3.3.6 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 22
3.4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狀 23
3.4.1 經濟增長 23
3.4.2 產業結構 26
3.4.3 技術創新 28
3.4.4 社會就業 31
3.4.5 收入分配 36
3.4.6 綠色發展 37
3.5 本章小結 38
第4章 中國制造業智能化測度與現狀分析 39
4.1 引言 39
4.2 制造業智能化測度與驅動因素研究現狀 40
4.3 中國制造業智能化評價體系構建與測算 41
4.3.1 制造業智能化評價體系構建 41
4.3.2 數據的選取、處理與測算 43
4.3.3 測算結果分析 44
4.4 中國制造業智能化驅動因素分析 46
4.4.1 模型構建 46
4.4.2 數據說明 47
4.4.3 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48
4.4.4 計量結果及分析 49
4.5 本章小結 52
第5章 制造業智能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54
5.1 制造業智能化與區域經濟增長 54
5.1.1 引言 54
5.1.2 智能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現狀 54
5.1.3 智能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 56
5.1.4 智能化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檢驗 57
5.1.5 研究結論 64
5.2 制造業智能化與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 64
5.2.1 引言 64
5.2.2 智能化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研究現狀 65
5.2.3 智能化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制 66
5.2.4 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測算 68
5.2.5 智能化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實證檢驗 71
5.2.6 研究結論 77
5.3 制造業智能化政策與企業績效 78
5.3.1 引言 78
5.3.2 智能化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研究現狀 78
5.3.3 智能制造試點的政策背景 80
5.3.4 智能化對企業績效影響的模型構建 83
5.3.5 智能化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實證檢驗 85
5.3.6 研究結論 90
5.4 本章小結 90
第6章 制造業智能化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影響 92
6.1 制造業智能化與三次產業結構 92
6.1.1 引言 92
6.1.2 智能化對產業結構影響的研究現狀 93
6.1.3 智能化影響三次產業結構的機制分析 94
6.1.4 模型建立、變量說明及數據來源 95
6.1.5 智能化對三次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檢驗 97
6.1.6 研究結論 101
6.2 制造業智能化與制造業結構 102
6.2.1 引言 102
6.2.2 智能化促進制造業結構優化的機制分析 103
6.2.3 模型構建與數據說明 105
6.2.4 智能化對制造業結構影響的實證檢驗 107
6.2.5 研究結論 110
6.3 本章小結 111
第7章 制造業智能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 113
7.1 引言 113
7.2 智能化與技術創新的研究現狀 114
7.2.1 人工智能的相關研究 114
7.2.2 技術創新的綜述 115
7.3 智能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機制 116
7.3.1 智能化通過加快知識創造促進技術創新 116
7.3.2 智能化通過知識和技術溢出促進技術創新 117
7.3.3 智能化通過提高學習吸收能力促進技術創新 117
7.3.4 智能化通過增加研發經費和人員投入促進技術創新 118
7.4 智能化對技術創新影響的實證檢驗 118
7.4.1 模型構建與數據說明 118
7.4.2 回歸結果分析 120
7.5 本章小結 125
第8章 智能化對制造業就業的影響 126
8.1 引言 126
8.2 智能化對就業影響的研究現狀 127
8.3 智能化對制造業就業的影響機制 129
8.3.1 智能化對制造業就業總量的影響機制 129
8.3.2 智能化對制造業就業結構的影響機制 132
8.4 智能化影響制造業就業的實證檢驗 133
8.4.1 智能化對制造業就業總量的影響 134
8.4.2 智能化對制造業就業結構的影響 139
8.4.3 區域異質性 143
8.5 本章小結 145
第9章 制造業智能化對收入差距的影響 147
9.1 引言 147
9.2 智能化對收入差距影響的研究現狀 148
9.3 智能化對收入差距的影響機制 150
9.3.1 制造業智能化對高技能勞動力收入水平的影響機制 150
9.3.2 制造業智能化對低技能勞動力收入水平的影響機制 151
9.4 智能化對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檢驗 153
9.4.1 計量模型設定 153
9.4.2 變量說明 153
9.4.3 數據來源與處理 154
9.4.4 回歸結果分析 155
9.5 本章小結 159
第10章 制造業智能化對中國經濟綠色發展的影響 161
10.1 制造業智能化與企業能源效率 161
10.1.1 引言 161
10.1.2 智能化對能源效率影響的研究現狀 163
10.1.3 智能化對制造業企業能源效率影響機制 164
10.1.4 制造業企業能源效率的測算與特征分析 167
10.1.5 模型構建與變量選擇 171
10.1.6 智能化對制造業企業能源效率的實證檢驗 173
10.1.7 研究結論 180
10.2 制造業智能化與碳排放強度 180
10.2.1 引言 180
10.2.2 智能化對碳排放影響的研究現狀 182
10.2.3 智能化對碳排放影響的模型構建 183
10.2.4 智能化對碳排放影響的實證檢驗 187
10.2.5 研究結論 193
10.3 智能化與城市經濟綠色增長 194
10.3.1 引言 194
10.3.2 智能化對綠色增長影響的研究現狀 194
10.3.3 智能化對經濟綠色增長的影響機制 195
10.3.4 模型設定與數據來源 197
10.3.5 智能化對經濟綠色增長的實證檢驗 203
10.3.6 研究結論 214
10.4 本章小結 215
參考文獻 217
后記 240
制造業智能化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節選
第1章緒論 1.1問題提出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在規模與技術水平上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世界技術進步與制造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制造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集中體現在輕工業制造水平不斷提升,制造業總量持續增長、制造業主導地位日益凸顯、生產能力迅速擴張、輕重工業基本協調增長等方面。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2001~2014年間,電子信息、機械、化工等技術偏向型產業得到高速增長,并成為帶動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制造業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制造業結構不斷優化、產品出口競爭力顯著提升。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醞釀興起,數字技術與制造技術的融合進一步加速,以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機器人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對制造業產生了顛覆性影響。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展開,已成為制造業的重要發展趨勢,并推動形成了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國家陸續推出“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規劃,培育制造業未來競爭優勢。2013年,德國提出并實施“工業4.0”戰略;2016年,日本制定了《超智能社會5.0戰略》;2017年,英國發布了《英國數字化戰略》;2018年,美國發布了《美國先進制造業領導力戰略》,提出大力發展人工智能與互聯網產業制造。 中國也高度重視制造業智能化。2015年至今,中國一直將智能制造作為制造業發展的主攻方向。2015年,國務院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2016年,國務院頒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了智能制造是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主攻方向,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2017年,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要大力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同時也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主要源于近年來勞動力、土地等資源約束趨緊,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加重,過去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智能制造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將助力我國經濟發展邁入技術進步和產業革命推進的新階段,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制造業智能化具有特殊的帶動效應,能夠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突破,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企業技術、產品和模式創新,將成為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抓手,以及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振興實體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從宏觀經濟及產業層面來看,智能化對地區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價值鏈攀升等具有重要影響;從社會效益角度來看,智能化對制造業的就業總量和結構、不同技能型勞動力收入差距等民生問題均會產生影響;從促進技術創新角度看,智能化發展為地區創新產出、企業創新產出帶來積極作用;從綠色發展角度來看,智能化對產業和企業的綠色增長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加快制造業智能化進程,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 雖然制造業智能化將從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創新、綠色發展等方面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但制造業智能化的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具有一定的潛在風險,可能導致勞動力替代、收入差距擴大以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等結果。鑒于此,從理論上研究制造業智能化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探尋制造業智能化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評估制造業智能化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途徑與效應,識別其制約因素與潛在風險,構建制造業智能化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框架和政策保障體系,對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2研究思路 本書遵循“理論基礎一實證檢驗一路徑與建議”的研究思路,首先,構建制造業智能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分析基礎;其次,評價我國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及影響因素;然后,從經濟高質量發展包括的各方面,分別研究智能化對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創新、制造業就業與收入差距、綠色增長的具體影響;*后,在理論分析和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我國智能化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技術路線圖如圖1-1所示。 1.3研究目的與意義 1.3.1研究目的 本書旨在探究制造業智能化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剖析制造業智能化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各個維度的影響,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宏觀層面,本書重點探究智能化對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將地區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創新等經濟發展動力問題,結合制造業就業、收入差距等民生問題探討,并特別將地區綠色增長納入研究范圍,以期相對全面地考察制造業智能化在宏觀層面的經濟社會效應,挖掘制造業智能化對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差異化影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 中觀層面,本書重點探究智能化對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內部結構以及各行業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在全要素生產率方面,本書重點考察制造業智能化到底能不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如果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內在動力又是什么?在制造業內部結構方面,主要從技術創新、生產模式、生產效率以及需求結構角度出發,探究智能化影響制造業結構優化的內在機制并進行實證檢驗。在行業碳排放強度方面,本書重點考察智能化能否降低碳強度,并對不同行業的異質性進行分析。 微觀層面,本書將智能化對企業的影響聚焦到企業績效和企業能源效率兩個角度,以揭示智能化轉型對企業經濟收益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在企業績效方面,本書結合中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計劃的實踐背景,從智能制造試點企業的評選和驗收考核等環節,總結凝練智能化政策對提高企業的經濟績效的影響機制,探析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政策對制造業企業經濟績效的影響。在企業能源效率方面,本書考慮到三個現實問題:一是企業進行智能化轉型,智能設備、智能機器的運作通常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智能化轉型是否確實可以提高能源效率?二是企業可能出于智能設備使用技術條件較高,投入成本較大的考慮,致使智能設備的購買數大于投入應用數,這是否會導致企業的資源浪費,從而抑制了企業能源效率?三是企業智能化轉型對中國制造業企業能源效率影響的機制是什么,具體程度如何? 1.3.2研究意義 1.理論價值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背景和現實需求出發,界定制造業智能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深化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本書結合國家經濟發展需求和戰略需要,通過總結和梳理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界定制造業智能化的內涵,從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等層面評價中國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現狀和時代特征,多角度、多層面探討應該如何保障制造業智能化順利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國地區經濟發展與企業發展的特征,總結制造業智能化發展背景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和戰略需求。對于全面分析制造業智能化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趨向,掌握制造業智能化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呈現的特征及演化規律,深化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具有重要理論價值。 第二,研究制造業智能化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及其趨向,構建制造業智能化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體系。本書將探索制造業智能化如何以創新驅動力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而提供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本書試圖用*新的國際國內理論與實踐事實對制造業智能化問題進行分析,通過評估智能化對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創新、企業績效、能源效率等宏微觀方面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揭示智能化對制造業技術創新、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制造業就業和收入差距的影響效應,拓展制造業智能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交叉研究,對于探索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模式路徑、構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2.實踐意義 **,研究智能化的影響因素,為我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制造產業提供思路和對策。通過研究智能化的影響因素,識別其中的關鍵性因素,有助于更清晰地辨識智能化方面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牢牢把握其“長板”和“短板”,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制造產業提供思路和對策。 第二,研究智能化的經濟社會效應,測度智能化的多重影響,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與啟示。從宏觀視角系統分析智能化對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創新、綠色發展、制造業就業和高低技能勞動力收入差距的影響及機制;從中觀層面分析智能化對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內部結構以及各行業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從微觀視角分析智能化對企業績效、企業能源效率的影響及機制。本書明晰了智能化情境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潛在優勢與現實困境,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找準定位,并提供相應的借鑒與啟示。 1.4研究方法與創新 1.4.1研究方法 本書采用定性分析法與定量分析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側重通過使用經濟計量分析法來探討智能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具體方法介紹如下: 1.定性分析方法 1)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方法是系統分析與全面歸納和研究主題有關的文獻和理論,在此基礎上,對所研究的關鍵問題進行探討和評述的一種理論方法。文獻分析法是本書使用的基本方法,也是貫穿全課題的研究范式。通過搜集、查找和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研究國內外制造業智能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演進歷程和發展現狀、新舊動能轉換等,并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在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把握制造業智能化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新研究動態,以進一步研究制造業智能化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 2)系統邏輯分析方法 在分析制造業智能化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與路徑中,本書運用系統邏輯分析方法從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增長、促進技術進步、提升產業競爭力,及實體經濟與制造業智能化深度融合產生的新業態和新模式等層面進行分析,揭示制造業智能化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屬性與規律。 3)比較分析 通過對各地區、各行業的智能化發展水平進行橫向比較,把握我國智能化發展的整體狀況;通過對我國歷年的智能化水平進行縱向比較,分析智能化水平的增長趨勢。 2.定量分析方法 1)主客觀賦權法 在對各地區制造業智能化水平進行評價時,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對制造業智能化水平的現狀進行科學的定性與定量分析,從而得到制造業智能化在各地區的排序狀況,為考察制造業智能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證檢驗提供基礎數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