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張居正與萬歷皇帝/樊樹志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57314
- 條形碼:9787101157314 ; 978-7-101-1573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居正與萬歷皇帝/樊樹志著 本書特色
☆名家力作。樊樹志教授詳細解讀萬歷首輔張居正與萬歷皇帝之間的微妙關系,破解張居正死后何以招致萬歷皇帝清算的歷史謎團。 ☆大眾筆法。本書寫作深入淺出,運用大眾歷史筆法,淺白曉暢地講述萬歷年間朝野紛爭。作者尤擅長在細節中呈現歷史人物的性格,抽絲剝繭,環環相扣,讀起來扣人心弦。 ☆直筆書寫。本書堅持直筆書寫的優良歷史傳統,強調作為政治人物的張居正,既是一個改革家,也是一個政客。以往人們出于對他的崇敬,諱言其政客的一面,其實是大可不必的。否則就不可能復原一個真實的張居正。改革家和政客,是他的兩面,忽視了其中任何一面,對他的認識都是片面的。 ☆讀史益智。歷史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歷史人物的興衰起伏為我們理解現實提供很好的參照。樊樹志教授讀史閱世,見解深刻,讓我們在對歷史人物的熟悉和同情之中獲得智性的陶冶。
張居正與萬歷皇帝/樊樹志著 內容簡介
本書中通過講述重大政壇事件,分析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展現了明代波詭云譎的官場、充滿陰謀與斗爭的宮闈及權傾朝野宦官閹黨組合而成的明代政壇,敘述了明代政治風波的此起波伏。本書為我書局2004年出版,現在市面已經一書難求。今作為“樊樹志作品系列”重新推出。
張居正與萬歷皇帝/樊樹志著 目錄
引言
一 初涉政壇的張居正
1.家世與科舉
2.彷徨于政壇高層的權力爭斗
3.恩師徐階的虛與委蛇
二 嚴嵩倒臺
1.嚴嵩何許人也
2.對嚴嵩形形色色的彈劾
3.嚴氏父子的下場
4.海瑞罵皇帝
三 逢迎于徐階、高拱之間
1.張居正重回官場
2.徐階主政
3.隆慶時期的內閣紛爭——張居正的《陳六事疏》
四 權力博弈:附保逐拱
1.隆慶皇帝的去世
2.馮保其人其事
3.顧命大臣內訌
4.高拱與馮保斗法
5.高拱的垮臺——“回籍閑住”
五 “王大臣案”的陰謀與是非
1.圖謀行刺皇帝的“王大臣”
2.株連高拱的密謀
3.陰謀的破產
六 代帝攝政的首輔與帝師
1.小皇帝朱翊鈞
2.“元輔張先生”
3.慈圣皇太后李氏
七 萬歷新政:改革與逆流
1.改革的前奏
2.萬歷新政的漸次展開
3.“不許別創書院”——矯枉過正的改革
4.怨聲甚囂塵上
5.傅應禎、劉臺的反對聲浪
八 “奪情”風波的前前后后
1.張居正九年考滿
2.“奪情”的臺前幕后
3.圍繞“奪情”的風波——彈劾與廷杖
4.輿論的反響
5.彈劾與廷杖的再現
九 改革向縱深發展
1.“不加賦而上用足”
2.清丈田糧——丈量耕地與清理賦稅
3.一條鞭法——賦稅與徭役的貨幣化
十 皇帝的大婚與張居正的“歸葬”
1.大婚的吉期
2.皇帝的婚禮與太后的慈諭
3.張居正的“歸葬”
4.“惴惴之心無一日不臨于淵谷”
十一 張居正之死與馮保的垮臺
1.張居正的病情
2.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病逝
3.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垮臺
十二 對張居正的清算
1.政治形勢的劇變——彈劾張居正的洶涌浪潮
2.為劉臺平反
3.遼王案與張居正
4.張居正的抄家厄運
5.張居正的悲劇——“威權震主,禍萌驂乘”
張居正與萬歷皇帝/樊樹志著 節選
張居正的抄家厄運 素有斂財癖好的神宗皇帝朱翊鈞,看到了“金寶萬計,悉入居正府”,喜出望外,以為抓住了查抄張居正家產的把柄。他對馮保、張居正的家產早就垂涎欲滴,抄沒了馮保的家產,就想對張府動手,苦于抓不住把柄,F在終于可以大張旗鼓地動手了,所以迅速作出反應,萬歷十二年(1584)四月,他發出一道很長的圣旨。 他在圣旨中說:張居正侵盜遼王府的金銀財寶,他的父親墳墓建造在遼王陵寢園地內,掘毀他人墳墓,罪孽深重。你們這些地方官為何都不加追究?現在特派司禮監太監張誠、刑部侍郎丘橓、給事中楊王相、錦衣衛都指揮曹應魁,前往荊州,會同湖廣巡撫、巡按,對照遼王次妃奏疏提及的王府倉基、房屋、湖池、洲田以及其他財產,全部查抄充公,變賣成銀子上繳朝廷。遼王次妃奏疏提及的金銀寶玩等物,務必徹底查明,全部押解朝廷。如果有官員敢于透露消息、容忍隱藏、包庇回護,一概逮捕嚴懲。同時將遼王被廢的來龍去脈調查清楚,報告朝廷,重新定奪。 這道圣旨表面看來語氣平靜,理由充分,目的在于清查張府霸占遼王府財產的情況,全部充公上繳朝廷。但是在表面的平靜之下,隱藏了一個嚴峻的政治問題——抄家。在當時的政治語境中,凡是實施抄家的對象,都是犯下嚴重罪行的官員,例如嚴嵩、馮保之類。雖然張居正已經死亡,但是抄家依然是針對他的一種追加處分。這毫無疑問是對張居正在政治上的徹底否定,其政治意義是遠遠大于經濟意義的。 查抄張府對當時與后世的影響而言,堪稱萬歷一朝四十多年中令人震驚的政治事件,標志著張居正從政治巔峰一下跌入萬丈深淵。促使皇帝對先前尊重備至的“元輔張先生”下手的原因也許很復雜,消除張居正“威權震主”的影響無疑是主要原因。早在一年以前,他看了大理寺(*高法院)送來的張居正親信游七、馮昕在監獄中的供詞后,就下令剝奪他親自頒發給張居正的上柱國、太師兼太子太師等政治榮譽,并且把他的兒子革職為民,統統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采取的措施。然而人們無論如何沒有料到,事態竟會發展到“抄家”的地步。 皇帝關于查抄張府的圣旨在朝野上下引起巨大的震動。一些官員紛紛上疏希望皇帝冷靜、寬恕,不要對已故大學士張居正給予“抄家”的懲處。在這個當口,講這樣的話是要擔風險的。這和張居正在世時講些阿諛奉承的話,有天壤之別,那時是趨炎附勢,現在是逆流而動,沒有相當的膽識與魄力,是難以做到的。 其中*為引人注目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趙錦,力排眾議,挺身為張居正講幾句公道話,實在是很不簡單。趙錦并不是張居正的親信嫡系,在萬歷初年對他的新政也有所非議,以為太過于“操切”。張居正知道后,授意言官彈劾他“講學談禪,妄議朝政”,迫使他辭官而去。如果為了泄私憤,趙景完全可以落井下石,報當年的“一箭之仇”。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出于公心,為皇帝分析利弊得失。 趙錦以監察機構主官特有的敏銳洞察力,認為對于內閣大臣這一級高官的抄家應該慎重,嘉靖年間對嚴嵩的抄家連累江西百姓的教訓值得記取。當時抄沒嚴府家產,預先估計的家產數字過于龐大,實際抄家時難以達到這一數字,主持抄家的官員唯恐給自己帶來不測之禍,只好“就地取材”,把附近百姓的財產拿來充數,這就是所謂“株連影捕,旁挖遠取”,抄家物資大半出于無辜平民。這在當時江西留下很大的后遺癥。 他對張居正的家產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臣不敢說“一無所藏”,但是和馮保相比,不及萬分之一。追究他的罪狀已經很長時間了,他家即使有所“微藏”,早已分散藏匿了。何況,言官們出于人心憤恨,所揭露的事實常常講過頭。萬一再次重演查抄嚴府的悲劇,那么對于湖廣的流毒將十倍于江西。 他還批評皇帝對張居正的懲罰過于嚴酷,必然使得今后的內閣大臣產生恐懼感,無所措手足,這是更為嚴重的政治后遺癥。既然剝奪了他的政治榮譽和頭銜,他的子弟業已革職為民,這些懲罰 已經足夠顯示朝廷的威嚴了。無論張居正昔日如何擅權,如何操切,畢竟功大于過,斷斷不至于達到抄家的地步。他在奏疏*后寫道:“居正生平操切,壟斷富貴,決裂名教,故四方之怨歸,實未當有異志。且受先皇顧命,翊上沖齡,夙夜勤勞,中外寧謐,功惡可泯!惟陛下不忘蓋帷之義,所以光圣德、全國體!毕M实垲櫲斈贻o佐帷幄的情誼,不要做出有損國體的事情來。 皇帝根本聽不進去,居然聲稱:張居正辜負朕的恩眷,蔑視法紀,恣情妄為,甚至侵占王府的墳地、產業,怎么可以姑息?你們這些大臣為什么還要為他辯護? 清初歷史學家談遷在《國榷》中,記錄了趙錦的這份奏疏,給予肯定的評論,引用明末學者沈德符的話,來表明他對于清算張居正事件的批判態度。沈德符指出:張居正輔佐小皇帝,自以為有“不世之功”,得罪名教,應當由他自身擔當。張居正功罪約略相當,死后言官的譴責往往夸張失實。例如御史楊四知為了夸張他的貪贓,居然說張府有銀質火盆三百只,他的兒子打碎玉碗玉杯幾百只,這些細節有誰見到過?又說歸葬沿途,五步鑿一口水井,十步蓋一座亭子,顯然不合乎常理。退一步說,楊四知早就知道這些事實,為什么不在張居正生前當面對質? 這段話不僅是在批評楊四知之流,而且也在諷刺翻臉不認人的皇帝。 然而,皇帝根本不在乎人們的諷刺,毅然下令刑部侍郎丘橓等前往荊州查抄張府家產。消息傳出后,皇帝的老師——侍講官于慎行寫信給丘橓,希望他手下留情。 于慎行和趙錦一樣,都算不上張居正的親信,當年“奪情起復”時,他和同僚們上疏反對。張居正當面責備他:我一向待你不薄,你為何也跟著起哄?于慎行從容回答:正因為張公待我不薄,才表示反對。張居正拂然離去,不久于慎行被迫辭職。張居正死后,他重新起用,得知查抄張府的消息,不記前嫌,講幾句公道話,實屬難能可貴。他寫給丘橓的信態度鮮明,說理充分,對官僚們的薄情寡義給予鞭辟入里的批判,洋溢著一派凜然正氣。他的信,大意是這樣的: **,對于張居正應該有一個全面的評價。他說:張居正的始末已經人所共知,他耗盡精力與智慧,為國家而勤勞,以及耍弄陰謀與權術,結怨于朝廷上下,這兩方面都能夠看到一個大概。在他掌握政權的時候,舉國上下爭先恐后為他歌功頌德,不敢批評他的過失。到了今天身敗名裂,舉國上下又爭先恐后聲討他的罪狀,不敢肯定他的功績。這兩種態度,都不合乎情理與事實?v觀他的生平,顯赫的名聲與鮮為人知的殷實,以法治國與間或施以恩惠,兩方面兼而有之。 第二,對于他接受的賄賂要具體分析。他說,張居正對于納賄極為謹慎。有深交的親戚朋友的賄賂可以接受,陌路之人一概拒絕;債帥巨卿的賄賂可以接受,小官一概拒絕;能夠進入張府大門的親信的賄賂可以接受,不得其門而入的賄賂一概拒絕。因此,他的賄賂收入是有限的。 第三,關于他的家產要具體分析。他說,張居正以蓋世之功而自豪,頗為自律,不敢做誣鄙之事,并且期望兒子有傳世之業,不使他們交游過濫。張府里面專門從事開后門通路子的是奴仆總管之類的人。他的父親、兄弟在鄉里居住,憑借權勢網羅一些錢財,如此而已。因此,荊州張府的財產也是有限的。 第四,抄家時請手下留情。張居正的太夫人(母親)年已八十,垂垂老矣,他的幾個兒子都是不涉世事的年輕書生,抄家之后,身無分文,必定落魄流離,沒有地方棲息。這是路人感到酸楚,士林為之傷心的事。希望抄家定罪以后,允許給幾間房子,一塊立錐之地,“使生者不至為欒郤之族,而死者不至為若敖之鬼”。 在當時形勢之下,敢于講這樣的公道話,與官方宣傳口徑格格不入,顯然要承擔極大的風險。于慎行之所以敢于這樣做,因為他沒有私心,不圖私利,這叫作“無私則無畏”。《明史》的《于慎行傳》,提及他給丘橓的書信,有八個字的評論:“詞極懇摯,時論韙之!笨隙ㄋ那樵~懇切、誠摯,得到輿論界的一致好評。 然而主持查抄荊州張府的刑部侍郎丘橓,一點都沒有接受老朋友于慎行的勸告和建議,以不折不扣執行皇帝圣旨為能事。在丘橓身上看不到儒家的仁義道德、溫良恭儉讓,完全是一副刑名師爺刀筆吏的模樣,當然其中不乏私人恩怨、假公濟私的成分。 丘橓,出身貧寒,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為官特立獨行,多次上疏抨擊朝政,言詞激切,無所顧忌,因此而罷官。萬歷初年,言官們極力推薦,張居正以為此人言行怪異,缺乏經國之大德,拒絕起用。張居正死后,才起用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以后又調任刑部侍郎。他對張居正有私人積怨,正好乘機報復泄憤,于慎行的勸告與建議只當耳旁風,不但不手下留情,而且超越抄家的權限肆意妄為。他還沒有趕到荊州,就命令地方官查封張府房門,登錄張府人口,一些躲避空房的老弱婦孺,來不及退出,門已封閉,十幾個人在里面活活餓死。 在丘橓主持下的抄家,可謂錙銖必究,巨細無遺。
張居正與萬歷皇帝/樊樹志著 作者簡介
樊樹志,復旦大學教授。代表著作有:《明史十二講》(2021)、《重寫晚明史:王朝的末路》(2019)、《重寫晚明史:內憂與外患》(2019)、《重寫晚明史:新政與盛世》(2018)、《重寫晚明史:朝廷與黨爭》(2018)、《晚明大變局》(2015)、《明代文人的命運》(2013)、《明史講稿》(2012)、《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2007)、《國史十六講》(2006)、《江南市鎮:傳統的變革》(2005)、《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2004)、《晚明史(1573—1644年)》(2003)、《國史概要》(1998)、《崇禎傳》(1997)、《萬歷傳》(1993,2020)、《明清江南市鎮探微》(1990)、《中國封建土地關系發展史》(1988)等。其中,《晚明史(1573-1644年)》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晚明大變局》入選《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新華網、新浪網等二十余家媒體2015年度好書。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