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多維視野中的動物小說研究/李蓉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12129
- 條形碼:9787521212129 ; 978-7-5212-121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多維視野中的動物小說研究/李蓉梅 本書特色
“兒童文學博士文庫”的出版,既是對兒童文學專業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有力支持,同時也是促進新時代兒童文學理論發展的有力舉措。我們欣喜地看到,新世紀以來我國自主培養的這一大批兒童文學博士生,正在成長為新一代兒童文學理論工作者,他們中的拔尖人才,已成為當今知名的理論批評家、作家、出版家與閱讀教學專家,是中國兒童文學新一代的理論批評、學術研究、學科建設的接力者、*跑者。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兒童文學理論家 王泉根
多維視野中的動物小說研究/李蓉梅 內容簡介
“中國兒童文學博士文庫”叢書共21本,包括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浙江師范大學中國兒童文學專業五位博士生導師王泉根、梅子涵、曹文軒、朱自強、方衛平的理論專著以及2000年至2017年即新世紀以來培養的十六位很好兒童文學博士的博士論文。“中國兒童文學博士文庫”集中展現了新世紀以來中國兒童文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學術成果,正本清源,以專業的學術理論姿態解答當下兒童文學、童書出版及青少年閱讀中的問題與困惑,以理性之光為青少年兒童的閱讀未來保駕護航。縱觀“中國兒童文學博士文庫”,既可以從中看到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的嶄新面貌,也能夠理解到兒童文學藝術的深邃核心,還能夠了解到中外兒童文學的發展異同與兒童文學的跨學科發展,視野開闊、角度多元、內容扎實、資料豐厚、辨析通透,充分展現出新世紀以來中國兒童文學學科發展的學術成果。《多維視野中的動物小說研究》為“中國兒童文學博士文庫”叢書的一種。在文學作品中,動物作為人的藝術創作對象,走過了漁獵時代的動物神話,農業時代的動物寓言、童話和傳說,直至現代的動物小說。本書從文化和文學的層面,從審美、敘事、宗教、生命哲學、生態倫理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將動物小說與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心理特征相結合,既體現其地域本質,又觀瞻其跨時空特色。
多維視野中的動物小說研究/李蓉梅 目錄
多維視野中的動物小說研究/李蓉梅 節選
動物對于人的意義,在《真德亞吠陀》里被公認為*古*真的《溫底達》篇是這么表述的:“世界賴狗的理智而維持存在,狗若不守護街衢,盜賊和狼便要劫盡一切財物。”換言之,人類離不開動物,人的存在依靠動物,人類仰仗動物推進人類社會的進程。對動物的關注,無論是在文學作品里還是在風俗習慣、傳統禮儀中都留下了清晰的發展軌跡,尤其是在文學作品中。以民間文學為例,在國際民間故事分類編碼體系中,動物故事都被放在*前面,中國的幾部故事類型索引也是如此。丁乃通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列出的動物故事類型達299個。動物作為人的藝術創作對象,走過了漁獵時代的動物神話,農業時代的動物寓言、童話和傳說階段,發展成為現代動物小說的主角。“動物小說”這個概念在中國*早界定于1928年。1928年,《中華教育界》雜志刊發夏文運的長篇文論《藝術童話的研究》,**次明確提出了“動物小說”的概念,論者認為野蠻人的物談里有一類就是關于動物的小說:“動物小說里的內容,起初必說動物和人一塊兒出來,人和動物還可以結婚;人變了動物,還能轉變過來等。”這里所謂的動物小說應該是動物傳說或動物傳奇,起源于先民的萬物有靈思想,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動物小說。有的研究者認為“動物小說都要以動物為題材、為描寫的中心。動物小說之名,即因此而得”。有的研究者把動物小說作為動物故事來進行研究,如英國的約翰·洛威·湯森,“為方便起見,動物故事可被分為兩大類:擬人化的動物和保有原來面目的動物”。湯森所說的第二類動物故事與動物小說有很多相似之處,實際上,很多這類故事都被認為是動物小說。比如,歐內斯特·湯普森·西頓和查爾斯·G.D.羅伯茨的作品。西頓的《我所知道的野生動物》一書里就塑造了很多個性鮮明的動物形象。中國著名動物小說作家沈石溪認為,并非所有以動物為主人公的作品都是動物小說,他認為嚴格意義上的動物小說應當具備如下要素:“一是嚴格按照動物特征來規范所描寫角色的行為;二是沉入動物角色的內心世界,把握住讓讀者可信的動物心理特點;三是作品中的動物主角不應當是類型化而應當是個性化的,應著力反映動物主角的性格命運;四是作品思想內涵應是藝術折射而不應當是類比或象征人類社會的某些習俗。”綜合上述觀點,動物小說是以刻畫動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動物的生活世界或借此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動物小說同樣具有人物(動物形象)、情節和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三大要素。“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動物小說同樣離不開虛構。并且由于動物小說特殊的描寫對象,作品自然會有很多幻想成分。“想要自動物的內心來描寫一個真實動物的作者需要面對一個基本事實:我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身為一個動物的感覺。”因此,動物小說的作者須憑借豐富的想象力,以對動物的了解為基礎,深入到動物的內心世界。 基于很多作者把某些具備小說特色、以動物為主角的作品稱為動物故事,故論者從動物故事開始來梳理動物小說的發展。 加拿大文學之父羅伯茨認為,*早的動物故事是講述人們打獵勝利歸來的故事,因為在當時,打獵成功對一個忍饑挨餓的家庭而言就意味著活命,或者是關于在猛獸的威脅下絕處逢生的故事。這種故事對當時那些跪在火邊瑟瑟發抖的聽眾來說非常逼真,因為在他們周圍,各種猛獸的鼻息聲清晰可聞。無論是狩獵凱旋還是絕處逢生,都會涉及對動物習性的描述。因為如果不了解動物的出沒規律、特征習慣,是既無法捕獲獵物,也無法保護自身安全的。在原始社會,動物是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因而認識動物、了解動物就成了原始人要學習的*基本的生存知識。英國著名學者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原始文化》一書中也認為*早的動物故事是在原始文化的背景下描述動物的生活習性,沒有摻入任何訓誡。后來,這些純粹的動物故事逐步過渡到動物寓言,動物開始在故事中反映人類的道德觀念。而此期出現的動物童話也同樣在反映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些動物童話在民間文學里有大量的記載。動物開始在各種文體中擔當主角,著名的列那狐就是歐洲中世紀偉大的動物敘事詩《列那狐的故事》的主角。十二世紀中葉到十三世紀,在歐洲,特別是在法國,以動物為“人物”的敘事詩十分盛行。這些詩與寓言不同,其中的動物不但高度個性化、人格化,而且被賦予人的社會屬性,猶如人在現實社會中分屬于一定的階級一樣。這些詩假托動物世界的故事,實際上是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列那狐的故事》的魅力就在于把動物的特性和人的特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中國,動物的形象逐漸由童話中的精靈演變為精怪,從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開始,動物精怪大量出現,形象也不斷豐滿,歷經唐、宋、元、明、清,到《聊齋志異》可說是蔚為大觀。除了*初的尚奇好怪的心理,究其實,也是“事有難言聊志怪,人非吾與更搜神”。隨著文明的發達,社會的進步,人類開始重新認識動物,關于野獸的歷險故事和基于野外觀察的動物趣聞,抑或兩者交叉的作品成為現代動物文學的一個創作走向,這一類的作品和*古老的動物故事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往往寫到如何與猛獸對峙,如何虎口脫險,等等。隨著對動物觀察的深入,動物的心理活動成為創作關注的核心,出現了一些描寫動物心理的作品,如《美麗的喬》和《黑美人》,但即便是這兩部引人注目的作品仍然不屬于動物心理小說。加拿大文學之父羅伯茨認為,真正的動物心理小說是建立在自然科學的框架上,是動物故事發展的極致。而以吉卜林的“莫格利”系列故事為代表的動物小說則標志著動物文學的另一個走向,在這些作品中,動物被直接人化,它們的個性化特征顯然只有人類才具備,它們的精神、感情、思想等豐富且變化多端。中國的動物小說作家寫了大量這樣的作品,如《狼王夢》(沈石溪)、《狗的天堂》(牧鈴)以及方敏的《大遷徙》《大拼搏》和《大毀滅》“三大系列”等。 縱觀當今的動物小說創作,以上所舉的各種類型都存在,異彩紛呈,各顯所長。文學沒有固定的模式,動物小說創作也沒有陳規舊習,任何一種類型的創作都在繁榮動物文學的園地,而對各種類型的探索的終極目的就是讓動物小說之樹常青。這些探索也使我們對動物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引導我們重歸自然,重歸從前天下一家的時代,以“民胞物與”的境界對同根同源的動物兄弟同懷視之。動物文學的繁榮興盛及其所承載的文化特征、民族心理、審美特色、生態倫理等,使之成為批評關注的一個重點。
多維視野中的動物小說研究/李蓉梅 作者簡介
李蓉梅,四川眉山人。兒童文學博士,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目前從事童書出版工作,同時關注兒童閱讀。曾參與教育部課題“基于學生閱讀能力測試和文本可讀性分析的漢語階梯研究”。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