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小小藝術家(學前兒童美術探索活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38853
- 條形碼:9787518438853 ; 978-7-5184-388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小小藝術家(學前兒童美術探索活動) 本書特色
1.全彩印刷,圖文并茂,生動展現了幼兒的美術探究和創意表達,讓學習看得見。 2.運用瑞吉歐理念,開展重過程輕結果、重創造輕模仿的開放性美術活動。 3.從美術室到班級,從單個材料探索到長期項目活動,傾聽幼兒的藝術語言。 4.15個精彩案例,教你投放材料、創設環境、指導探究和引發反思,培養小小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學前兒童美術探索活動) 內容簡介
美術活動是幼兒園的五大領域活動之一,也是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表達力、想象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對兒童立場的強調,人們開始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兒童的學,從關注干篇一律的模仿轉向關注開放性美術活動,從關注兒童的美術創作成果轉向關注兒童的美術探究過程。 本書受意大利瑞吉歐教育理念的啟發撰寫而成,圖文并茂,為幼兒教師指導兒童的美術探索活動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本書上編介紹了幼兒園美術室探索活動的基本原則,通過15個案例呈現了如何指導兒童探索各種藝術媒介,分析了兒童如何運用藝術語言進行交流和批判性思考;下編則從美術室走進班級,聚焦于如何運用美術活動培養探究文化,并以一個樹葉生命周期的長期探索活動為例進行了具體闡釋。 每一個兒童都是“小小藝術家”,愿每一個成.人都能在與兒童的共同探索中,在觀察、記錄和傾聽兒童的過程中,感受藝術語言的魅力和兒童強大的學習力!
小小藝術家(學前兒童美術探索活動) 目錄
上編 美術室的探索活動
第1章 美術室探索活動的基本原則
空間
材料、媒介和過程
延伸活動
紀錄
探究開始
第2章 探索質感與運動方式
手指畫
畫架畫
第3章 探索顏色
黑色和白色顏料
蛋彩畫顏料
水彩畫顏料
油畫棒和色粉筆
第4章 三維立體媒介
黏土
廢舊材料和開放性材料
金屬絲 128
第5章 具象畫
靜物畫
自畫像
壁畫
下編 藝術:從美術室走進班級
第6章 運用藝術培養探究文化
如何培養探究文化
將藝術作為探究工具
將藝術作為思維工具的班級日常教育實踐
第7章 運用藝術開展長期研究
開展長期研究的基本原則
第8章 關于樹葉的長期研究
為什么樹葉會變色
畫樹葉
在社區進行研究
樹葉的結構:繪畫活動
樹葉的結構:黏土拓印活動
樹葉的結構:金屬絲
樹葉的情感
樹葉的生命周期
通過節日聚會保持小組成員之間的聯系
研究春天
重新審視樹葉的生命周期
為什么樹葉會變色
用自己的方式開展研究
術語表
參考文獻
小小藝術家(學前兒童美術探索活動) 節選
將藝術作為探究工具 在制訂下一步計劃時,我們往往會考慮藝術本身。兒童可以利用自己已熟練掌握的各種藝術語言向自己及其他人表達想法,建構新的理解,發掘新的問題。 喬治·福曼(George Forman)這樣寫道:“藝術是對經驗的解釋……它能幫我們了解自己是如何看待生活的……因此,藝術是思維的工具”(1996,56,58)。一名來自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奧帕爾公立特許學校的五年級學生說了一段話,強有力地說明了藝術是怎樣成為思維工具的。該學校的教師研究者在博客中引用了這段話(Karlsen,2015): 當你有了一個想法時,加深這一想法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把它變成一種新的藝術語言或文字語言。這就像翻譯,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你翻譯不出來,就沒有人能分享你的奇思妙想。被翻譯出來的想法可以幫助其他人更好地理解你的想法…… 在你通過文字或材料表達你的想法之前,你知道它就在那兒,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或者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當你把你的想法轉換成某種可以說或看或別人可以理解的形式時,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了。這不僅是一種適用于他人的理解方式,也適用于你自己。你可以認為你理解了一些東西,但當你把它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你會理解得更多,并發現它實際上與你*初的想法相比大相徑庭。 這就是我們邀請兒童運用藝術媒介來探究時所需要努力達成的,即翻譯行為使他們的思維變得清晰和明確。線條、顏色、紋理、形狀,涂料、黏土、金屬絲、木炭、蠟筆、木材,以及攝影、詩歌、戲劇、音樂等,提供了一種讓兒童的思維變得可見的方式。兒童可以通過這些語言,交流、碰撞彼此的觀點,并*終達成共識。同時,它們也是兒童交流情感、問題、想象、經歷和夢想的語言。 藝術作為思維工具,可以讓兒童: 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問題,使其可見; 采納新的觀點; 表達和探索情緒; 研究物理特性; 加深他們之間的關系。 運用藝術表達思想 與成人一樣,兒童的想法通常也是籠統的、模糊的,很難完全明確或清楚地表達出來。有時,他們的活動受直覺和本能驅動,從不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進行太多思考,只是做而已。但他們能夠通過描畫、涂色、泥塑以及建構活動表達想法,澄清觀點,思考具體細節,解決矛盾的地方。同時,當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時,其他兒童及成人可以明白他的想法,并能夠和他一起思考其中的細微差別、復雜性、分歧及不協調的地方。 阿倫在玩圓柱體玩具,玩的時候按高矮順序依次擺放。他玩得很投入,玩了很長時間,還想出一套玩游戲的步驟:首先將圓柱一一擺好,接下來把手放在圓柱上面,檢驗擺放得對不對,感受一下哪里不合適并做出調整,然后再把手放在圓柱上面感受擺放得對不對……經過不斷努力,阿倫把圓柱從*小到*大依次擺好。他開懷大笑,別提有多高興了。 為了表現他在排列積木時的思考過程,也為了使他的直覺思維轉化成有意識的理解,我讓阿倫把排列過程畫下來。于是,他馬上開始畫。但讓我吃驚的是,他畫了一些逐步增大的圓圈,每個圓圈都比前一個大(我以為他會畫越來越長的線,用線來表現這種變化),以此表現不斷增大的圓柱積木。在畫中,阿倫用圓圈作為符號,表達他對序列中積木依次變大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他對圓柱序列的直覺、經驗性理解逐漸發展成對大小和順序的有意識理解。 運用藝術吸納新觀點 別人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對同種經驗,別人有什么樣的感覺?是更小還是更大?這些都很抽象,很難想象。但我們可以讓兒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繪畫、涂色、泥塑或者建構,通過這種方式,讓抽象的問題具體化。 妮科爾在地上捉螞蟻,把它們放在桶里,并打算晚上給它們建個家。我想請她站在螞蟻的立場上看待這種生活的巨大變化——從自由寬敞的土地進入狹窄的紅色塑料桶里。 我問妮科爾:“你認為,螞蟻從哪里來?” 妮科爾說道:“螞蟻在洞里談話呢。它們如果聽見外面大吵大鬧,就不會出來了。所以,我們必須安靜!它們如果看見我們,就會害怕,不出來。我趁一只螞蟻不注意,一下捉住了它!我比它快一點,所以捉住它了。” “啊!”我說:“螞蟻洞里有什么?” 妮科爾聳了聳肩,說:“不知道,也許是它們家里人吧?” 我給妮科爾拿了畫板和鉛筆,對她說:“洞里有什么?能把你的想法畫出來嗎?” 妮科爾點點頭,開始畫。她一邊畫一邊想象螞蟻的生活:“它們是一個家庭,相互聊天,還給孩子喂吃的。” “螞蟻的家在洞里,”我又說了一遍,“家里有孩子,給孩子喂吃的。洞里還有別的嗎?” 妮科爾又在畫板上翻開一張紙,繼續畫:“在家里,有食物、一張桌子、一張床和一把椅子。” 我看著妮科爾的畫,對她說:“我明白了,螞蟻的家在洞里,洞里還有家具。” 妮科爾研究了一會兒自己的畫,然后看著塑料桶說:“這里有15只螞蟻,不止一個家庭,是很多家庭。它們都住在洞里,共用一個屋子。有些螞蟻沒那么快出來,因為它們在商量出來看看外面都有什么,想找到桶里的家人。” 針對妮科爾的想法,我問她:“洞里的螞蟻想在桶里找到自己的家人,桶里的這些螞蟻會怎樣呢?” 妮科爾回答說:“它們想從桶里出去,回到自己的家!我打算把它們送回家。” 妮科爾把桶挪到靠近裂縫的地方,然后把桶放倒:“螞蟻,回家吧!我會幫助他們,讓他們回家!” 妮科爾開始努力地站在螞蟻的立場上想問題,這對她來說是相當抽象的任務。所以,我并沒有直接要求她把螞蟻放生,壓制她對螞蟻的好奇心。我也不想上一堂關于螞蟻洞穴和社會群體的科學課,相反,讓她站在螞蟻的立場思考問題,以此支持她對螞蟻的興趣。我讓她畫螞蟻,幫助她深入地了解螞蟻的生活,并從桶的內部和上方分別進行觀察。這一新的視角進一步深化了她與螞蟻之間的關系,強化了她對自己作為善良并富有同情心的人的自我意識。
小小藝術家(學前兒童美術探索活動)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安·佩洛 (Ann Pelo) 美國普渡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研究博士;從事幼兒教育和師資培訓工作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為探究式教學、教學領導力等;目前致力于為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幼兒園教師和園長提供咨詢服務。 譯者簡介 于開蓮 教育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教育學會學前教育專委會副理事長;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幼兒園課程、學前教育評價、信息技術與早期教育、學前教師教育;曾主持、參與省部級和國際合作項目20余項;在《心理科學》《學前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主編教材5部,出版學術專著1部和譯著5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