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中華文化“水”之核心話語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607450
- 條形碼:9787522607450 ; 978-7-5226-074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文化“水”之核心話語研究 內容簡介
中華水文化的生成機緣,在于中華民族同水的矛盾與沖突、周旋與博弈,在于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懈追求。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一代接一代與水廣結善緣,在接觸水、觀察水、思考水、研究水、治理水、改變水、利用水、開發水、檢測水、評價水、欣賞水,同水情水勢水變的博弈之中與水結成了“生命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本書共十四章,從不同方面對中華水文化作了闡述。中華文化是中華水文化發展的強大內力,是中華水文化生長的肥沃土壤。中華水文化如同一棵參天大樹,又如萬里長江,有根有源且得風得水,與其他子系文化相輔相成,共同參與中華文化的構建和創造,支撐起了中華文化大廈華堂。深入分析中華水文化發展內在機理,系統梳理中華文化“水”過程及其核心話語,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益于了解中華水文化內容的厚重性、稟賦的獨特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有益于弘揚中華民族*深層的精神追求,有益于彰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有益于推動中華水文化高質量發展。
中華文化“水”之核心話語研究 目錄
前言
第0章 導論
0.1 “文化”之謎:疑義相與析
0.2 “中華水文化”之魂:萬化同此機
0.3 中華文化“水”之脈:干呼萬喚始出來
0.4 中華文化“水”過程及其核心話語:遠近高低各不同
0.4.1 體現在人創造水、人戰勝水的創水戰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2 體現在人學于水、人鑒于水的法水象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3 體現在人改變水、人防御水的治水防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4 體現在人使用水、人得到水的用水興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5 體現在人珍視水、人節約水的節水惜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6 體現在人順于水、人利于水的管水護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7 體現在人悅于水、人昵于水的親水嬉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8 體現在人仰于水、人乞于水的祈水忌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9 體現在人寄情于水、人憶想于水的詠水寫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O.4.10 體現在人察于水、人明于水的識水研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5 中華文化“水”之核心話語研究:行到中庭數花朵
第1章 “水從何來”的終極追問
1.1 “六府”“五行”說
1.2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說
第2章 “人水何干”的原始記憶
2.1 水為世界說
2.2 人源于水說
2.3 水患人害說
2.4 人水共生說
2.5 人拜水神說
2.6 人同水斗說
2.6.1 中華民族的堅毅抉擇
2.6.2 女媧煉石補天止淫水
2.6.3 后羿受命射日戰旱災
2.6.4 精衛銜木填海絕溺禍
2.6.5 鯀禹生死不懼戰洪水
2.6.6 民間鎮治水怪顯神通
第3章 法水象水文化源遠流長
3.1 法水象水文化的古老淵源
3.2 法水象水文化的學派傳承
3.2.1 墨子“江河非一源之水”說
3.2.2 管子“水,具材也”說
3.2.3 孫子“兵形象水”說
3.2.4 呂不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說
3.2.5 李斯“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說
3.2.6 茍悅“民由水也,水可使不濫,不可使無流”說
3.2.7 韓愈“氣,水也;言,浮物也”說
第4章 法水象水文化的文學表達
4.1 以清而不濁、“涇渭分明”為向度者
4.2 以和而不同、和衷共濟為向度者
4.2.1 “合流知禹力,同共到滄瀛”
4.2.2 “夫然波獨清而無偶,非達識之所謂”
4.2.3 “茍河清之可期,愿朝宗而為侶”
4.3 以水清可鑒、止水可則為向度者
4.3.1 “君鑒之以平心,臨下必簡;臣鑒之以勵節,在邦必聞”
4.3.2 “若英賢之取則,類貞成之是湛”
4.3.3 “為國者取象于止水,使其政公平;為身者亦同于止水,使其心至明至察”
4.4 以滴水穿石、知難而進為向度者
4.4.1 “挫銳而功著,積微而道弘”
4.4.2 “見積小以摧堅”“知累功而有自”
4.5 以活水有源、自強不息為向度者
4.6 以浮漚之義、體道修心為向度者
4.6.1 “浮漚之義大矣哉”
4.6.2 “似君子之從容,類達人之修身”
4.6.3 “見凈漚之形象,息徂詐之機心”
4.7 以水流相匯、能容則大為向度者
4.8 以冰貞堅虛澈、人愛其性為向度者
第5章 儒家“觀水明德”
5.1 孔子“觀水明德”
5.1.1 時間觀
5.1.2 仁學觀
5.2 孟子“觀水明德”
5.3 荀子“觀水明德”
第6章 道家“尚水崇道”
6.1 老子“尚水崇道”
6.1.1 “上善若水”說
6.1.2 水“柔弱勝剛強”說
6.2 文子“尚水崇道”
6.3 莊子“尚水崇道”
6.3.1 “水靜猶明”說
6.3.2 “萬川歸!闭f
6.3.3 “水淺無力負大舟”說
6.3.4 “君子之交淡若水”說
6.3.5 水“有大美而不言”說
第7章 佛家“譬水喻經”
7.1 佛家的本性觀與“水”
7.2 佛家的水浴觀與“水”
7.3 佛家的河流觀與“水”
7.4 佛家的海洋觀與“水”
第8章 智海學林“水一分殊”
8.1 漢文字學之“水”
8.2 中醫藥學之“水”
8.3 山水畫論之“水”
8.3.1 宗炳“山水以形媚道”說
8.3.2 松年“目中有水,胸中有水”
8.3.3 唐志契“凡畫山水,*要得山水性情”說
8.4 茶道文化之“水”
8.5 堪輿風水術之“水”
8.6 園林建筑學之“水”
8.6.1 《園冶》理水思想與技法
8.6.2 《長物志》理水思想與技法
8.7 地名文化之“水”
8.7.1 突出水體地位和其水與其地關系,以示當地人水關系的重要性
8.7.2 突出人文愿景,賦予水體以良好愿望
8.7.3 突出防洪治水歷史成就以示紀念
8.7.4 突出人類涉水渡水便利以水的交通功用命名地名
第9章 唐宋詩詞“詠水喻義”(上)
9.1 終當挹上善,屬意澹交人
9.2 方流涵玉潤,圓折動珠光
9.3 對泉能自誡,如鏡靜相臨
9.4 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
9.5 方圓不定性空求,東注滄溟早晚休
9.6 入河無晝夜,歸海有謙柔
9.7 好歸江海里,
第0章 導論
0.1 “文化”之謎:疑義相與析
0.2 “中華水文化”之魂:萬化同此機
0.3 中華文化“水”之脈:干呼萬喚始出來
0.4 中華文化“水”過程及其核心話語:遠近高低各不同
0.4.1 體現在人創造水、人戰勝水的創水戰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2 體現在人學于水、人鑒于水的法水象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3 體現在人改變水、人防御水的治水防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4 體現在人使用水、人得到水的用水興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5 體現在人珍視水、人節約水的節水惜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6 體現在人順于水、人利于水的管水護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7 體現在人悅于水、人昵于水的親水嬉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8 體現在人仰于水、人乞于水的祈水忌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4.9 體現在人寄情于水、人憶想于水的詠水寫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O.4.10 體現在人察于水、人明于水的識水研水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
0.5 中華文化“水”之核心話語研究:行到中庭數花朵
第1章 “水從何來”的終極追問
1.1 “六府”“五行”說
1.2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說
第2章 “人水何干”的原始記憶
2.1 水為世界說
2.2 人源于水說
2.3 水患人害說
2.4 人水共生說
2.5 人拜水神說
2.6 人同水斗說
2.6.1 中華民族的堅毅抉擇
2.6.2 女媧煉石補天止淫水
2.6.3 后羿受命射日戰旱災
2.6.4 精衛銜木填海絕溺禍
2.6.5 鯀禹生死不懼戰洪水
2.6.6 民間鎮治水怪顯神通
第3章 法水象水文化源遠流長
3.1 法水象水文化的古老淵源
3.2 法水象水文化的學派傳承
3.2.1 墨子“江河非一源之水”說
3.2.2 管子“水,具材也”說
3.2.3 孫子“兵形象水”說
3.2.4 呂不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說
3.2.5 李斯“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說
3.2.6 茍悅“民由水也,水可使不濫,不可使無流”說
3.2.7 韓愈“氣,水也;言,浮物也”說
第4章 法水象水文化的文學表達
4.1 以清而不濁、“涇渭分明”為向度者
4.2 以和而不同、和衷共濟為向度者
4.2.1 “合流知禹力,同共到滄瀛”
4.2.2 “夫然波獨清而無偶,非達識之所謂”
4.2.3 “茍河清之可期,愿朝宗而為侶”
4.3 以水清可鑒、止水可則為向度者
4.3.1 “君鑒之以平心,臨下必簡;臣鑒之以勵節,在邦必聞”
4.3.2 “若英賢之取則,類貞成之是湛”
4.3.3 “為國者取象于止水,使其政公平;為身者亦同于止水,使其心至明至察”
4.4 以滴水穿石、知難而進為向度者
4.4.1 “挫銳而功著,積微而道弘”
4.4.2 “見積小以摧堅”“知累功而有自”
4.5 以活水有源、自強不息為向度者
4.6 以浮漚之義、體道修心為向度者
4.6.1 “浮漚之義大矣哉”
4.6.2 “似君子之從容,類達人之修身”
4.6.3 “見凈漚之形象,息徂詐之機心”
4.7 以水流相匯、能容則大為向度者
4.8 以冰貞堅虛澈、人愛其性為向度者
第5章 儒家“觀水明德”
5.1 孔子“觀水明德”
5.1.1 時間觀
5.1.2 仁學觀
5.2 孟子“觀水明德”
5.3 荀子“觀水明德”
第6章 道家“尚水崇道”
6.1 老子“尚水崇道”
6.1.1 “上善若水”說
6.1.2 水“柔弱勝剛強”說
6.2 文子“尚水崇道”
6.3 莊子“尚水崇道”
6.3.1 “水靜猶明”說
6.3.2 “萬川歸!闭f
6.3.3 “水淺無力負大舟”說
6.3.4 “君子之交淡若水”說
6.3.5 水“有大美而不言”說
第7章 佛家“譬水喻經”
7.1 佛家的本性觀與“水”
7.2 佛家的水浴觀與“水”
7.3 佛家的河流觀與“水”
7.4 佛家的海洋觀與“水”
第8章 智海學林“水一分殊”
8.1 漢文字學之“水”
8.2 中醫藥學之“水”
8.3 山水畫論之“水”
8.3.1 宗炳“山水以形媚道”說
8.3.2 松年“目中有水,胸中有水”
8.3.3 唐志契“凡畫山水,*要得山水性情”說
8.4 茶道文化之“水”
8.5 堪輿風水術之“水”
8.6 園林建筑學之“水”
8.6.1 《園冶》理水思想與技法
8.6.2 《長物志》理水思想與技法
8.7 地名文化之“水”
8.7.1 突出水體地位和其水與其地關系,以示當地人水關系的重要性
8.7.2 突出人文愿景,賦予水體以良好愿望
8.7.3 突出防洪治水歷史成就以示紀念
8.7.4 突出人類涉水渡水便利以水的交通功用命名地名
第9章 唐宋詩詞“詠水喻義”(上)
9.1 終當挹上善,屬意澹交人
9.2 方流涵玉潤,圓折動珠光
9.3 對泉能自誡,如鏡靜相臨
9.4 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
9.5 方圓不定性空求,東注滄溟早晚休
9.6 入河無晝夜,歸海有謙柔
9.7 好歸江海里,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