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現代散文理論”個性“說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47403
- 條形碼:9787010247403 ; 978-7-01-02474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散文理論”個性“說研究 內容簡介
《現代散文理論“個性”說研究/學術集刊》主要采用聚焦透視、以點帶面的研究方法,把“個性”說作為現代散文理論批評的核心問題,將其置于具體歷史語境和散文發展坐標之中進行專題研究。 在全面梳理原始資料的基礎上,《現代散文理論“個性”說研究/學術集刊》探尋了個性理論的淵源因革,辨析各種個性話語的形態、脈絡及其互動和對話,尋繹諸家對散文個性內涵達成的理論共識和互補意義,并進一步考察“個性”說在批評實踐方面的應用和創新,從而形成對“個性”說由表及里、史論結合的綜合研究,建構以“個性”為焦點的散文理論研究范式。
現代散文理論”個性“說研究 目錄
緒論
**章 個性觀念的資源整合
**節 西方隨筆自我表現精神的“外援”
第二節 傳統散文言志抒情理念的“內應”
第三節 晚清民初散文主體性理論的蘊蓄
第二章 三種“個性”說及其流變
**節 人性論的“個性”說
第二節 言志論的“個性”說
第三節 社會論的“個性”說
第三章 “個性”話語的聚焦和共識
**節 文類對話與散文的個性表現
第二節 散文的“體性”問題
第三節 “個性”的真實性
第四節 在個人性與公共性之間
第四章 個性風格的批評實踐
**節 個性風格的主觀因素
第二節 個性風格的客觀歸因
第三節 風格批評的方法及文體
余論
參考文獻
后記
現代散文理論”個性“說研究 節選
《現代散文理論“個性”說研究/學術集刊》: 現代散文中的個人性與公共性之所以能夠并存不悖,首先源于兩者的不可分割性。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必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特別是人作為一種有意識的、會思考的動物,更是強化了自我的指涉性;但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又具有鮮明的公共屬性,人的個體特殊性從來就不能脫離其社會屬性而存在,自我、個性也從來都不是絕對化的。文學是入學,在從人到文的轉化中,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仍然存在,只是不同的文類有不同的呈現形式。就兩者的統一性而言,在小說中,它往往隱藏于情節和結構的背后;在詩歌中,又常為意象和象征所掩蓋。散文是一種主體性較強且又自由書寫現實社會和日常人生的文類,因而也是個人性與公共性互動共生表現得較為明顯的一個文類,這種關系形式幾乎滲透到散文創作的各個環節,在題材內容、精神品格、表達方式等方面,我們都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相通性。現代散文的興起既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也得益于從文言到白話的解放,人與文的銜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密,個人性與公共性之間的統一關系也得到了充分凸顯。現代散文理論界在闡釋散文的個性內涵上無疑不能忽略這一問題,亦即散文中個人性話語與公共性話語的內在統一是他們無法回避的論域。 理論界重視散文中個人性與公共性的融合,還與社會時代的感召密切相關。現代中國時局動蕩不安,團結御侮、發奮圖強是迫切的現實問題,啟蒙、救亡、革命等重大事件構成了歷史行進的基本環節,集體主義的力量和國家民族的重建也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訴求和行動指南,客觀上為文學的公共關懷留下了表達和闡釋的空間。在此情況下,文學中的個性與自我顯然是無法自足的,其生成與發展離不開歷史與主體的合謀。因此,有良知的現代作家大多處在這樣的矛盾狀態中:要發展文學須給予個人充分的自由,包括身體的和精神的,而文學的創作又不能無視國家民族的共同體利益。這使得他們對于個性自由和自我表現多少有點戒備心理,他們所謂的個性解放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即使是個性解放的積極倡導者,他們的文學觀念也常常在公共性與個人性之間游移。郭沫若早期曾極端地喊出“為藝術而藝術”口號,他一面說“文藝也如春日之花草,乃藝術家內心之智慧的表現”,一面又說“文藝乃社會現象之一,故必發生影響于全社會”,具有“統一人類的感情”的功能。看似在個人主義觀念內部埋置了否定性的因素,實際上正體現出了那個時代作家在處理個人性與公共性關系上的曖昧姿態。創造社后期某些成員突變到對自己原有主張的批判,看起來有些可笑,其實有其必然性。而一些持社會學模式的理論家對于文學中的個性也表現出了寬容的態度。比如,茅盾在提倡“為人生的藝術”時,也不反對文學的個性審美。他說道:“新文學中也有主張表現個性,但和名士派的絕對不同,名士派只是些假情感或是無病呻吟,新文學是普遍的真情感,和社會同情不悖的。”也就是說文學表現個性并不排斥作家介入現實、書寫人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兩者是可以攜手并進的。 就現代散文而言,從其雛形“隨感錄”開始,新文學先驅就基于獨立自由的精神進行寫作,但另一方面,他們又通過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圍繞各種社會問題展開討論,積極參與思想文化價值體系的重建。個人性與公共性在“隨感錄”上的兼容作為一種新的審美規范,滋養了之后散文理論中的個性話語。譬如,五四落潮后,“語絲”以獨標一格的姿態出現于現代文壇,一方面是“姑且發表自己所要說的話”,另一方面則是“想沖破一點中國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濁停滯的空氣。”至于20世紀30年代的小品文論爭,論爭的雙方事實上都沒有否認兩者并行不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只是在小品文表現個人和發揮公共性功能的認知上存在著差異而已。總而言之,要現代作家完全脫離現實人生,脫離時代和政治,讓個人墜入虛空或凌駕于國家民族之上,顯然是不可能的。創作實踐如此,理論言說也是如此。 ……
現代散文理論”個性“說研究 作者簡介
王炳中,男,1982年生,文學博士,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福建省文學學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散文、旅行文學。泉州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福建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博士。已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中南大學學報》《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山東社會科學》《魯迅研究月刊》《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余篇,著有《個人與歷史:現代文學的體性問題》《魯迅與20世紀中國文學教育》《百年游記·美文卷》。獨立承擔的課題有: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百年中國游記的‘社會風景’書寫研究”(批準號:19BZW115),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福建永安抗戰文學的生產與傳播研究”(批準號:2016ZDZ003),福建省杰青項目“20世紀中國散文理論批評史”(批準號:JF1606),福建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論現代散文理論批評的個性說”(批準號:2012C088);參與的課題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兩岸現代中國散文學史料整理研究暨數據庫建設”(批準號:18ZDA264,在研,子課題負責人之一),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現代散文學的中外整合與理論建構”(批準號:09AZW001)。2011年獲得福建師范大學優秀博士論文二等獎,2016年入選“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2017年入選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青年教師人才支持計劃”,2019年入選福建師范大學“寶琛學者”青年英才支持計劃。教學方面,主講本科生課程《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代散文專題研究》和研究生課程《現代散文理論》等,合作講授的課程“《中國現代文學史》(一)”先后獲得“國家一流本科課程”稱號(證書編號:2020118440)和“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稱號(證書編號:2018-1-044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