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放煤規律與智能放煤(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3284
- 條形碼:9787030723284 ; 978-7-03-07232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放煤規律與智能放煤(精)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放頂煤開采的頂煤放出規律和基于煤巖圖像識別的智能放煤技術進行系統闡述。內容包括放頂煤開采科技進展、BBR體系、頂煤放出體理論方程及形態特征、煤巖分界面理論方程及形態特征、頂煤物理性質對放煤規律的影響、綜放支架對放煤規律的影響、不同煤層條件下的放煤規律、圖像識別智能放煤技術以及智能放煤技術現場應用等。 本書是一本專注放煤規律研究的著作,也是一本系統介紹圖像識別智能放煤原理和技術的著作,可作為高等院校采礦工程及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煤礦開采、煤礦機電、智能控制等領域的教師、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設計人員閱讀參考。
放煤規律與智能放煤(精) 目錄
前言
1 緒論 1
1.1 放頂煤開采科技進展 1
1.1.1 放頂煤開采科技成果 1
1.1.2 放頂煤開采科技與工程問題 6
1.2 放煤理論概述 9
1.3 智能放煤概述 10
1.3.1 智能放煤技術內涵 11
1.3.2 智能放煤技術路線 12
參考文獻 14
2 放煤過程及理論描述 15
2.1 BBR體系簡介 15
2.1.1 BBR體系基本思想 16
2.1.2 煤巖分界面 18
2.1.3 頂煤放出體 19
2.1.4 頂煤回收率與含矸率 21
2.2 頂煤放出體理論方程及形態特征 22
2.2.1 放煤模擬試驗 23
2.2.2 放出體理論模型 26
2.2.3 放出體的異形等體特征 35
2.3 煤巖分界面理論方程及形態特征 41
2.3.1 煤巖分界面理論模型 42
2.3.2 煤巖分界面方程 43
2.3.3 煤巖分界面形態特征 46
2.4 頂煤回收率預測 50
2.4.1 頂煤回收率試驗預測 50
2.4.2 頂煤回收率現場測試 55
2.4.3 頂煤回收率現場預測 62
2.5 三維放煤規律 63
2.5.1 三維放出體幾何方程 63
2.5.2 放出體三維數值模擬 67
2.5.3 煤巖分界面形態特征 69
參考文獻 70
3 頂煤物理性質對放煤規律的影響 72
3.1 塊度分布對放煤規律的影響 72
3.1.1 放出體及煤巖分界面形態 72
3.1.2 頂煤塊度分布特征 77
3.1.3 頂煤塊度分布測量 82
3.1.4 頂煤塊度均值對放出規律的影響 95
3.1.5 頂煤塊度標準差對放出規律的影響 120
3.2 矸煤密度比對放煤規律的影響 132
3.2.1 矸煤密度比 132
3.2.2 模型建立與運算 133
3.2.3 計算結果與分析 134
3.2.4 高矸煤密度比對放煤規律的影響 147
3.3 頂煤濕度對放煤規律的影響 150
3.3.1 濕度對顆粒流動性影響 150
3.3.2 試驗過程及方案 150
3.3.3 實驗結果與分析 152
參考文獻 154
4 綜放支架對放煤規律的影響 155
4.1 支架對頂煤放出體形態的影響 155
4.2 掩護梁傾角對放煤規律的影響 157
4.2.1 模型建立與方案設計 157
4.2.2 頂煤回收率變化特征 158
4.2.3 頂煤放出體發育特征 159
4.2.4 煤巖分界面演化特征 162
4.2.5 頂煤成拱特征 164
4.3 掩護梁長度與尾梁長度比對放煤規律的影響 165
4.3.1 模型方案設計 165
4.3.2 RL對頂煤回收率的影響 165
4.3.3 RL對頂煤放出體形態的影響 166
4.3.4 RL對煤巖分界面演化的影響 168
4.4 尾梁旋轉角度對放煤規律的影響 170
4.4.1 模型方案設計 170
4.4.2 不同βr條件下頂煤回收率變化 170
4.4.3 不同βr條件下頂煤放出體形態 172
4.4.4 不同βr條件下煤巖分界面形態 174
參考文獻 175
5 不同煤層條件下的放煤規律 177
5.1 薄頂煤動態精細化放煤 177
5.1.1 動態精細化放煤 177
5.1.2 頂煤放出體形態 179
5.1.3 精細化放煤數值模擬 181
5.2 特厚煤層采放工藝優化 188
5.2.1 特厚煤層放煤規律 189
5.2.2 卸壓綜放開采工藝 201
5.3 大傾角煤層走向長壁綜放開采工藝 214
5.3.1 動態分段放煤工藝 215
5.3.2 試驗工作面概況 215
5.3.3 段內支架合理數量分析 216
5.3.4 動態分段放煤數值模擬 218
5.4 急傾斜煤層水平分段綜放開采工藝 226
5.4.1 合理分段高度確定 227
5.4.2 合理巷道位置確定 228
5.4.3 合理采放工藝 233
參考文獻 243
6 圖像識別智能放煤技術 245
6.1 圖像識別智能放煤基礎理論 247
6.1.1 煤矸圖像特征照度影響機制 247
6.1.2 井下圖像去塵去霧 257
6.1.3 煤矸圖像特征快速提取技術 264
6.1.4 放頂煤工作面含矸率高精度預測方法 272
6.2 圖像識別智能放煤技術及裝備 280
6.2.1 圖像采集系統 280
6.2.2 智能放煤在線檢測軟件 280
6.3 精準控制多輪放煤技術 283
6.3.1 頂煤運移時間測量系統 285
6.3.2 現場測試 288
6.4 智能放煤技術現場應用 289
6.4.1 朱仙莊煤礦8105工作面 289
6.4.2 袁店一礦824工作面 297
參考文獻 298
放煤規律與智能放煤(精) 節選
1 緒論 1.1 放頂煤開采科技進展 1.1.1 放頂煤開采科技成果 放頂煤開采技術是開采厚煤層的有效方法,實現了厚煤層一次采全高開采,是開采厚煤層的一項革命性技術,解決了厚煤層分層開采時上分層遺留煤柱導致的應力集中、采空區易發火、下分層巷道支護困難、首采分層瓦斯相對涌出量大、產量低、成本高等難題。我國從1982年開始研究正規長壁工作面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技術,40年來取得了巨大成功和重大科技創新,放頂煤開采技術已經成為我國開采厚煤層的主要方法,也是我國在世界煤炭開采行業的標志性技術。1964年法國首先在中南部煤田的布朗齊煤礦試驗成功了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技術,之后在蘇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地得到了推廣應用。當時放頂煤開采技術主要用于邊角煤和煤柱開采,并不作為正規采煤法進行應用,*高月產只有4.96萬t(法國的布朗齊煤礦)。我國從1982年開始試驗放頂煤開采技術,1984年**個緩傾斜特厚煤層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工藝與裝備在沈陽蒲河煤礦進行井下工業試驗,由于支架設計不合理和采空區發火,工業試驗未成功。1985~1986年,在甘肅窯街礦務局二礦進行了急傾斜特厚煤層水平分段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工業試驗,取得成功[1]。1990年以后,我國的放頂煤開采技術進入了創新發展的快車道,在適用的煤層條件、支架與配套裝備、開采工藝、巖層控制技術、理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創新,使放頂煤開采技術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并大范圍應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可以說,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技術原理起步于歐洲,但是放頂煤開采技術的發展和創新,真正發揮這項技術的優勢,以及開展大規模工程實踐和應用是由我國實現的。 我國開始試驗放頂煤開采技術的早期,由于資金緊張、認識不足以及技術水平欠缺等,一些煤礦企業試驗和應用了單體支柱炮采放頂煤開采技術、普采放頂煤開采技術、懸移支架放頂煤開采技術、輕型綜采支架放頂煤開采技術等,由于上述放頂煤開采技術的支架阻力偏低,對采場圍巖控制效果不好,影響了工作面正常采放循環,使放頂煤開采技術的優勢并未得到充分發揮,工作面產量較低。近20年來,各煤礦企業廣泛采用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技術,而且支架趨于重型化、大型化,支架額定工作阻力逐漸增大。目前放頂煤支架*大采高達7m,支架額定工作阻力*大達21000kN。支架的架型也從早期的四柱式發展到四柱式與兩柱式并存。走向長壁放頂煤開采的煤層厚度*大可達20m,煤層傾角*大可達60°,工作面的采高從2m到7m,工作面產量*大可達1500萬t/a。對于煤層厚度大于20m的急傾斜煤層,開發了水平分段放頂煤開采技術,工作面產量可達400萬t/a。應用放頂煤開采技術的開采深度為100~1000m,煤層單軸抗壓強度可達35MPa,放頂煤開采技術在我國展現出了巨大的優勢和廣泛的適用范圍。2004年我國放頂煤開采技術和裝備輸出到澳大利亞,2006年在澳斯達煤礦投入應用,建起了澳大利亞**個放頂煤工作面。除澳大利亞外,印度、土耳其、俄羅斯等國也有個別煤礦在應用放頂煤開采技術,并進行了一些基礎研究[2-4]。關于放頂煤開采技術的發展歷程在《放頂煤開采基礎理論與應用》一書中有詳細介紹[5]。 我國放頂煤開采技術的創新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2000年以來,全國共獲得與放頂煤開采相關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7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見表1-1。這些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反映了我國在不同時期放頂煤開采技術取得的一些重要進展,包括開采理論、技術與裝備。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經出版放頂煤方面的學術圖書40余部,見表1-2。這些圖書中,有一些是偏于基礎理論的,如《放頂煤開采基礎理論與應用》(王家臣,張錦旺,王兆會著,2018)、《綜放開采頂煤頂板活動規律的研究與應用》(閆少宏,富強著,2003)、《放頂煤開采理論與技術》(靳鐘銘著,2001)、《放頂煤開采基礎理論》(于海勇,賈恩立,穆榮昌著,1995);有一些是偏于工程實踐的,如《大采高自動化綜放開采技術》(劉克功著,2009)、《厚煤層全高開采新論》(趙景禮著,2004)、《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技術》(樊運策等著,2003)、《現代放頂煤開采理論與實用技術》(孟憲銳,李建民著,2001);也有一些是具體礦區放頂煤技術的歸納總結和提煉,如《大同礦區特厚煤層綜放開采理論與技術》(于斌,劉長友著,2014)、《兗州礦區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的實踐與認識》(吳則智著,1997)。 通過中國知網檢索分析,1982~2022年主題包含“綜放”或“放頂煤”發表在北大核心及以上期刊的論文5316篇。其中主要主題分布和次要主題分布見圖1-1。 統計SCI數據庫1982~2022年主題為“top coal caving”(放頂煤)的學術論文共475篇,圖1-2是發表“top coal caving”主題的SCI論文數量*多的前10位作者的發文量。統計EI數據庫1982~2022年主題為“top coal caving”的期刊及會議論文共946篇,圖1-3是發表“top coal caving”主題的EI論文數量*多的前10位作者的發文量。 上述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出版的圖書和發表的學術論文,反映了我國以及世界范圍內近40年來在放頂煤開采領域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學術成果,當然這些統計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精準,但是可以看出放頂煤開采的學術研究、科技進展與創新的概貌。發表SCI、EI論文數量*多的前10位作者均為我國作者,其中本書作者團隊成員占50%,見圖1-2、圖1-3中名字標為粗體的作者。在發表“top coal caving”主題的SCI論文數量*多的前20位作者中,只有2位國外作者,這也說明我國在放頂煤開采領域的學術研究處于國際領先和主導地位。 1.1.2 放頂煤開采科技與工程問題 放頂煤開采技術除與綜采技術有一些共性問題外,還有一些特有的科技與工程問題[5]。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