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異鄉人的國度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57433
- 條形碼:9787020157433 ; 978-7-02-01574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異鄉人的國度 本書特色
跟隨庫切這位一流作家的目光, 去揭開其他作家作品背后的人生之幕。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J.M.庫切文學評論集, 作家解讀作家的精彩之作,人民文學全新版本
異鄉人的國度 內容簡介
庫切用一個偉大作家的眼睛凝望那些已經逝去的或與他同時代的其他偉大作家,并看到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為什么這些人的作品具有意義——無論是對身在何處、身在何時的讀者。
異鄉人的國度 目錄
目錄
何為經典?——一場演講
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
塞繆爾·理查森的《克拉麗莎》
馬賽盧斯·艾芒茲的《死后的懺悔》
哈里·穆里施的《發現天堂》
齊斯·努特布姆:小說家、旅行家
威廉·加斯所譯的里爾克
翻譯卡夫卡
羅伯特·穆齊爾的《日記》
約瑟夫·斯科弗雷齊
陀思妥耶夫斯基:奇跡般的年代
約瑟夫·布羅斯基的隨筆
豪·路·博爾赫斯的《小說集》
A.S.拜厄特
卡瑞爾·菲利普斯
薩爾曼·拉什迪的《摩爾人的*后嘆息》
阿哈龍·阿佩菲爾德的《鐵軌》
阿摩司·奧茲
納吉布·馬哈福茲的《平民史詩》
托馬斯·普林格爾的詩歌作品
達芙妮·羅克
戈迪默和屠格涅夫
多麗絲·萊辛的自傳
布萊頓·布萊頓巴赫的回憶錄
南非自由人士:阿蘭·佩頓和海倫·蘇茲曼
諾埃爾·莫斯特德和東開普邊陲
文學的政治和道德(代譯后記)
異鄉人的國度 節選
我想進一步探討一下上述兩種閱讀法,即超驗的、詩意的閱讀法和社會文化閱讀法,使其更加貼近我們的時代,我想以我個人經歷為例,這樣做也許在方法上會顯得不夠謹慎,但頗能生動地說明一些問題。 1955年,我十五歲。這年夏天的一個星期天下午,我正在位于開普敦郊區的我們家后院里閑蕩,當時不知做什么好,內心煩悶是當時的主要問題。可就在我閑蕩時,突然聽到從隔壁人家傳來的音樂,這音樂勾魂攝魄,直到曲終,我都待在原地,不敢呼吸。音樂如此打動我,這還是我平生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 我當時聽到的錄音是用羽管鍵琴演奏的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一首。我是后來比較熟悉古典音樂時才知道樂曲的名字的,而當時,十五歲的我對所謂“古典音樂”多少持有懷疑甚至敵視的態度,所以乍聽時,只知是“古典音樂”,具體名字當時并不知道。隔壁人家住著一些流動性很大的學生,那位播放巴赫唱片的學生后來一定是搬了出去,要不就是不再喜歡巴赫了,因為后來再也沒有聽到過,盡管我有時豎著耳朵聽也聽不到。 我不是出身于音樂世家,我所就讀過的學校也不提供音樂教育課程,即使提供的話,我也不會去選,因為在殖民地,古典音樂總顯得有點娘娘腔。我當時可以聽得出哈恰圖良的《馬刀舞曲》、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的序曲、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野蜂飛舞》——我當時的音樂知識水平僅此而已。我們家沒有樂器,也沒有唱機。廣播里成天播放無精打采的美國流行音樂(喬治·梅拉克里諾和他的弦樂曲喬治·梅拉克里諾(George Melachrino,1909—1976),生于倫敦,善于演奏小提琴、雙簧管、單簧管和薩克斯管。二戰后常在英國廣播公司和美軍電臺作廣播演出,尤以輕音樂著名,略與曼托瓦尼齊名。),但對我的影響不大。 我在這里所描述的是艾森豪威爾時代的中產階級的音樂文化。這種音樂文化在當時英國前殖民地國家中均可找到,而這些殖民地國家當時正迅速成為美國的文化行省。這種音樂文化的古典成分也許來自歐洲,但其中的歐洲成分,由于波士頓流行音樂人的介入,某種意義上已成為改編過了的東西。 下面接著說那天下午我在我家后院所聽到的巴赫音樂,因為從那以后一切都變了。那是我獲得啟示的一刻。我不想說這種啟示與艾略特所獲得的啟示有所相同——因為我怕這樣說會有辱艾略特在其詩作中所盛贊的神啟時刻——不過那種啟示對我來說的確意義重大,我平生還是**次經歷經典的震撼。 巴赫的音樂一點也不晦澀,其中絕無哪種音步會神奇到無法模仿的地步。然而,當其音樂的音符在時間中展開時,你會突然覺得其構成過程已不僅僅是部分與部分的簡單聯結,其不同部分似乎已構成更高性質的整體,這一整體,我只能以類比的方法來加以描述,其起承轉合的思想表達已經逸出了音樂的范圍。巴赫在音樂中思考,而音樂則通過巴赫來思考自身。 我在我家后院中所獲得的啟示,是我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大事。現在我想重新審視一下那一重大時刻,我將把我在上面關于艾略特所說的話作為審視自我的參考框架,把作為外省人的艾略特看作是我自己的榜樣和影子。同時,我在重新檢討那一時刻時,將以更加懷疑的心態,涉及當代文化分析所常談到的有關文化和文化理想的問題。 我想問自己一個不夠成熟的問題:假如我說,是巴赫的靈魂越過兩個多世紀,漂洋過海,將某些理想放在我的面前;或者說,我那重大時刻來臨之際所發生的一切,恰恰就是我象征性地選擇了歐洲高雅文化,并掌握了這種文化的代碼,從而使自己走上了一條道路,這條道路將我帶出了我在南非白人社會所屬的階級地位,并*終使我走出了一條歷史的死胡同(以我個人當時的感覺,一定會以為自己正身處這樣的死胡同)——不管這樣的內心感覺當時有多模糊而說不清——這條道路領著我,*終同樣具有象征意義地使我登上了這個講臺,面對一批來自不同國家的聽眾,談論巴赫,談論T.S.艾略特,談論何為經典等問題。假如我如是說,真的就不是廢話連篇、毫無意義嗎?換句話說,我那經歷真的就是自己當時所理解的東西嗎?真的就是毫無利害關系、某種意義上是無我的審美體驗?會不會是某種物質利益羞羞答答的表達? 這類問題人們常常會以為只有當事人自己才能回答,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別人就不能問這樣的問題。要問這樣的問題就得問到點子上,問得盡可能清楚些,充分些。現在,為了把問題問得清楚些,就讓我在此問一下:我在談到經典跨越兩個多世紀仍使我激動不已時,我究竟想說什么? 在以下三層意思的兩層上,巴赫的音樂可說是經典。**層意思:經典不受時間約束,它對后代來說仍有意義,也就是說,它是“不朽的”。第二層意思:巴赫的部分音樂作品屬于通常所謂的“經典”,它們構成歐洲音樂寶藏中至今仍被廣泛演奏的一部分,即使演奏的場次和聽眾人數都不一定特別多。第三層意思是巴赫未能滿足的,因為他與十八世紀第二個二十五年歐洲藝術中所謂古典價值的復興毫不相干。 對新古典主義運動來說,巴赫不僅年紀太大,未免過時,他的知識淵源和整個音樂趣味也都屬于一個即將消逝的世界。根據常人略帶浪漫色彩的描述,巴赫活著的時候,尤其是在晚年,聲名不彰;死后更是完全被人遺忘。八十年以后,主要是由于費利克斯·門德爾松的熱烈頌揚,巴赫的聲名才得以復活。此外,據說在其后的幾代人中,巴赫的作品幾乎根本算不上經典:他不僅算不上新古典主義者,而且,他的作品在后來幾代人中也引不起共鳴。他的音樂作品未曾出版,也很少被人演奏。他部分地屬于音樂史,他只是一本書中的一條腳注所提到的名字,僅此而已。
異鄉人的國度 作者簡介
J.M.庫切: 南非當代著名小說家,被評論界認為是當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曾兩度獲得布克獎,并于200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40年出生于南非開普敦,現居澳大利亞。 汪洪章: 現任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辭海》編輯委員會委員、外國文學分科主編。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西方文論、中西比較詩學。著作有《西方文論與比較詩學研究文集》《比較文學與歐美文學研究》等。譯作(含合作)有《批評理論在俄羅斯與西方》、《異鄉人的國度》、《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十六卷)、《掘墓人的女兒》、《額爾金書信和日記選》、《如何閱讀小說》、《恐怖之后》。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