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錢理群研究資料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2199781
- 條形碼:9787222199781 ; 978-7-222-1997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錢理群研究資料 本書特色
★當代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學術史研究,對于當代文學史的學科建構、當代文學研究的深入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套叢書致力于有關重要學者研究資料的整理匯編,填補了一項空白,是重要的基礎性建設。所選學者準確,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資料翔實,具有充分的參考價值。 ——李敬澤 ★“當代著名學者研究資料叢書”是一套有眼光、有價值的學術叢書。謝冕、錢理群、洪子誠、王富仁、丁帆、陳平原、陳思和、南帆是當代重要和影響巨大的學者,讓更多人,特別是青年認識這些學者的思想和人格,就是一項思想文化積累的工程。 ——孟繁華
錢理群研究資料 內容簡介
錢理群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 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本書內容主要有四部分: “生平自述”, 錢理群自述學術經歷 ; “研究論文”, 選取多篇研究錢理群學術思想與成果等的優秀論文 ; “思想碰撞”, 錢理群與其他學者的深度學術對話 ; “創作年譜”, 整理了錢理群從發表作品至今的學術成果。
錢理群研究資料 目錄
輯一:生平自述
錢理群:八十自述
錢理群:給自己的七個命名
錢理群:《心靈的探尋·后記》
錢理群:我的文學史研究情結、理論與方法——《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以文學廣告為中心》書后
錢理群:《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總序》
錢理群:我和貴州、安順地方文化研究(摘要)
錢理群:我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改革實踐(摘要)
錢理群:我的“中國人及中國社會改造”的思想與實踐——《八十自述》之二
輯二:研究文選
洪子誠:錢理群:熱情與懷疑
趙園:話說老錢
王得后、黃子平、孫歌、戴錦華、趙京華等:大時代與思想者——“錢理群作品精編”座談會實錄
汪暉:錢理群與他對魯迅心靈的探尋
解志熙:兩難而兩可的選擇——也談魯迅“心靈的探尋”
王得后:對于魯迅的發現和解讀——和錢理群學兄討論
王乾坤:中國的堂吉訶德們——讀錢理群《豐富的痛苦》
薛毅:試談錢理群獨特的學術個性
吳曉東:錢理群的文學史觀
路楊:玄黃時代的“大文學史”視野——錢理群20世紀
40年代文學研究的方法與啟示
賀桂梅:重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李浴洋:承擔意識與行動精神——“錢理群魯迅”的提出及其核心義涵
姚丹:魯迅研究的“現世性”光輝——讀錢理群《魯迅與當代中國》
李云雷:錢理群的“雙重反思”
孫郁:晚年錢理群的第二課堂
陳平原:老錢及其《安順城記》
王德威:“腳踏泥土,仰望星空”
輯三:學術訪談
錢理群、楊慶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80年代的現代文學研究
錢理群、唐小兵:對話錢理群: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
輯四:資料編目
錢理群自述文章目錄
錢理群發表文章目錄(1980-2021)
錢理群著作目錄
錢理群編纂書籍目錄
錢理群研究資料目錄
錢理群研究資料 節選
在討論中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問題。 1.首先溯本求源,指出“知識譜系”的概念來源于法國后現代思想家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和權力譜系學;強調將地方文化知識譜系的提出,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來考察,該命題實則已超越了具體的地域局限,而具有某種普泛性的蘊含。所進行的是一個全球化新時代下的地方文化研究,要追問的是全球性文化危機下的地方文化研究的意義與價值:在全球化時代,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后出現的文化趨同現象,正在蠶食和瓦解著傳統意義上的國家邊界,原有民族國家的文化防護膜已被明顯地軟化和弱化,于是出現了國家性文化特征淡隱而地方性文化特征凸顯的趨向。不僅如此,在全球化快速消滅差別、去除個性的發展過程中,以多元性和多樣性為支點的地方性特征,已經成了制約全球化單一與趨同法則*重要的平衡點。在這個意義上,地方文化知識譜系的構建就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這里所說的地方文化在全球化時代堅守文化多元性與多樣性上的特殊作用與意義,是一個要害,并且有了共識:全球化是一個悖論。在消抹差別,追求統一的同時,它還需要用差異性和多樣性來加以支撐。失去了地方性和多樣性,全球化不僅沒有意義,而且必然造成災難。全球化并不僅僅是單純地與國際慣例接軌,它還應有注重地方性和本土性的一面,這是制約單一化的手段,也是全球化的內在張力。要警惕將某一種文化絕對化和普世化,將全球化變成用某一種文化征服全球,形成單一的世界文化格局的文化霸權主義。所以,統一和分殊,普適價值與多元文化,正是全球化悖論中不可分割的兩個側面。從這一點看,我們今天來關注貴州文化,強調本土建設和本土文化,包括強調少數民族文化,正是為了維護這種多樣性、地方性特點,這不是對全球化的抵抗和消解,而是為了使之更協調、更有序,也更有益。應該說我們面臨的是兩難選擇:一方面,為改變貴州發展的低水平的現狀,必要走現代化、全球化的道路;另一面又必須面對現代化、全球化的邏輯及其陷阱,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即是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與消滅文化差異導致的文化生態平衡的破壞,對貴州來說,則意味著貴州文化傳統內核的喪失。我們必須對此保持必要的警惕。 2.在指出今天我們研究貴州、安順文化全球視野下的意義時,還必須強調安順地方文化研究的特殊性:我們的地方文化知識體系的提出和建構,不是出于他者的眼光,而是來自內部的一種自我闡釋沖動,是源于自我意識覺醒后的一種自我審視、自我描寫的訴求,是出于尋求自我的生命之根,出于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的需要。在我們這里,“自我一貴州、安順一世界、全球”,形成了一個統一、有機的思想、學術、生命的網絡,這是真正屬于我們的特殊意義和價值。 3.討論的另一個問題,是知識體系的構架:地方文化知識譜系,絕不是一堆雜亂無章的知識堆積,而是有著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和學科構成與學理支撐的知識體系架構,因此其構建過程,就應當是一個多學科、多層面,協同努力,互補遞進的系統工程。由此提出的是兩個關鍵環節。**就是“學科構架”,它至少涉及考古學、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文化學、民俗學、文獻學、語言學、文學、藝術、音像、戲曲等多種門類,多種學科。這種多學科、多門類的研究,也應該是新時代地方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論。 4.學科構架、方法論之外,還有一個組織方式問題。一些綜合性、跨學科的重點課題、重點項目,確需多人合作,集體協同,因而需要有相應的組織依托和資金保障,更有不少課題、專題、項目等,應該也必須由文化學者們以個體勞動的方式去實施和完成,進行過程中的某些環節如資料查閱、田野作業,以及成果出版等,也需要獲得相應的資助與支持。這樣,地方文化知識譜系的構建,就必須建立一個政府與民間、體制內外的合作機制。在這方面,如前文所說,安順有了一個較好的基礎,但還需要有持續的努力。 (三)地方文化研究與鄉村建設的有機結合一屯堡文化研究 問題是,我們的安順地方文化研究,從哪里切人和突破?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與研究,我們*終選擇了“屯堡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謂“屯堡”是安順的民間村落,其特殊之處,在于它是明王朝實行“調北征南”的軍事政治戰略,大批中原和江南各省軍士及其家屬入住西南,在黔中一帶形成了一種有著獨特的生活方式、禮儀習俗、語音語義、衣著服飾、宗教信仰和建筑風格,并保持相對封閉狀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它是江淮漢文化與貴州山地文化的結合,因而也*能體現貴州移民文化的特點,有很大的社會文化發展潛力與研究空間。我們的研究正是從這里人手,并且經過持續的努力,在2004年和2008年分別取得兩大成果,出版了《屯堡鄉民社會》(孫兆霞、杜應國、羅布農等)和《建構與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戲形態研究》(朱偉華、杜應國、劉丹倫、何幼等)兩部研究著作,證明在看似落后的邊緣地區,仍然可以有前沿性的課題與成果。其意義更在于,這是我們“文革”后期的民間思想村落的再聚集、再出發。就像我在為《建構與生成》一書所寫的《序言》里所說的那樣,“到了21世紀初,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面臨著‘中國向何處去,我們自己向何處去’的問題,又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在中國的農村。這幾十年一貫的關注本身就意味深長”。 而我們更為關注的,是屯堡社會、文化的研究和當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鄉村建設、改造與文化重建的關系。也就是說,我們是懷著強烈的“中國問題”意識深入到屯堡老百姓中間,和他們一起重新審視歷史傳統,尋找現實農村建設與改造之路的。這也就決定了我們的屯堡社會、文化研究的特點:一方面,它不同于通常理解的下鄉做扶貧工作,而是帶著一個課題,去做學術研究、文化研究的;另一方面,我們的工作雖然是從學術出發,但*后又內在地需要走出學術,直接參與到鄉村(九溪)的改造與建設實際工作中來。 ……
錢理群研究資料 作者簡介
姚丹,女,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獲博士學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員。著有《西南聯大歷史情境中的文學活動》、《“革命中國”的通俗表征與主體建構》等專著,并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雜志報刊發表論文數十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