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是誰發明了發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016210
- 條形碼:9787571016210 ; 978-7-5710-162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是誰發明了發明? 本書特色
《是誰發明了發明?》是一本簡明的人類文明進程通史。 誰發明了衣服? 誰畫了**幅杰作? 誰是**個騎馬的人? 誰發明了肥皂…… 這場穿越古代史的大膽冒險,運用了從現代遺傳學到考古學的各種手段,揭示了一些不可思議的創新者(或幸運事件的參與者)不為人知的故事。作者帶著敏銳的幽默感和對我們遠古祖先的無限熱情,以個體的角度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對古代文化的一瞥,展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是如何以及為什么發生的。 1.備受好評的科普作品《假如你跳進一個黑洞里》姊妹篇。 2.本書將人類文明進程落腳到具體個體來講述,看看是哪些初次或者幸運事件讓我們延續到了今天。 3.發明了發明的人實際上創造了人類,發現火的人讓人類直立、群居,吃牡蠣的人注意到了潮汐的規律,這些看似普通的舉動背后隱藏著人類文明發展的秘密。 3.《舊金山紀事報》《紐約郵報》《出版人周刊》《科克斯書評》《書單》等媒體盛贊評論。 4.美亞4.5分好評,前作《假如你跳進一個黑洞里》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發售。
是誰發明了發明? 內容簡介
《是誰發明了發明?》是一本簡明的人類文明進程通史。 誰發明了衣服? 誰畫了幅杰作? 誰是個騎馬的人? 誰發明了肥皂…… 這場穿越古代史的大膽冒險,運用了從現代遺傳學到考古學的各種手段,揭示了一些不可思議的創新者(或幸運事件的參與者)不為人知的故事。作者帶著敏銳的幽默感和對我們遠古祖先的無限熱情,以個體的角度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對古代文化的一瞥,展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是如何以及為什么發生的。
是誰發明了發明? 目錄
1誰發明了發明?
2誰發現了火?
3誰是**個吃牡蠣的人?
4誰發明了衣服?
5誰是**個射箭的人?
6誰畫了世界上**幅杰作?
7誰是**個發現美洲的人?
8誰是**個喝啤酒的人?
9誰是**個做手術的人?
10誰是**個騎馬的人?
11誰發明了輪子?
12誰是**樁謀殺謎案的兇手?
13誰是**個名留青史的人?
14誰發明了肥皂?
15誰是**個感染天花的人?
16誰講了史上**個笑話?
17誰發現了夏威夷?
是誰發明了發明? 節選
誰是**個發明家呢? 我打算叫她“媽媽”,因為她是個年輕的母親。而像所有的發明家一樣,她遇到了一個問題。 大約 300 萬年前,“媽媽”出生了,她屬于我們的一個遠古祖先物種:南方古猿。她出生在非洲,也許是東非,考古學家在那里發現了密集分布的南方古猿化石,其中包括 1974 年發現的著名的“露西”。300萬年前,剛好是一個中間的時間點,人類從黑猩猩與倭黑猩猩中分化出來,一直發展到現代,大約花費了 600 萬年。所以毫不奇怪,在外觀和行為上,“媽媽”代表了智人和黑猩猩之間的中間地帶。 “媽媽”站立時,差不多有 122 厘米高,體重 59 斤左右,除了臉上無毛,她的身體其他部分都覆蓋著厚厚的黑色毛發。“媽媽”吃的肉要比現在的黑猩猩吃的多,但她不是把動物殺死來吃,而是吃已死動物的尸體。除了吃肉,“媽媽”的補充食物有根莖類、塊莖類植物,還有堅果和水果。如果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在許多層面上,她都會被誤認為是一只黑猩猩,一只身心健全、頭腦清醒、會直立行走的黑猩猩。唯獨有一個事實證明她不是黑猩猩:她會以一種奇特的、富有創造力的方式,靈巧麻利地使用石塊。為了從動物尸體上吃到肉,媽媽會把石頭磨得很鋒利,然后用它把尸骨切斷,尋找骨髓,這樣,她就可以吃其他食腐動物吃不到的肉。 沒錯,媽媽是一只聰明的猿,但在許多非洲“大貓”的眼里,她仍然是一頓午餐。因此,白天的時候,她直立行走,尋找食物,但到了晚上,她會爬回樹窩,躲避夜間的掠食者。考古學家曾在洞穴中發現過南方古猿的股骨和臂骨,在其旁邊,掠食者的骨架卻完好無缺。這是一個清楚但嚴峻的信號,誰是掠食者,誰是食物,一目了然。 各種各樣的掠食者都對“媽媽”有興趣。她沒有火,于是發現自己特別容易被一種食肉動物攻擊,這位獵手類似現在的黑豹。事實上,媽媽在食物鏈里的地位非常低,甚至連老鷹都偶爾會捉南方古猿做食物。 她不會生火,也不會控制火,這點有一個更重要的含義:她生吃食物。 比起熟食,消化系統從生食中能獲取的熱量更少,并且生食咀嚼起來要困難得多,這就意味著媽媽要比現代智人花更多的時間在采集和進食上。看看現代黑猩猩,即使有著巨大的牙齒和強壯的下頜,它們每天也要花多達 6 小時的時間咀嚼生食,而普通現代人的烹飪飲食,可以讓人們在短短 45 分鐘之內吃下一天的口糧。“媽媽”吃生食,這意味著她需要很長的時間采集食物,為此,她不得不把一整天的時間都用上,一邊找,一邊吃,一邊還得躲避老鷹和黑豹,她要在樹上爬上爬下,在曠野里游走,尋找動物的尸體和水果。 本來她已經夠辛苦了,但后來,所有這些事都變得尤為困難了:“媽媽”10 歲出頭時,生下了一個嬰兒——一個哭鬧不止、不能自立、無法行動的嬰兒。 在進化的層面,智人的嬰兒是一種奇特的產物。大多數哺乳動物的寶寶出生時,就已經具備了一些能力,它們要會走路、小跑,或者至少是能抱緊它們的母親。原因顯而易見:一個嬰兒要是跟不上隊伍,它耗費掉的每一天,都會帶來生命威脅,無論是對母親還是對孩子。卷尾猴的寶寶幾乎是一生下來就立刻可以抓住它母親的皮毛,而腦容量更大的黑猩猩,母親則必須抱著新生兒,但也只用抱前兩個月。然而,智人的嬰兒卻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幾乎完全“無用”:不能行走,連爬都不會,甚至無法支撐自己的體重。雖然這看起來像是一場進化災難,但這一缺點的反面,卻是我們*大的優勢:超大的大腦。相比其他動物,人類這種脆弱狀態的持續時間更長,對此有一種解釋:我們的大腦需要這么長的時間,才能生出數萬億個突觸連接。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更大的大腦和更高的新生兒死亡率之間,都曾發生過進化上的權衡,且每個物種都達到了自己的平衡。考古學家提出的問題是:人類是如何達到這種變態程度的?
是誰發明了發明? 作者簡介
[美]科迪·卡西迪(Cody Cassidy) 編輯、記者,亦為《教練》(Coach)雜志的專欄作者。 此前與人合著的《假如你跳進一個黑洞里》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發售。在本書中,他試圖探究第一個吃牡蠣的人,第一個做手術的人,第一個講笑話的人……以此揭示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可能被忽略的具體個人,也就是人類的英雄,并還原人類漫長發展歷史中的高光時刻。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