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竹鄉記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754442
- 條形碼:9787531754442 ; 978-7-5317-544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竹鄉記憶 本書特色
《竹鄉記憶》是一本散文集,本書由兩部分組成。**部分由數十篇民俗散文組成,主要內容是描寫天目山區富有特色的生活習慣、當地人民的習俗和生產技能技巧、生產生活環境,以及特殊的生活記憶;第二部分主要由十篇回憶散文組成,作者從一村一景、一人一物著手,反映了竹鄉發展變化的進程。全書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竹鄉記憶 內容簡介
“竹鄉”是指作者的家鄉浙江安吉,被譽為“都市群中的‘綠色之珠’”。作者將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傾注為文字,在本書中,介紹了竹鄉的地域特色、風土人情,竹鄉人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圍繞“竹”這一主題,傾情傾力寫出家鄉的特色。全書分為兩部分:**部分描寫家鄉富有特色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如“拖毛竹”“嫩毛竹造紙”等,彰顯竹鄉人民的勤勞智慧;第二部分反映竹鄉發展進程,濃濃鄉情浸潤其中,流淌著作者對家鄉的熱愛。
竹鄉記憶 目錄
粗活細作顯智慧——“拖毛竹”篇
笑看竹梢天上來——“鉤梢”篇
天生我材必有用——“毛料”篇
守財發展兩相宜——“捏竹油”篇
“七情六欲”講“方圓”——“竹筷”篇
林下柔絲奉潔凈——“竹根洗帚”篇
山民智慧滿罐盈——“竹罐"篇
柔竹助君擔道義——“扁擔”篇
山里漢子的舞蹈——“撬筏”篇
乘風破浪會有時——“撐筏”篇
天目筍干香四!肮S干”篇
新竹蛻變展妙文——“嫩毛竹造紙”篇
覓果飲露滿山逐——“竹林雞”篇
柔軟草鞋踏林間——“草鞋”篇
貴客來了請沐浴——“浴湯浴”篇
千捶百揉年味來——“水碓打年糕”篇
清香源自“木水火”——“水碓春香粉”篇
“咯噔咯噔”走天下——“獨輪車”篇
小小砂鍋暖萬家——“暖鍋”篇
鮮脆腌菜伴隆冬——“大缸腌菜"篇
此物老來更俊俏——“漢菜!逼
古道悠悠連長天——“石砌路”篇
清明時節青團香——“青團子”篇
紅紅火火御寒冬——“冬天取暖”篇
四季香茗迎賓客——“石灰甏儲茶”篇
災年天賜救命米——“箬米救災”篇
竹鄉小景
唯等淘者紛紛來
雙一的紅旗我的紅
云端街市
兩湖之間尚梅村
徜徉在科普大觀園
來吧,暢游孝豐埡子
美麗的鋪墊
補丁記憶
撫慰人生的大手
竹鞭
探源“竹林雞”
竹鄉記憶 節選
粗活細作顯智慧 ——“拖毛竹”篇 讀著名作家茹志鵑的小說《百合花》是一件愉快的事。小說開頭有一個細節,不知道有沒有引起您的注意。說的是文工團創作室的幾個同志,要分派到各個戰斗連去幫助工作。團長叫一個通訊員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當“我”問通訊員哪里人時,他說是天目山人。問他在家時干什么,他說“幫人拖毛竹”。接下來一段話,描述了拖毛竹的情景:“我朝他寬寬的兩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現了一片綠霧似的竹海,海中間,一條窄窄的石級山道,盤旋而上。一個肩膀寬寬的小伙,肩上墊了一塊老藍布,扛了幾枝青竹,竹梢長長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級嘩嘩作響!@是我多么熟悉的故鄉生活啊!我立刻對這位同鄉,越加親熱起來! 在上海出生,在杭州、德清讀書,隨后參加新四軍的作家茹志鵑,對天目山區*平常的勞作——拖毛竹,一定是見過的,感覺也一定很熟悉。 天目山區,毛竹管理為“兩年一度”制,砍伐毛竹也分大小年?撤ッ襁@一年,就叫作“大年”,第二年不砍伐毛竹,稱為“小年”!懊翊竽辍贝笈康乜撤ッ瘢竟澬院軓,一般是從這一年的白露開始,到第二年的清明以前。這三四個月時間,天氣總體上比較寒冷。砍下來的毛竹,要從山上拖下來,集中在某處,等待銷售。從前,很多山區沒有通公路,毛竹山由大隊或各生產小隊統一經營,毛竹銷售也只有通過水運竹筏一個渠道,因此,拖毛竹的時間也就集中在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常常是幾個生產隊,每天幾百號人,匯聚在一條窄窄的山路上,拖毛竹的隊伍你追我趕,真可謂聲勢浩蕩。 拖毛竹前,要做好充分準備。 首先是道路的準備。先要在毛竹山附近選擇一塊至少比較平坦的地方,作為毛竹堆場,存放剛從山上砍下來或是從很高的山上放(滑)下來的毛竹。再從堆場沿著拖毛竹的山路自上而下,模擬拖毛竹的動作,拖毛竹的人每一步可能踩在哪里、毛竹梢將會打哪里經過,都要估摸準確。腳會踩到的地方,如果是凹地,那就要用石頭墊起來;如果是高地,就要將它挖掉。竹梢滑落的地方,如果落差太大,或是在狹小的山溝上橫上一枝毛竹,或是在比較寬闊的溪流上搭個架子,以此來減小落差。有的地方,臨近懸崖峭壁,道路無法改變,即使搭個架子也沒用,那就需要拖毛竹的人自己好好把握了。 再是工具的準備。茹志鵑筆下“肩上墊了一塊老藍布”的介紹,實在過于簡單。其實,拖毛竹需要有專門的工具。墊在肩上的叫作“墊肩”,或者“墊布”。它是一塊厚厚的而且比較柔軟的多層長方形布墊,將它墊在肩上,可以減少毛竹對肩膀的直接刺激。 一根撐桿,粗細以手握得住為標準,以腳到肩部高低確定長短,大頭朝上,頂端要稍稍削砍,形成一個凹口,以便撐得住毛竹。往前走時,可以用它來幫助雙腳支撐或者往前使力;停下來時,可以直接撐著毛竹,讓人放松休息。 還有一件工具,這是拖毛竹特有的工具,安吉山區的山農形象地稱它為“老鼠”:一個用許多股布條、稻草、藤條繞成的宛如拳頭的大布團子,非常牢固。布團的兩端各有一根長短不一的藤布條子,也需要很牢固,短的這一端,還專門做了一個扣,可以讓另一端的布條子從這個扣子中穿過;長的這一端藤布條接上一根細麻繩,麻繩末端再連著一根竹制的鉤子。這件物品,攤放開來,假如把布團看作身子,一頭短的看作頭,一頭長的看作尾巴,與老鼠的形態結構十分相似,它完全具有藝術品的特征。 P2-4
竹鄉記憶 作者簡介
程維新,男,漢族,1962年8月出生,浙江安吉人。大學本科學歷。浙江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湖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曾組建、主持“八角尖文學社”,主編社刊《八角尖》。已發表百余篇散文、話劇劇本、科普文學作品等。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