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西方史學名著譯叢:地中海戰爭史(上下冊)(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111472
- 條形碼:9787571111472 ; 978-7-5711-1147-2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史學名著譯叢:地中海戰爭史(上下冊)(精裝) 本書特色
波斯戰爭,汪達爾戰爭,哥特戰爭
三大戰爭,昭示了查士丁尼一世的野心
三大戰爭,顯示了貝利撒留的智勇雙全
三大戰爭,鑄造了強盛的拜占庭帝國
激昂振奮的戰前動員,巧舌如簧的政治游說,細致逼真的戰爭場面,本書為讀者譜寫了一部宏大的戰爭史詩
本書語言流暢,描寫戰爭場面細致入微,是目前普羅柯比的《戰史》的中譯本,內容豐富,可以從多方位滿足讀者的需求:文學愛好者可以從中研究古代羅馬的雄辯術;軍事愛好者可以從中研究古代戰爭的規律,戰斗中雙方排兵布陣的情況;歷史愛好者可以從中研究拜占庭帝國的強盛時期的文化、軍事、地理等情況:科技愛好者可以從中研究古代的攻城機械、城池的建筑技術等情況。
戰爭在人類歷史中占據了很大篇幅,古今中外,發生過許多著名的戰爭。此書在描述戰爭方面,可以說頗費心思:既有宏觀的戰斗場面,也有一對一的個人決斗,讓讀者真實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西方史學名著譯叢:地中海戰爭史(上下冊)(精裝) 內容簡介
《地中海戰爭史》記載了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對波斯人、汪達爾人和哥特人發動的三大戰爭,這些戰爭使拜占庭帝國的疆域擴大到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東南部,從而成為帝國歷史上國勢強盛的時期。本書對戰爭場面的描述非常細致和逼真,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本書還比較全面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歐洲地中海世界和西亞的民族風土,使很多幾乎湮沒無聞的歷史記憶重現在讀者眼前。
本書還詳細描寫了拜占庭帝國的統帥貝利撒留的機智勇敢,富有謀略。三大戰爭的勝利,全都倚賴貝利撒留在戰爭中能夠審時度勢,在形勢有利時,他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形勢不利時,他率軍撤退,保全實力,以利東山再起。貝利撒留對查士丁尼一世非常忠心,在他打下羅馬后,哥特人勸他在羅馬稱王,他拒絕了。
西方史學名著譯叢:地中海戰爭史(上下冊)(精裝) 目錄
中文版前言
英譯者序言
第1卷 波斯戰爭(上)
第2卷 波斯戰爭(下)
第3卷 汪達爾戰爭(上)
第4卷 汪達爾戰爭(下)
第5卷 哥特戰爭(上)
第6卷 哥特戰爭(中)
第7卷 哥特戰爭(下)
第8卷 哥特戰爭(尾聲)
譯后記
西方史學名著譯叢:地中海戰爭史(上下冊)(精裝) 相關資料
第2章
(408年)當拜占庭帝國的皇帝阿爾卡狄烏斯(Arcadius)行將就木之時,他的幼子塞奧多西(Theodocius)尚未斷奶。阿爾卡狄烏斯不僅為兒子的將來擔憂,也為自己政權的不保而苦惱。他意識到,如果他將兒子托孤于某位大臣令其攝政,這無形中就培植了一個合法篡位的敵人,如果他讓兒子自己統治帝國,那會讓許多人覬覦皇位,在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那里如愿以償地撈取利益,很快這些氣焰囂張的人就會反對政府,殺死幼主,謀奪皇位。在拜占庭沒有任何親人可以保護這個孩子,雖然這孩子遠在意大利的伯父洪諾留(Honorius)")可來幫忙,但眼下意大利一片混亂,洪諾留能抽身來這里的希望渺茫。此外,波斯的虎視眈眈也令阿爾卡狄烏斯寢食難安,他害怕這些蠻族人會欺負小皇帝,給羅馬人帶來無可挽救的傷害。當阿爾卡狄烏斯面對這一困境時,盡管他在其他事情上表現得并不精明,但在他與宮中某位學識淵博的顧問磋商或是獲得了神靈的某種啟示之后,阿爾卡狄烏斯制定了一個保全他兒子性命和皇位的計劃。在他的遺囑中,指定兒子為皇位繼承人,指定波斯國王耶茲德戈德(Isdigerdes)為其小兒子的保護人。后來發生的事情證明了阿爾卡狄烏斯的遠見卓識和識人有術。阿爾卡狄烏斯死后,這一私人安排作為國家意志公布,耶茲德戈德看到了這份文書,他為自己能在阿爾卡狄烏斯這樣一個品格高尚的君主那里贏得這樣的聲譽而受寵若驚。波斯國王鄭重考慮了阿爾卡狄烏斯的請求之后,采取了繼續保持與羅馬人和平相處、保留塞奧多西統治的帝國的決策,他給羅馬元老院修書一封,同意作小皇帝的庇護人,并對任何陰謀推翻他的人兵戎相見。
當耶茲德戈德病逝時,塞奧多西已長大成人。(441年)繼任的波斯國王瓦拉蘭尼斯(Vararanes)率大軍入侵羅馬領土,雖然戰斗中波斯人損失很小,但亦毫無斬獲。拜占庭東部戰區將軍(GeneraloftheEast)阿納托利烏斯(Anatolius)被塞奧多西皇帝委任為和談特使,他獨自一人,未率一兵一卒步行來到波斯人的軍營。瓦拉蘭尼斯看到這位孤膽勇士,十分震驚,便向屬下打聽此人的身份,屬下稟告說這是羅馬人的將軍。波斯國王被他的勇敢和坦率所打動,以至于撥轉馬頭回師,其他的波斯人都跟隨其后。當他回到本國領土時,盛情款待了特使并與之簽訂和約。但他又在和約中提出了一項條款,規定不允許雙方在兩國邊境線上修筑新的堡壘。和約簽訂后,兩國相安無事,各自忙于內政。
第3章
第2章
(408年)當拜占庭帝國的皇帝阿爾卡狄烏斯(Arcadius)行將就木之時,他的幼子塞奧多西(Theodocius)尚未斷奶。阿爾卡狄烏斯不僅為兒子的將來擔憂,也為自己政權的不保而苦惱。他意識到,如果他將兒子托孤于某位大臣令其攝政,這無形中就培植了一個合法篡位的敵人,如果他讓兒子自己統治帝國,那會讓許多人覬覦皇位,在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那里如愿以償地撈取利益,很快這些氣焰囂張的人就會反對政府,殺死幼主,謀奪皇位。在拜占庭沒有任何親人可以保護這個孩子,雖然這孩子遠在意大利的伯父洪諾留(Honorius)")可來幫忙,但眼下意大利一片混亂,洪諾留能抽身來這里的希望渺茫。此外,波斯的虎視眈眈也令阿爾卡狄烏斯寢食難安,他害怕這些蠻族人會欺負小皇帝,給羅馬人帶來無可挽救的傷害。當阿爾卡狄烏斯面對這一困境時,盡管他在其他事情上表現得并不精明,但在他與宮中某位學識淵博的顧問磋商或是獲得了神靈的某種啟示之后,阿爾卡狄烏斯制定了一個保全他兒子性命和皇位的計劃。在他的遺囑中,指定兒子為皇位繼承人,指定波斯國王耶茲德戈德(Isdigerdes)為其小兒子的保護人。后來發生的事情證明了阿爾卡狄烏斯的遠見卓識和識人有術。阿爾卡狄烏斯死后,這一私人安排作為國家意志公布,耶茲德戈德看到了這份文書,他為自己能在阿爾卡狄烏斯這樣一個品格高尚的君主那里贏得這樣的聲譽而受寵若驚。波斯國王鄭重考慮了阿爾卡狄烏斯的請求之后,采取了繼續保持與羅馬人和平相處、保留塞奧多西統治的帝國的決策,他給羅馬元老院修書一封,同意作小皇帝的庇護人,并對任何陰謀推翻他的人兵戎相見。
當耶茲德戈德病逝時,塞奧多西已長大成人。(441年)繼任的波斯國王瓦拉蘭尼斯(Vararanes)率大軍入侵羅馬領土,雖然戰斗中波斯人損失很小,但亦毫無斬獲。拜占庭東部戰區將軍(GeneraloftheEast)阿納托利烏斯(Anatolius)被塞奧多西皇帝委任為和談特使,他獨自一人,未率一兵一卒步行來到波斯人的軍營。瓦拉蘭尼斯看到這位孤膽勇士,十分震驚,便向屬下打聽此人的身份,屬下稟告說這是羅馬人的將軍。波斯國王被他的勇敢和坦率所打動,以至于撥轉馬頭回師,其他的波斯人都跟隨其后。當他回到本國領土時,盛情款待了特使并與之簽訂和約。但他又在和約中提出了一項條款,規定不允許雙方在兩國邊境線上修筑新的堡壘。和約簽訂后,兩國相安無事,各自忙于內政。
第3章
若干年后波斯國王波爾澤斯(Perozes)與白匈奴人(WhiteHuns)因邊界糾紛而發生戰爭。白匈奴人就是埃夫薩利泰人(Ephthalitae)")。他們與匈奴人是同一祖先,但不和他們混居。他們皮膚白皙,貌如其名。他們選擇了一塊既不與其他匈奴人毗鄰又距離他們并不太遠的地方居住。他們的國家就在波斯的北部,他們的城市戈爾戈(Gorgo)正位于波斯邊界上,因此兩國經常因為邊界問題發生糾紛。他們和其他過著游牧生活的匈奴人不同,已經過著定居的生活。他們除了與波斯人聯合以外,從未單獨入侵過羅馬人的領土。他們是匈奴人中一支白皮膚、面容不丑陋的民族。他們的生活習慣也與他們的親族不同,沒有那么野蠻。但他們都由一個國王來統治,制定法律約束人們的行為,以正義、公平作為國與國、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準則,其道德禮儀絕不遜色于羅馬人和波斯人。富裕的白匈奴人有供養20個以上食客的習慣,食客與主人以朋友相交,共同分享他的財產和權利。當這位被食客簇擁的人死時,按傳統風俗食客們也得陪葬。
波斯國王波爾澤斯率軍征討白匈奴時,羅馬皇帝澤諾(Zeno)派往波斯的使節尤西比烏斯(Eusebius)隨軍出征。白匈奴人制造假象讓敵人感到他們因為害怕敵人的進攻而潰逃,他們逃到一處四周都有陡峭懸崖并有茂密樹林的地方,這里四面都是陡崖,中間一條羊腸小道,乍一看似乎延伸到遠方,實際通向半山腰。波爾澤斯完全沒有想到這是陷阱,也忘記是在敵國行軍,盲目追敵。一小股白匈奴人在他前面潰逃,大部隊則隱藏在敵軍后面的荒郊野外,他們沒有被敵人發現,這樣便于誘敵深入,使之有來無回。一些波斯將士意識到大難將至,但不敢妄言,他們請求尤西比烏斯去提醒渾然不知的國王。尤西比烏斯沒有直言相告,而是給國王講了一則寓言故事:一頭獅子看見一只山羊被拴在小山上哀叫,獅子想飽餐一頓,便猛撲過去,卻落入一道深溝中,這是一條環形的溝,看似有出路卻根本沒有出口,實際是山羊主人設下的陷阱。波爾澤斯聽出了寓言的弦外之音,心生恐懼,下令大軍停止前進,派兵四處偵察,但為時已晚,白匈奴人一擁而出,封死了波斯人的退路,將他們全部包圍在山谷中。白匈奴國王派使節面見波爾澤斯,毫不留情地責備了他有勇無謀,害人害己。白匈奴人提出可以放他們走,但條件是波爾澤斯必須在白匈奴國王面前俯首稱臣,發誓永不再起戰端。波爾澤斯難以定奪,便與隨軍出征的三個麻葛(瑣羅亞斯德教高級教士)〔1)商量對策。教士們回答說,可以按白匈奴人的意愿去發誓,至于停戰問題則是可以耍手腕鉆空子的。教士們還提醒波爾澤斯說,波斯人有每天在太陽升起之前俯臥在地向太陽祈禱的習俗,他可以在黎明前去見白匈奴國王,伺機而動,面向初升的太陽跪拜稱臣。這樣,既滿足了敵人的要求,又不丟臉。波爾澤斯一一照辦,終率領大軍毫發無傷地回到了祖國。
第4章
此后不久,波爾澤斯便背棄誓言。為了一雪前恥,他在全國范圍內招兵買馬,準備再次攻打白匈奴。他僅留下年及弱冠的科巴德(Cabades)留守國內,其他三十多個王子全部隨軍出征。白匈奴人聽說這一消息,追悔莫及,批評國王放走了背信棄義的波斯人。國王放聲大笑,問屬下他是否曾將土地、武器或其他東西拱手讓與他人?臣子們回答說他從未這樣做過,只是放棄了一次消滅強敵的絕佳機會。白匈奴人摩拳擦掌準備迎戰。國王讓他們稍安勿躁,因為此時尚未得到波斯人越過國境入侵的消息。足智多謀的白匈奴國王再次給波斯人設下陷阱,他命士兵在波斯人必將經過的平原上挖了一條又寬又深的大溝……
……
西方史學名著譯叢:地中海戰爭史(上下冊)(精裝) 作者簡介
普羅柯比(Procopius,約公元500—約565年),是查士丁尼一世時代的修辭家和散文作家,是位才氣橫溢的文人。他的主要作品有《戰史》(即本書《地中海戰爭史》)《秘史》《建筑》。他是一位地方貴族子弟,接受了系統的貴族文化教育,通曉多種西亞語言,并擅長古典風格的寫作。
崔艷紅,女,漢族,中共黨員,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陳志強,于1994年畢業于希臘亞里士多德大學哲學院,取得歷史與考古學博士學位。入選國家*“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第六屆和第七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自2009年,當選為天津市歷史學學會理事長。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主要涉及:拜占廷歷史與文化、世界中古史、歐洲史、基督教史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