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唐代小說與明清相關題材戲曲比較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89214
- 條形碼:9787516189214 ; 978-7-5161-892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代小說與明清相關題材戲曲比較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通過探討相同題材在唐代與明清兩代所反映的思想與文化內涵的差異,管窺時代文化對作家創作心態的巨大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具體表現在其作品中的諸種形態。這是由文化看文學與由文學看文化的雙向互動過程,本書的比較研究,將會加深對唐、明清不同時代文化與文學創作關系的認識和把握。
唐代小說與明清相關題材戲曲比較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唐代小說與明清相關題材戲曲為研究對象,以文獻梳理為基礎,運用文體學、文化學理論,通過比較研究的方式分析唐代小說與明清同題材戲曲在思想文化內涵與藝術風貌上的不同特色。小說與戲曲之間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唐代神怪、婚戀、豪俠等題材小說經由明清戲曲家的創作以新的藝術形式呈現。這種呈現既是明清傳奇、雜劇對原有題材的繼承與發展,也是明清戲曲家在故事本事基礎上馳騁才情、抒發胸臆的藝術創造。
唐代小說與明清相關題材戲曲比較研究 目錄
一 唐代小說與戲曲比較研究綜述
二 研究對象與基本思路
三 創新之處與研究方法
**章 唐代神怪題材小說與明清戲曲的再創作
一 《十二真君傳》與明清許遜題材戲曲
(一)《十二真君傳》撰者胡慧超考證
(二)《十二真君傳·許真君》故事在道教典籍中的流變
(三)程烘與程樹榴《愛竹軒詩序》案
(四)對程烘生平的補證
(五)《十二真君傳·許真君》與《龍沙劍傳奇》
(六)《十二真君傳·許真君》與《拔宅飛升》雜劇
二 “雪擁藍關”故事在明清戲曲中的重構
(一)唐五代小說中的故事本事
(二)明清戲曲對“雪擁藍關”故事的重演
(三)明清韓湘子題材小說、戲曲中的儒釋道價值取向
(四)明清韓湘子題材小說、戲曲對《西游記》情節的借鑒
三 《杜子春》與《揚州夢》等明清戲曲
(一)唐代佛道修煉考驗故事的比較
(二)馮夢龍對《杜子春》的再創作
(三)寄寓身世之感的《揚州夢》傳奇
四 《櫻桃青衣》與《櫻桃夢》比較研究
(一)神仙度化的情節模式
(二)夢中有夢的夢幻敘事
(三)增加了慨世抒懷的情感寄托
(四)多美共事一夫的婚戀描寫
五 《裴諶》與《李丹記》比較研究
(一)故事模式與結構的改變
(二)創作主旨的改變
(三)引史入戲的自我寓言
第二章 唐代婚戀題材小說與明清戲曲的改編
一 現實婚戀題材小說在戲曲中的改編
(一)“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在戲曲中的多種詮釋
(二)士妓婚戀題材小說在戲曲中善惡兩極的分化
(三)經歷磨難的堅貞愛情被涂抹了倫理道德的色彩
(四)情之至者能超越時空與生死
(五)明清唐明皇與楊貴妃婚戀題材戲曲
二 非現實婚戀題材小說在戲曲中的改編
(一)入神婚戀題材
(二)人龍婚戀題材
(三)人與動物婚戀題材
第三章 唐代豪俠題材小說與明清戲曲的演繹
一 唐代小說中“義合良緣”的豪俠在明清戲曲中的重塑
(一)唐代婚戀題材小說中的豪俠
(二)明清戲曲中維護綱常的情俠
(三)唐代小說中“義合良緣”豪俠的新變
二 《虬須客傳》與明清戲曲中的“風塵三俠”之比較
(一)唐代小說與明清戲曲中的虬須客形象之比較
(二)唐代小說與明清戲曲中的李靖形象之比較
(三)唐代小說與明清戲曲中的紅拂形象之比較
三 唐代小說中忠貞節義的豪俠在明清戲曲中的重塑
……
第四章 唐代小說與湯顯祖戲曲作品之比較
第五章 唐代小說與明清戲曲創作藝術之比較
第六章 唐代小說與明清戲曲文化內涵之比較
第七章 原創與改編小說、戲曲作品文化背景考索
參考文獻
唐代小說與明清相關題材戲曲比較研究 節選
作者以**人稱敘事,絲毫不掩飾其對美色的占有欲望,該傳奇反映了文士的浮浪與放縱。陳玄佑《離魂記》中,王宙見倩娘跣足徒行而來,“欣躍特甚,遂匿倩娘于船,連夜遁去”,而未見其有任何顧慮與遲疑。沈既濟《任氏傳》中,鄭六托身妻族,好酒色,在路上遇到姝麗美貌的任氏,“策其驢,忽先之,忽后之”,繼而言語相挑,為任氏所誘。韋盎則驚羨任氏美貌,而欲強施暴力。頗有義烈俠風的韋崟獵艷逐色的欲望十分強烈,任氏竟以報德為由,用蠱惑手段,先后將鬻衣之婦張十娘、刁將軍家吹笙嬌艷雙鬟者供韋崟玩樂,未見作者對其有任何道德譴責。這篇小說所寫的是常被人們贊譽的凄美故事,可小說中“時鄭子方有妻室,雖晝游于外,而夜寢于內,多恨不得專其夕”的記載,說明這是婚姻之外的戀情。作者嘆惋任氏“遇暴不失節,徇人以至死”的品格時,對鄭六、韋崟的放浪行為卻習以為常。元稹《鶯鶯傳》中,“內秉堅孤,非禮不可人”的張生公然自稱:“余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張生對鶯鶯的愛并非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上,而是對鶯鶯艷異美色的貪戀。張生不接受紅娘“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的建議,足見其對鶯鶯的所謂愛戀并不以婚姻為目的,而具有滿足其風流艷遇欲望的特征。蔣防《霍小玉傳》中李益更是“每自矜風調,思得佳偶,博求名妓”,*終卻辜負小玉之深情成為薄幸寡義之人。裴鍘《鄭德磷傳》中,月夜洞庭之畔,德磷見韋氏美艷,便以紅綃題詩相挑。《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踰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如以之衡量上述唐代婚戀小說,則均為“鉆穴隙”之類,卻恰恰是唐代士人浮華放浪的自我標榜,是其詩酒風流的張揚,是萌發于人之天性的男女愛戀之欲。 顯然,在明清人眼中,浮華放浪有礙文人的品行,戲曲主人公在追求情感滿足的同時,對于禮教的自覺或不自覺回歸,讓讀者感受到士人向品格端方、雅正的轉變。如《鶯鶯傳》在明清戲曲的改編中,張生或是延續癡情志誠的形象,或是成為受到鞭撻的反面人物,無疑是明清戲曲家對蘊含于唐代小說中的婚戀觀念的一種“糾正”,以使之符合明清時期的審美取向與愛憎標準。同樣,《霍小玉傳》中的李益,也在湯顯祖《紫釵記》、潘炤《烏闌誓》、蔡應龍《紫玉釵》等戲曲中得以改變,絕情多妒的李益轉變為癡情忠貞,雖為權臣脅迫,而不改其衷的癡情形象。唐人小說中逞才放浪的人物形象得到凈化和改造,才華橫溢、風流瀟灑,雖然“始于亂”,但終歸于雅正,青年男女圓滿結合。但是也必須看到,明清戲曲中體現出的婚戀觀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極深。程朱理學由于明清統治者的尊崇與極力灌輸,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起到了極強的禁錮作用。“存天理,滅人欲”,自由自主的婚戀往往遭到無情的打擊與遏制。總體而言,明清戲曲的教化創作是主流,程朱理學的道學化傾向滲透于戲曲作品,表現為情與理的矛盾沖突。青年男女的相知相戀的情感不得不服從于禮法的約束。與唐代小說相比,明清戲曲中女性對于男子的依賴依附更為明顯。其缺少一份獨立自主的自信,在地位上處于卑弱的狀態。《節俠記》《橘浦記》《明珠記》《龍膏記》等根據唐代小說改編的戲曲作品,都將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歡改編為多美共事一夫的故事模式。這種故事模式并非個例,而成為明清戲曲的一種套路,這恰恰反映了明清文人以妻妾成群為榮的婚戀文化心態。而女子卻要恪守“三從四德”的婦德禮法,不但要從一而終,更要服從于封建社會的妻妾制度,表現出溫柔敦厚、貞順少妒的女性賢德。婚戀觀既是文化現象,也是社會現象,反映出家庭制度、風俗習尚與社會的價值取向。明清戲曲素有“十部傳奇九相思”的說法,但明清戲曲中對于婚戀思想的表達是以不違背教化傳統為前提的。禮法綱常的權威性與絕對性,雖然隨著思想禁錮的松動有所動搖,但其仍然居于牢固的主體地位。明清戲曲既表現人之天性的情感欲望,同時又與禮法綱常相調和。戲曲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郎才女貌,門當戶對”的婚戀觀根深蒂固,滲透于作品的肌理之中。明清戲曲特別重視男女主人公的德才品貌。因為男子的才華使其“學而優則仕”成為可能,而對于女性美貌的取向,對于女性婦德的要求,無不反映了明清男尊女卑的社會現實。
唐代小說與明清相關題材戲曲比較研究 作者簡介
楊敬民,男,漢族,1974年生,黑龍江省嘉蔭縣人。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古代文學專業,師從關四平、張錦池先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工作。在《文藝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紅樓夢學刊》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主持黑龍江省新世紀教改工程1項,先后榮獲黑龍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參與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等項目多項。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