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一個被思想照亮的夜晚(精)/涵芬學人隨筆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5634
- 條形碼:9787100205634 ; 978-7-100-20563-4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個被思想照亮的夜晚(精)/涵芬學人隨筆 本書特色
有思想的學術,有學術的思想作者一直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是需要文學表達的,學術的文學表達不是炫耀辭藻和技巧,而是為了思想的準確和精神的細致,貧乏的語詞無法揭示豐富的心靈世界和深刻的思想蘊涵;而另一方面學術隨筆要注意精神的放松,以輕松的筆調與讀者對話交流,力求形式的簡潔明快、平易流暢,而不是高頭講章、正襟危坐。“言之不文,行而不遠”,文學從來不是學術的對立物,而是學術的催生劑,文學會使思想和學術的天空更廣闊,流傳更久遠。
一個被思想照亮的夜晚(精)/涵芬學人隨筆 內容簡介
《一個被思想照亮的夜晚》是傅道彬教授的學術隨筆集,全書分“思想是路”“人跡板橋霜”和“文化是以詩開篇的”三編。“思想是路”編是作者近年來對一些重要理論與文化問題的哲學思考和文學理解。“人跡板橋霜”是一組人物隨筆,這里既有對古代的堯舜、周公、楚靈王、莊子、等歷史人物的精神分析,也有對20世紀以來重要學者的思想解讀,通過對陳寅恪、錢鍾書、張舜徽等學人的描寫展現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和心靈印記。“文化是以詩開篇的”則是以文學史為主線的學術短文,力圖以放松的心態和詩意的筆觸描寫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線索和心靈感悟。。
一個被思想照亮的夜晚(精)/涵芬學人隨筆 目錄
仰望星空
思想是路
重操鄉音
放歸精神的山林
光的隱喻:文學照亮生活
午夜獨坐深山中
雪花盛開的時節
千尺井下大學夢
八十年代我讀過的三本美學著作
文學人類學:一門學科,還是一種方法?
古典文學研究的“二重證據”與“三重證明”
王府深處有文章
《文學遺產》與八十年代的“思想啟蒙”和學術示范
堂堂溪水出前村——《文學評論》與我的文學思想啟蒙
唯有讀書聲*佳
第二編 人跡板橋霜
堯舜的史詩性書寫與英雄之死
周公恐懼流言后
風雪乾溪楚靈王
《左傳》的政治流亡者形象
莊子的漆園與伊壁鳩魯的花園
蘇格拉底與商鞅
一個被思想照亮的夜晚
一緘書札藏何事——讀《諭兒鍾書札兩通》
夕陽黃昏里的陳寅恪
*后的昆侖
君子之于學也——《張舜徽壯議軒日記》讀后
吾離后人近,而離今人遠——張舜徽先生及其《愛晚廬隨筆》
夜雪孤燈讀蕭紅
東風化雨曇華林——我的導師石聲淮教授
夜窗風雪一燈青——憶吳忠匡教授
文學批評的思想家原則
……
第三編 文化是以詩開篇的
后記
一個被思想照亮的夜晚(精)/涵芬學人隨筆 節選
《一個被思想照亮的夜晚(涵芬學人隨筆)》: 在哈爾濱的太陽島上,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虎園。這里飼養了上百頭東北虎,個個體格健壯,生活無憂無慮,因為它們有足夠的羊牛雞鴨等活物作為美餐。可是有關專家在考察了這個虎園之后,竟然不承認那些動物的老虎屬性,其理由是這些老虎基本上都是近親結婚的產物,其品種已大大退化;另外,老虎野外生存的能力也已基本喪失,這些每天需要喂食的龐然大物如果放歸山林,很難自己覓食,其命運是可想而知的。老虎是屬于自然屬于山林的,山林才是它真正的家園。虎性也只有在茂密的森林和深邃的大山里,才能展現出它仰天一嘯山林震動的百獸之王的氣派,依靠人工喂養的老虎至多是老虎的一種相似物。這樣的結果多少令人失望,可這些老虎如果不屬于虎,又算是什么呢? 同樣的擔憂也體現在精神領域里。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一位頗有影響的教授不無擔憂地說:“我們的學者正被圈養起來,與那些人工飼養的野生動物一樣,我們精神的力量正越來越變得孱弱,缺少生氣,缺少自我覓食的能力。”因此,應該建立一種精神的野生領地,在這個領地里,思想自由地徜徉,思想者的自由與個性得到充分尊重,如同古希臘的智者時代與中國的春秋時代一樣,精神創造不是功利的,而是充滿了對人類對社會的關心與思考,充滿了駁辯與問難的精神,同時也充滿了寬容與理解的氣氛。思想者需要回歸精神的山林,在這個山林里,思想者將如同那些自由奔跑的野生動物一樣,自我覓食,自己尋找精神的營養,而不是被喂養。惟其如此,才能充分享受精神的快樂、創造的快樂。喂養的精神與喂養的野生動物一樣,雖然飲食無憂,卻沒有自然的鮮活與生機,沒有自然的生動與強健。 海德格爾一直追問是誰把思想弄成了“哲學”,進而把“哲學”弄成了“形而上學”?思想本來是鮮活的、生動的,充滿了對具體問題的關切,而我們看到的情況卻是思想越來越陷入了技術的、形式的窠臼,成了一堆不食人間煙火的抽象名詞。哲學究竟是書齋里的玄妙論證,還是生活世界里的具體思考?小圈子里的熱鬧,掩蓋不了疏離生活的貧血與蒼白,掩蓋不了遠離現實的虛弱與無力。哲學的技術化傾向已經越來越嚴重了,思想成了一門專業、一個學科、一種職業,成了邏輯推論高頭講章。思想與哲學不同,它應當是鮮活的、具體的、感物而動的。 比起動輒洋洋萬言的哲學著作來,我更喜歡網絡上那些鮮活的評論文字,我*喜歡閱讀的是每一個新聞事件后面那些作為跟帖的評論,它們似乎更能反映思想的豐富性、廣闊性,展現思考的多維視角。盡管那些文字很少修飾,有時甚至是粗糙的,但是這些文字背后卻躍動著率真與坦誠,這讓我們更能體會思想的原始形式。世界有多豐富,思想就有多么豐富。有時候讓人詫異,一件相同的事件背后,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思考方法。這是坐在書齋里無論如何也難以想象的。或許有人會覺得這類文字是即興的,粗糲的,只能說是精神的粗糧,但由于較少污染,我以為,更應當說是精神的綠色產品,它們不但讓人有新鮮的感覺,同時讓人產生某種激情,某種力量。 思想家的缺席是理論的又一個悲劇。在技術化的時代,哲學也依靠技術的進步而進入批量的生產,結果,一方面是理論著作數量的激增,另一方面卻是思想的匱乏。比如近年來在為社會普遍關注的諸如弱勢群體保護及三農問題上,幾乎看不到理論家們的身影,看不到他們對此所做的理論表述。也許有人會說思想家們是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但這樣的辯解總讓人疑心是在為精神的退縮而尋找借口。 那些思想史上的偉人們,其實往往是寧可陷入理論的困境,也不愿回避現實的挑戰的。許多思想家讓人感動的不是其理論體系的完美,而是探索的驚人勇氣。孔子的思想就充滿了矛盾困惑,有時候甚至讓人覺得好笑,但是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卻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 ……
一個被思想照亮的夜晚(精)/涵芬學人隨筆 作者簡介
傅道彬,1959年生,1991年被破格評為教授。2000年以來先后擔任哈爾濱師范大學副校長、黑龍江省文聯主席等職務。現任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報刊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中國文學的文化批評》《晚唐鐘聲》《文學是什么》等論著,學術成果曾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等獎項。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