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早期中國電影史學史研究(1949年以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5170
- 條形碼:9787542675170 ; 978-7-5426-751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早期中國電影史學史研究(1949年以前) 本書特色
一冊史學史研究,助你尋覓中國電影早期曲折前行的路徑。
早期中國電影史學史研究(1949年以前) 內容簡介
本書將電影史學史放在史學史和電影史學的雙重維度中進行研究, 在歷史學與電影學共同架構起的框架內探尋中國電影史學在1949年之前的發展之路, 旨在探尋1949年之前的中國電影史學發展的內在規律, 及其對于當下中國電影史學研究的啟示意義。本書首先在縱向的時間維度上為1949年之前的中國電影史學研究梳理一條線性發展的脈絡, 在此基礎之上, 通過分析、研究和論證將1949年之前中國電影史研究進行分期 ; 然后結合每個發展階段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語境, 以及急劇變化的社會歷史和電影環境, 從橫向上探尋各個階段電影史研究的獨特之處, 并分析造成這些特點的原因, 以及某一階段的電影史研究與當時的電影理論、電影批評, 以及整個電影業之間的關系 ; 從而使早期電影史研究在經線與緯線的編織中, 展現出一個豐富而立體的圖景。
早期中國電影史學史研究(1949年以前) 目錄
**節 從史學史到電影史學史
一 歷史·史學·史學史
二 電影史學史的學科定位
第二節 早期中國電影史學史的研究對象、意義與方法
一 早期電影史學史的研究對象與范圍
二 早期中國電影史學史的研究意義
三 早期中國電影史學史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 文獻綜述
一 中外電影史學理論研究成果
二 關于早期中國電影史學研究的探索
三 歷史學與史學史理論的啟迪
第四節 本文思路與早期中國電影史研究的歷史脈絡
**章 中國電影史敘述的準備時期(1920年以前)
**節 中國電影史敘述的缺席
第二節 從歷史到史料:作為歷史遺存的影像資料與作為歷史記錄的報刊消息
一 電影史料的價值與分類
二 作為歷史遺存的影片資料
三 作為歷史記錄的報刊消息
第三節 歷史敘述的嘗試:溯源意識的初現與電影史記述的初試
……
早期中國電影史學史研究(1949年以前) 節選
電影和小報在20世紀初都成為了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市民生活傳遞時尚與新生活的重要途徑,擁有一段看似風光的歷史。但事實上,在20世紀*初的20年中,不論是電影,還是報刊業,其生存環境都并非一帆風順。報刊業不僅要承受競爭壓力大、資本不穩定等客觀風險,就連報販都“可以挾制報館”,甚至“操各報生死之大權”。包天笑在《釧影樓回憶錄》中就曾提到:“新開報館,先要與他們講條件,或者請一次客。”報館要想通過報販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就必須接受報販開出的各種條件,包括壓低報價和變更內容等等。在這樣艱難的生存狀態下,市民化和娛樂化就成了小報賴以生存的必然選擇,使其能夠在艱難的生存境遇中保證*大的讀者群體。 對于電影刊物而言,其生存環境同樣不容樂觀,尤其是在20年代的*初幾年。很多雜志都僅僅出版一期即停刊,如中國**本石印電影雜志《影戲叢報》。著名的《影戲雜志》總共出版三期,期間卻也因為經濟困難而兩次轉手,先后從中國影戲研究社轉入上海影戲雜志社和明星影片公司,*終也還是因為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的經濟窘境而難逃宣告結束的厄運。電影的商品性決定了電影雜志與生俱來的牟利取向,而報刊業的艱難處境則決定了娛樂化傾向在電影雜志的牟利行動中所占據的重大比例。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明星”在電影刊物中成為了一個特殊的文本,它由電影而來,同時指向電影觀眾和雜志讀者兩個受眾群體,又意圖通過受眾的想象將一個個銀幕形象與文字描述連接起來,賦予“明星”這個語匯以雙重的吸引力,并*終使兩個讀者群體相互作用、合二為一,從而達到互惠的宣傳效果,成為既能吸引電影觀眾,又能將讀者變成觀眾的關鍵點。 二“明星意識”的萌芽與明星傳略的大量突現 “明星”在20世紀的前20年中“還未能進入到普通中國觀眾的顯意識層面,并達成共識。當時的影戲還未大面積覆蓋中國的印刷媒介,明星的話語建構自然也尚未進入公共領域”。絕大多數公眾對魯克、格里菲斯等國外影界名人還知之甚少,而國內也尚沒有“電影明星”這一群體出現。直到《影戲雜志》的出現,這種情況才略有改觀。三期《影戲雜志》共刊登了近百幅明星照片和23篇2關于外國明星的介紹和趣聞異事,**次從視覺和話語的雙重層面將“明星”集中推進了公眾的視野之中。不久之后,隨著中國制片業的發展和電影刊物的層出不窮,國內電影明星也以類似的方式進入公眾視野。從1924年到1925年出版的十幾期《電影雜志》中,每一期都有固定數量的相關內容刊登出來。在此基礎上,這些電影刊物還將“明星”置換為消費對象的身份放在了商業廣告里,進一步強化了讓他們在公眾視野中“被想象”與“被消費”的地位,進而開啟了公眾腦中的“明星意識”。而“明星小傳”正是隨著“明星意識”的萌芽,在近代上海的娛樂氛圍中滋生出來的一個新事物。從史學的角度來講,以略傳的形式“記人”在中國傳統史學中卻已有著悠久的傳統。在中國歷史文學的眾多成就之中,“記人”是不可小覷的一部分。“以往的各種體裁的史書,主要是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史書,都可以記人”。享譽盛名的《史記》在這一方面就表現出了非凡的成就。因此,“明星小傳”的誕生其實正是傳統史學書寫方式與新興藝術形式在經濟利益促動下的一次有益結合。 (一)兼具娛樂與宣傳功能的“明星小傳” “明星小傳”的寫法與傳統史學中的“專人立傳”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都是選擇影響較大、事跡豐滿的對象,并“包舉一人一生之行事”。1但是,在電影刊物中刊登的短篇“明星小傳”多是由國內電影從業者所寫,而非歷史學家或電影史學家之作。因此,這一時期的“明星小傳”只是在外在形式上略具“專人立傳”的特征,論史學造詣和深度則相去甚遠。盡管如此,這些文章卻因其作者的職業特點和職業需求,在一般史學的“記人”中融入了電影的本質特色,并將實用目的融入其中,進而生發出了自身的專屬特征和寫作模式。“明星小傳”主要記錄了國內電影演員的生平和從業經歷,同時也撰寫和翻譯了少數在國內頗受歡迎或投奔中國電影界的外國演員。這些文章短至百余字,長至數萬字,有單純的介紹性文字,也有以商業目的為中心,通過撰寫“明星小傳”達到制片公司與電影刊物在利益上的雙贏的文字。除此之外,“明星小傳”還是刊物和作者利用“明星效應”為經歷了“閉關鎖國”的現實與“開眼看世界”的啟迪之后的中國讀者傳遞智識的新途徑。與此同時,在百余篇獨立的影人傳記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略具綜合性的“明星志略”,如發表在1925年1月26日《申報》上的《中國電影女明星略志》一文,就是在單篇人物傳略的基礎上綜合了殷明珠、傅文豪、余瑛、陳麗蓮、王漢倫、楊耐梅、張織云、鮑月清、徐素娥等當時*為著名的數位女明星的生平經歷所撰寫的。盡管,從電影史學史研究的角度而言,這些文章的意義與價值并不甚突出與明顯,但它們卻是中國電影史學史發展過程中初級階段的一個標志性的嘗試。 ……
早期中國電影史學史研究(1949年以前) 作者簡介
孫曉天,電影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電影歷史及理論。曾任教于濟南大學歷史與文化產業學院,2020年1月至今任教于山東藝術學院電影學院,講師。曾于《當代電影》(CSSCI)等刊物發表論文10余篇,代表性論文有《早期中國電影在美國(1913-1949)》、《早期中國電影史家及其創作軌跡(1949年以前)》、《和解與復歸——論日本治愈系家庭片的情與境》等。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