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四書釋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7552
- 條形碼:9787522507552 ; 978-7-5225-0755-2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四書釋義 本書特色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為儒家經典著作。讀四書亦當讀注。 錢穆《四書釋義》闡究傳述,別開生面,新意新觀點,錢穆經典著作之一。 純質紙印刷,布面精裝,典雅莊重,閱讀與收藏兼備。
四書釋義 內容簡介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自從南宋理學家朱熹大力提倡,為《論》《孟》做集注,為《學》《庸》做章句,從此成為儒家經典,歷代學子攻讀不輟。后代學者也相繼為之做注或新解。錢穆《四書釋義》以四書為目,與歷代儒家注四書已有很大區別,如《論語傳略》《孟子傳略》兩書,分門別類,提綱挈領,其類目如“孔子人格之概觀”“孟子自道為學要領”等,有助于讀者學習研究;《大學》《中庸》兩篇釋義,備列全文,兼羅異議,并收入明代理學家《大學古本序》《大學問》,以求讀者借以領略原書精旨,體悟篇中宏旨。書中引用歷代學者撰述,亦頗有借鑒價值。
四書釋義 目錄
再版序
例言
論語要略
**章 序說
一 《論語》之編輯者及其年代
二 《論語》之真偽
三 《論語》之內容及其價值
四 《論語》之讀法及本要略編纂之體例
五 《論語》之注釋書關系書及本要略參考之材料
第二章 孔子之事跡
一 孔子之先世
二 孔子之誕生及幼時
三 孔子之少年
四 孔子往齊
五 孔子返魯
六 孔子適衛
七 孔子過宋
八 孔子南游陳蔡
九 隱者之譏
一〇 孔子自衛返魯
一一 孔子之慨嘆
一二 孔子之卒
一三 孔子年表
第三章 孔子之日常生活
一 平居之氣象
二 哀樂之情感
三 日常之談論
四 應事之態度
第四章 孔子人格之概觀
一 弟子之誦贊
二 孔子之自述
第五章 孔子之學說
一 論仁
二 論直
三 論忠恕
四 論忠信
五 論禮
六 論道
七 論君子
八 論學
第六章 孔子之弟子
一 姓名籍貫年齡
二 品題事略
孟子要略
弁言
**章 孟子傳略
[附]孟子年譜
第二章 孟子對于當時政治之主張
[附]孟子之政治思想
第三章 孟子對同時學者之評論
[附]孟子對于當時從事政治活動者之批評
第四章 孟子與門弟子對于士生活之討論
第五章 孟子之性善論
第六章 孟子之修養論
第七章 孟子尚論古先圣哲及自道為學要領
大學中庸釋義
例言
一 宋朱熹《大學章句》
[附]朱熹《大學章句》序
二 大學古本
[附一]明王守仁《大學古本》序
[附二]王守仁《大學問》
三 朱熹《中庸章句》
[附]朱熹《中庸章句》序
四書釋義 節選
論語要略 論曰:孔子,千古之大圣也。然而孔子二千五百年前之人物也。尚論二千五百年前之人物,不可以不知二千五百年前之社會。當二千五百年前社會之情形,與今日絕相懸殊者,厥有一端,曰“貴族階級之存在”是已。于斯時也,社會有顯相分別之兩階級,一曰“貴族”,一曰“平民”。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凡社會中之握政權者,莫不由貴族世襲;而平民則僅為貴族之仆役,平居則授田耕牧以奉養其上,有事則賦甲從戎以捍御其敵。在二千五百年前之人類,蓋有層層固定之階級,其權利義務,即視其階級之等差而不同。而當時亦咸以此為當然之現象,莫有悟其非者。及至孔子之時,貴族階級已將次崩壞,諸侯上僭于天子,卿大夫上僭于諸侯,陪臣亦上僭于卿大夫。蓋貴族階級之自身,已不能自守其階級之制限,甚至于臣弒其君,子弒其父,亂臣賊子不絕跡,而貴族階級之自身,從此大亂。因貴族階級之擾亂,而平民受其殃禍。孔子生丁其時,其先世蓋亦貴族之苗裔,早年即好學不倦,于從來貴族階級一切制度禮樂,均所曉習。慨其時貴族之驕奢淫亂,而憂其不可久;感平民之困苦憔悴,而思有以拯之。于是始倡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復禮”之主張。以為使貴族階級能一一恢復其從前相傳之制度而恪守之,使諸侯尊其天子,卿大夫尊其諸侯,陪臣尊其卿大夫,則貴族之擾亂可以平息。為貴族者既可以長享其福利,而為平民者,亦得脫出于當時之禍殃,而安度其耕牧事上之生活。此孔子之理想,所畢生竭力以趨赴者也。然孔子自身,其在當時,則一貴族階級中墮落之平民也。夫即為平民,則僅當依奉貴族之意志,而盡力以供役使;此當時人類所認為天經地義之大道也。而孔子顧不然。孔子以一平民,而出頭批評貴族之生活,而欲加之以矯正。孔子曰:“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明其亦不得已也。然而從此乃招貴族之忌,奔走天下,棲棲皇皇,迄無寧止。削跡于宋,絕食于陳蔡,歷人世之艱辛困阨,而其志不少變。魯之晨門譏之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孔子亦自知之,故曰:“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然而終不肯休者,在孔子亦有故。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孔子以為我即生斯世而為斯人矣,固當盡人羣相處之道,豈可以目擊世亂而不之救?而孔子又自負以救世之大任,曰:“天生德于予。”蓋孔子之視世也甚親,而自視也甚高。及其終不得志而歸老于魯,乃與其門弟子講明人群相處之道,以謂不可行之于當時者,猶望其行之于后世。蓋其意志之博大,其感情之深厚,有如此者。孔子即不得行其志而死,其弟子終亦不能推行孔子之志,而貴族之驕奢淫亂日甚一日,平民之困苦憔悴亦日甚一日,而世亂遂日亟。此當為孔子所甚悲。然而自孔子以后,為平民者,乃始知貴族之有是非,而亦為吾平民所得而與聞之,而譏正之也。而為貴族者,自孔子以后,亦知平民之有可尊師,可敬信,可引與相共事,而不敢盡以仆役視平民。自此以往,相推相蕩,至于戰國之末,去孔子之死,二百五十年之間,而貴族階級終至破滅,而社會人類漸享平等之福利。此實非孔子當時提倡“正名”“復禮”之初心,而實符于孔子愛人救世之本意。且其風氣亦自孔子“正名”“復禮”之主張開其端。孔子之影響于當時之人心世局者如此。故在二千五百年前,而*先以一平民挺身反對貴族之生活,而提出矯正之主張者,孔子也。而孔子在當時,其于貴族、平民兩階級,實一視而同仁。在孔子之意,蓋將躋一世人于和平康樂之境。而其自為謀也,則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故孔子之學說主張,猶不免二千五百年前人之色彩;而孔子之精神意氣,實足以更歷二千五百年而不朽。其精神意氣之不朽,斯其所以為千古之大圣也。其學說主張,終不免帶有時代之色彩,斯其所以為二千五百年前之人物也。然而孔子雖為二千五百年前之人物,而無害其為千古之大圣,斯則論孔子者所不可不明辨也。 孟子要略 弁言 孟子之學,辜較言之,所為有大貢獻于后世人群者,厥要有三。一曰發明性善之義。此乃中國傳統政教綱領,亦即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之所依寄,而其義首由孟子暢發之。茍非人性之善,則人類社會,不過一功利權力欺詐殺伐之場,能以法律暫維于不潰,斯為郅治升平矣。而法律之效終有際限,乃彌縫以宗教,博愛慈仁,皆出帝意,人生與罪惡俱來,非皈依上帝,即無以自贖,亦無以得救。則宗教與法律,相輔相成。若果不信斯世之外尚有一上帝,則如印度有釋迦,中國有莊老,惟有破棄人類,歸之虛無寂滅。獨中國傳統政教大綱,既不仰賴宗教,又不偏仗法律,而汲汲為斯世大群謀福利;亦不蹈老釋之悲觀與消極;則惟以主人性本善故。孟子曰:“養其大體為大人,養其小體為小人。”孟子之言性善,亦標準于大人而言也。故其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堯舜大人也。大人者,得人類此心之所同然,所謂“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即心之同然也。夫使千古人心之同然者而必歸于惡,則法律終為在外之鉗制,縱使上帝慈仁,亦將于事無濟。故耶教信仰,必有世界末日,則與老釋之虛無寂滅,豈不同其歸宿?今使轉易其辭,指凡千古人心之所同然者而日此即性也,此即善也,則不煩有上帝;而法律亦人性之善所自創。善無終極,斯世界無末日,人生不虛無,而政教有所企向,文化有所期望。此孟子性善之學所為有大貢獻于后世人群者一也。 二曰孟子言養氣。人類之于宇宙,個人之于社會,其小藐焉,其暫忽焉;而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夫而后小者有以見其大,暫者有以見其久。于何能爾?亦曰我一人暫爾獨然之氣,有以合乎眾人千古同然之性,斯即所謂“配義與道”也。道者,人群千古之所同;義者,我一人暫爾之所獨。何以我一人暫爾之獨而謂之曰義?曰:惟此一人暫爾之獨,有以會乎人群千古之同,故以謂之義也。浩然之氣,則集義所生。夫使其人暫爾之所獨,無不合乎大群千古之所同,則其氣浩然矣。斯言也,斯行也,皆其人一時暫爾之氣之動,果其無當于千古人群之性之同,則是藐焉忽焉者,又何道而得浩然塞天地乎?故非善養氣,即無以盡其性之善。人之不能盡其性而極乎善者,皆其養氣之功有不至也。孟子道性善,指大群千古同然之本體;孟子言養氣,指小我暫忽所獨之工夫;必兼二者,而后表里備,本末俱。此孟子養氣之學所為有大貢獻于后世人群者又一也。 三曰孟子言知言。當孟子之時,群言龍雜,是非淆亂,家家自以為大道,人人自以為正義,而不知其皆藐焉忽焉,特一氣之動而已。使我而無以知道義之正,定是非之宗,則終亦自陷于藐焉忽焉之一氣之動而止,又何以得浩然者而養之乎?故知言者,又養氣之工夫也。若何而知?曰:知之以大群千古之所同。凡其無當于大群千古之所同者,皆其人暫爾之獨,是皆一氣之動,非所謂道與義也。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拒楊墨,而曰:“乃我所愿,則學孔子。”堯舜孔子,乃人群千古之同,楊墨則暫爾一人之獨。此何以知?知之于千百年之后,孔子之道大行,楊墨之言已熄,則易。知之于千百年之前,楊墨之言盈天下,天下不之楊則之墨,當時天下皆不知而孟子獨知之。則難。故曰:“能言拒楊墨者,圣人之徒也。”是孟子亦知其難矣。而孟子獨何以知?曰:孟子亦知之以人性,知之以人性之皆善而已。墨氏兼愛,是無父也;楊氏為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不知人性自有仁,故外假天志而侈言兼愛;不知人性自有義,故退就一己而昌言為我。兼愛、為我非不是,其病在于昧人性。人性自有仁義,此人性之所以善;仁義原本人性,此仁義之所以為善。楊墨違人性背仁義而言兼愛、為我,孟子拒之,亦所以發明人性之善也。故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于其政,害于其事。”诐淫邪遁,其先皆病于心。己心既病,則無以見人性之同。孟子之知言,亦在乎知人心而已。《詩》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執柯伐柯,其則不遠。”故孟子曰:“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人莫不有心,心莫不能思,先立乎其大者,則小者不能奪也。……
四書釋義 作者簡介
錢穆先生(1895—1990),字賓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學、中學教員。1930年,他由顧頡剛先生推介,入燕京大學執教,從此躋身學術界,歷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齊魯大學、西南聯大等校教授,也曾任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與唐君毅、張丕介等創建新亞書院,任院長。1967年移居臺北,1990年逝世。 錢穆先生博通經史文學,擅長考據,一生勤勉,著述不倦,畢生著書七十余種,另有大量學術論文,共約一千八百萬字。他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通論方面,多有創獲,尤其在先秦學術史、秦漢史、兩漢經學、宋明理學、清代與近世思想史等領域,造詣甚深,在現代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