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黃陂旅游傳說故事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610616
- 條形碼:9787519610616 ; 978-7-5196-106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陂旅游傳說故事集 本書特色
黃陂在創建全域旅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大都市近郊、大交通樞紐、大山水生態及木蘭文化優勢,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木蘭傳說》的大為核心,自2008年”木蘭傳說”成功入選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大木蘭文化旅游集群形成規模,以木蘭山為龍頭的木蘭草原、木蘭云霧山、木蘭天池等五A級景區抱團上市,接續建成景點景區23個,其中A級景區15個,A級景區在全國縣市*密集。本書以黃陂的旅游景點為中心,以民間故事的形式,全書極力尋求內容與形式、文化與旅游的*佳融合,融于多姿多彩的美景之中。
黃陂旅游傳說故事集 內容簡介
本書在旅游題材中有自己的特色:一是綜合性,既有景點的介紹,也有生動的故事和傳說;二是影響力,該書精選的故事和傳說都是通過歷史沉淀的文化精品,有豐富的內核和傳承教化的功能;三是可讀性,傳說故事具有閱讀和欣賞價值,可以加深對文化旅游的了解和感悟。此次編寫的《黃陂旅游傳說故事集》,賦予了景區山、水、林、泉的靈性,使景點動起來、亮起來、活起來,為旅游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黃陂旅游傳說故事集 目錄
景點簡介
荊楚名岳木蘭山
景點故事和傳說
木蘭山的由來
木蘭為什么姓花
祈嗣頂上求木蘭
江北稀珍木蘭樹
眼淚垱和腳板石
風物還是天池好
磨針澗與哼哼樹
東泉神井
華嚴閣內考木蘭
劍劈石與飛來石
好漢坡前話古道
杜牧游覽木蘭山
棋盤石
木蘭顯圣
鐵矢墩
雷打石
翠峰明珠——水晶宮
帝主宮旁有甘泉
木廬干砌
打兒窩
夫子山
落筆成竹
饅頭山
沁水鱉
舍身崖
犀牛望月
巍巍天峰
一川煙云護奇石
閻王壁上的何首烏
青山獨自屬峨眉
玉皇閣——第七軍的大本營
吳光浩逃婚記
上木蘭山打游擊
夜過覓兒寺
智斗“樵夫”
戰友相逢
“國軍”進入蔡家灣
處決劣紳“瓜皮帽”
夜宿仙人洞
七軍展紅旗
痛打落水狗
活捉“橋頭李”
進山遇險
脫險
定計
火攻羅家崗
巧打二拐子
設計除奸
小店懲兇頑
月夜殲民團
堅持游擊戰
袁木匠掩護鬧革命
奔襲云霧寨
上木蘭山
木蘭湖
景點簡介
木蘭湖
景點故事和傳說
木蘭將軍廟
木蘭將軍墓
仙鶴寺的傳說
塔耳崗的來歷
清水河的來歷
武漢將軍鄉
靜山暴動響春雷
木蘭天池
景點簡介
木蘭天池風景區
景點故事和傳說
木蘭外婆家的西天池
龍池堰斗惡龍傳說
木蘭天池八仙座的傳說
木蘭天池龍須潭的傳說
木蘭天池聰明泉的傳說
的藏槍洞
素山寺
景點簡介
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景點故事和傳說
素山寺的故事
沖然和尚圓寂
木蘭草原
景點簡介
旅游天堂——木蘭草原
景點故事和傳說
木蘭草原的由來
蒙古祭天習俗的來歷
吊式搖籃和天之驕子
太陽包的故事
折箭教子
太平古寨
草原之家——蒙古包
一腔幽怒訴胡笳(胡笳氈包)
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氈包)
蘇武牧羊(持節氈包)
草原圣山祭敖包
張騫——打通西域的使者
篝火安代舞
茶馬客棧
草原馳馬
木蘭云霧山
景點簡介
云霧山風景區
景點故事和傳說
礦巴湖
巴山湖
花神廣場
泥人王民俗村
竹林寺
龍王尖古寨
木蘭勝天農莊
景點簡介
木蘭勝天風景區
景點故事和傳說
黑溝
瑤池
情人石
竹林古剎
齋飯石
木蘭宮
勝天湖
知青點
抗戰村姚家山
景點簡介
姚家山風景區
景點故事和傳說
月牙潭影(月牙潭)
神龕靈石(大石庵神龕石)
瀑布飛仙(螺絲谷瀑布)
桃花仙島(桃花島)
西谷石獅(獅子玩繡球)
朝云谷雨(朝云谷)
姚山晚霞(朝暮山上看晚霞)
關門奇石(關門石)
眾仙拜佛
靈獅獻瑞(獅子口)
同吃一鍋粥
一塊豬肉的故事
藏槍
脫險
蓋房
洗腳
還糧
練兵場上
開荒
參軍
種菜
轉蓬橋
一碗豬肝面
帶路
送貨
報信
好“閨女”
引水
石屋
演出
歷史名村大余灣
景點簡介
大余灣風景區
景點故事和傳說
葫蘆盛香火
神蟹下凡的傳說
清水奔西流
子牙游西峰
大佛臥山嶺
浪漫莫離樹
石桌醉八仙
勇士牽白虎
百子堂的故事
德記花園的故事
真誠藥局的故事
唐伯虎的故事
余秀三的故事
盤龍城遺址
景點簡介
盤龍城遺址博物館
景點故事和傳說
荷姑造城的傳說
豐山與西王母的故事
豐山觀音井的傳說
難解塵緣白狐戀
王母下凡盤龍城的傳說
盤龍湖上彩虹的傳說
小青龍蛻鱗復出的故事
相守在盤龍湖畔的雙蟾
露甲山的由來
府河的傳說
湯仁海的來歷
盤龍湖畔菩提樹的來歷
盤龍城金盆姑娘的故事
盤龍湖中小盤龍的傳說
盤龍城八方石的傳說
盤龍泉的來歷
盤龍城“三足鼎”的來歷
盤龍城龍窯的傳說
豐山獨角牛的傳說
盤龍城金雞的傳說
盤龍城琢玉作坊的故事
盤龍城宮殿的來歷
盤龍城宮殿的特殊宴會
豐山村腰灣的來歷
接駕河的傳說
盤龍城揚龍咀的來歷
藥王在盤龍城的傳說
盤龍城習俗搶寡婦的傳說
楊家咀鑄銅作坊的傳說
木蘭清涼寨
景點簡介
木蘭清涼寨
景點故事和傳說
三部書的故事
酒醉湖的傳說
陪嫁溝的傳說
道人洞
浴仙池的傳說
牛郎河的傳說
佑天石的傳說
土家風情錦里溝
景點簡介
錦里溝風景區
景點故事和傳說
青龍咀的傳說
黃陂旅游傳說故事集 節選
景點簡介 荊楚名岳木蘭山 武漢市黃陂區北30公里處的荊楚名岳木蘭山,相傳是巾幗英豪木蘭將軍的故鄉,這里的山、水、木、宮、殿、觀、閣,幾乎都和千古流芳的木蘭將軍息息相關。山上那古樸別致的建筑,千姿百態的石林,姹紫嫣紅的奇花,幽深靜謐的別墅,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木蘭山海拔約600米,是大別山脈南麓的高峰之一。山勢峭拔嵯峨,翠峰壁立。北山突兀向天,南山迤邐渾圓,中間一塊山腰盆地。遠遠望去猶如一頭仰天長嘯的巨獅,在它騰空飛躍之時,猛地一抖神威,似乎一躍之間,就要飛上九天。據史書記載:木蘭山古稱建明山,因狀如吼獅,故又名青獅嶺。后來坡坡嶺嶺長遍木蘭樹,所以更名木蘭山。據傳,古時有位姓朱名異、字壽甫、號天祿的干總,家住在山北10余里的雙龍鎮,因年逾半百無后,常登山求嗣,歸后生一女,于是以山取名為木蘭。據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清同治十年(1871)的《黃陂縣志》記載:“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今黃陂)人也。姓朱,父壽甫,母趙氏……兒時狀貌端凝,不修飾……會突厥入侵,軍書疊至。易戎服,為男子妝,代父從征。”“一十二載,立功異域”,朝封她為將軍。木蘭不受朝祿,乞歸故里,終年90,葬于木蘭山北的將軍廟下。《黃州府志》《湖北通志》《萍蹤識小》《名勝志》均有類似記載。鄉人為了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在墓前豎立“木蘭將軍之墓”的石碑,并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在山上建立了木蘭殿、木蘭將軍坊,從此木蘭山名聲大震。正如明代詩人徐承頤所寫:“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借木蘭補;木蘭名與山俱存,山并木蘭爭萬古。” 歷代文人墨客,尋幽探勝,絡繹不絕。唐武宗會昌三年(842)唐代大詩人杜牧游覽木蘭山時,曾寫下《題木蘭廟》,詩云:“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體現人民對木蘭將軍的景仰和懷念。 山以木蘭將軍而增色,地因木蘭將軍而鐘秀。山上山下至今還保留著這位巾幗英雄的許多勝跡。如山峰之南的祈嗣頂,是奉祀木蘭將軍的地方,玉皇閣傳說是木蘭凱旋、朝廷賜冠之所,還有壁直如削的舍身崖、凌空兀立的好漢坡、狀若太極的棋盤石、永不枯竭的磨針澗等30多處勝景,一處一個優美生動的傳說故事。聽來耐人尋味。 據史書記載,木蘭山廟宇初建于隋,盛于唐和明清,山上先后啟建的七宮八觀三十六殿,均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斗檐飛角。精巧宏麗。廟宇里塑有各種佛像1000余尊,或坐或立,或走或騎。一個個栩栩如生,造型各異,是荊楚文化的藝術珍品。北山的臺階小路、古寨亭臺,把高低各異的群峰連成一體,恰到好處地體現了道教建筑險、奇、虛、幻等特點。主峰“**天峰”上的玉皇閣和它東面古樸奇特的金頂相映爭輝。金頂下面的木蘭殿雄踞絕壁之上,把主峰上的建筑襯托得更加神奇壯麗。整個北山的建筑群和南山的祈嗣頂遙相呼應,形成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山上的殿宇和寨墻都用青石干砌而成。能工巧匠們用大小石塊交錯嵌壓,層層相疊,勢如峭壁,聳立峰端,其建筑之宏偉、布局之奇特,不亞于其他名山勝岳,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木蘭山石奇崖陡,寒翠欲流。據清《黃陂縣志》載:“木蘭聳翠。為黃陂縣**勝景。”雄偉壯觀的群巒秀峰,鱗次櫛比的宮觀廟宇。甘冽晶瑩的龍泉匹練,環繞山嶺的溪河碧流,瞬息萬變的云海奇景,盛夏如春的宜人氣候,都使游人心曠神怡。尤其引入入勝的是遍及木蘭山的怪石,似蹲似踞,如獅吼虎嘯,如龍騰鳳舞,似禽獸魚鱉,如珍珠寶塔,宛若花木翠竹,真是千姿百態,層層疊疊,聳翠流碧。據木蘭山林場調查,山上植物種類數以干計,其中林木達300多種,藥材和芳香植物布滿山巖。這里不僅有古老名貴的木蘭花,而且有紫荊、麻櫟、檫樹、石柏、蒼松等蔥郁成林。現在又引進了落雨松、雪松、日本黑松、火炬松等速生樹種,使木蘭山更加秀麗壯觀。 巍巍木蘭山,西臨仙河,東接黃(安)麻(城),南眺武漢,群山環繞,地勢險要,不僅是游覽勝地,而且是著名的革命紀念地。1927年冬,黃麻起義失敗之后,副總指揮吳光浩和戴克敏、曹學楷、汪奠川等領導人率領從黃安激戰中突圍出來的王樹聲、陳再道、占才芳等72人,于12月29日到達木蘭山。上山后的第三天,吳光浩等人在道長萬昭虛的掩護下,召開了雷祖殿會議,傳達了湖北省委的指示,把黃麻起義中集結在木蘭山的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任黨代表,汪奠川任參謀長。從此這支隊伍以木蘭群峰為屏障,開展游擊戰爭,活躍在方圓百里的地區,點燃了大別山區的革命火種。后來這支隊伍不斷壯大成長,先改編成11軍31師,后發展為紅一軍、紅四軍。1931年冬,在紅安七里坪又擴編為紅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 P2-4
黃陂旅游傳說故事集 作者簡介
武漢市黃陂區文化和旅游局,是武漢市黃陂區人民政府工作部門。黃陂區文化和旅游局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關于文化、旅游和體育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落實區委工作要求,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堅持和加強黨對文化、旅游和體育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原任局長張旭,現任局長向正坤。旅游局負責全區性重大文化、旅游和體育活動,負責全區重點文化、旅游和體育設施建設,組織全區文化、旅游和體育整體形象宣傳推廣,促進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對外合作和靠前市場推廣,制定旅游市場開發戰略并組織實施,指導、推進全域旅游。管理全區文藝事業,指導藝術創作生產,扶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導向性代表性示范性的文藝作品,推動各門類藝術、各藝術品種發展。負責全區公共文化、旅游事業和體育事業發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旅游公共服務和全民健身等體系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旅游和體育惠民工程,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旅游和體育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