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洛珈絮語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59452207
- 條形碼:9787559452207 ; 978-7-5594-522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洛珈絮語 內(nèi)容簡介
中國現(xiàn)代文學自肇始之日起,已近百年。 其間歷程坎坷,曲折婉轉(zhuǎn),幸有數(shù)代文人、學人為之披肝瀝血,終得發(fā)展不輟,其間,有些事、有些人值得被銘記。
洛珈絮語 目錄
淡水與黃梅二題
唐人漫游瑣話
“雅趣小書”總序
陶淵明的另一面
譯詩是一次冒險的戀愛
尋求何為好詩的共識
蟄居安寧莊西路
第二輯 憶舊懷人
白首丹鉛,自具光華
——記恩師宗福邦先生
難忘在香山昭廟五十天
——回憶首屆茅盾文學獎評選讀書班
可愛吾師於可訓葉立文
……
第三輯 大家雜談
第四輯 珞珈絮語
洛珈絮語 節(jié)選
談及詩的翻譯,我不由得想起了瓦雷里關(guān)于“純詩”的著名論述,每個詩人在內(nèi)心都潛伏著一個對“純詩”的追求,但在寫作過程中,他可以無限地逼近這個目標,卻不可能*終抵達。譯詩也與之非常相似,其情形有點像競技運動中的跳高。 譯者對譯文的每一次修訂都在提高譯文的質(zhì)量,類似于比賽過程中一次次加高的標桿刻度,但每一次都不可能真正與原文找齊。經(jīng)驗告訴我們,在由原文向譯文的轉(zhuǎn)換過程中,不論多么優(yōu)秀的譯者,不論他的水平達到了怎樣的高度,*后都逃脫不了跳高運動員式的命運——被迫面對一個自己終究跳不過的高度。說實話,那一刻,所有的譯者恐怕都會感覺自己就是那個永遠在推著巨石上山的西緒福斯。因此,有人說翻譯是一種失敗的藝術(shù),也有人說翻譯是一種遺憾的藝術(shù)。這似乎印證了弗洛斯特的話:“詩就是那在翻譯中失去了的東西。”但是,我們不能不提到另一個事實,好的詩歌應該是經(jīng)受住了翻譯之考驗的作品,即“詩就是在翻譯后留存下來的東西”;否則,我們就很難解釋荷馬的《伊利亞特》《奧德賽》、但丁的《神曲》,乃至《圣經(jīng)》中的《雅歌》何以能流傳千古,成為享譽世界的不朽名著,畢竟,絕大多數(shù)的讀者在品讀和欣賞它們時都借助了譯文,而不是通過希臘文、意大利文和希伯來文。 所以,前述令人沮喪的那一個現(xiàn)實,也同樣隱伏了新的希望,它對譯者的智力和耐力發(fā)出了挑戰(zhàn),同時也給了他一個證明自身的機會。因此,我要說,巴比倫塔的坍塌,誠然宣示了人類必須正視的局限,但也從另一個側(cè)面為人類的自我實現(xiàn)、自我提升提供了契機,失去了巴比倫塔的人類依然熱切地渴望交流,而且達成了文化史上數(shù)不勝數(shù)的交流。 就某種意義上講,譯者(以及他所欲抵達的目標語)和原文,就像一對自小成長環(huán)境各不相同的男女,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性,受著不同的文化滋養(yǎng),擁有不同的思維表達方式,為了一個共同的心愿——愛(或創(chuàng)造,在文字上體現(xiàn)為詩),走到一起。或許是日久生情,或許因媒妁之言的撮合,或許出自美好的邂逅,由初次的相識,到隨后的相知,乃至*后的兩情相悅,末了成就一段令人艷羨的姻緣。 譯詩和戀愛的相仿,在于都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辛苦尋找,*終只有真誠的相愛者才有機會攜手進入婚姻的殿堂,開始一個新生命的孕育與生產(chǎn)。譯詩的整個過程,有快樂,也有痛苦,而且正如絕大多數(shù)婚姻一樣,也會出現(xiàn)在堅持中的妥協(xié)與磨合,其中有放棄和修補,有糾結(jié)和快慰,也有暢行和停滯,結(jié)果既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敗的教訓。 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認識到譯詩是一種特殊的創(chuàng)造,它絕不是“克隆”,更不是原封不動地重現(xiàn)和復制。*后的譯文應是父精母血結(jié)合后誕生的一個孩子。這個新生兒既不是父親,也不是母親,而是有著父母各種遺傳基因的另一個,它在容貌、性格上與父母有諸多相似的地方,卻絕不是等同,它的智力和體魄既可能強于父母,也可能弱于父母,在與后者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保持了自身獨異的存在。此外,譯詩并不是總能收獲一個中外文化交流的“寧馨兒”,而在翻譯過程中出自諸般原因而中斷的一些例子,實際也與生命孕育過程中的夭折極為相似。 因此,我說,譯詩就是一次戀愛,有時甚至是一次不無冒險的戀愛。我這么說,實際就把譯者放在了戀愛者的位置上,這個比喻或許仍有不貼切的地方(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但確有其相近的地方。 因此,翻譯詩歌的譯者就必須做好自己的功課,準備好玫瑰花與巧克力,寫好自己的情書,為此須要擴展自己的視野,多多閱讀,多多練筆,像提煉鐳似的錘煉自己的語言能力,提高對象語和目標語的感受能力,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健康的孩子。
洛珈絮語 作者簡介
裴亮(1982-),湖北長陽人,學者。2013年起任教于武漢大學文學院。現(xiàn)任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副院長,湖北省作協(xié)第二屆簽約評論家。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shù)叢書(紅燭學術(shù)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