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地質地質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以地質學教科書為中心(1853—1937)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4022047
- 條形碼:9787554022047 ; 978-7-5540-220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質地質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以地質學教科書為中心(1853—1937)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中西交通史、中西科技史又一研究力作
地質地質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以地質學教科書為中心(1853—1937) 內容簡介
本書以近代地質學、礦物學譯著及教科書為研究對象,梳理近代教科書出版概況,考察教科書知識體系的變化,結合社會史、教育史、學科發展史,考察地質學傳播脈絡,并探討教科書與名詞統一、地質教育之關系, 除探討教育改革對教科書發展變化的影響外,還試圖將教科書發展置于整個學科發展史背景下討論。時段則以1853年首部介紹西方地質學知識的譯著《地理全志》出版為起點,至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為終點,重點研究20世紀后出版的地質學、礦物學教科書。全書以時間為序,考察各階段地質學的發展及教科書內容特點,共五章。**章介紹地質學、礦物學早期在華傳播情況。第二章論述1902—1911年地質學、礦物學教科書的特點和影響。第三章討論民國初年學制改革及地質學、礦物學教科書出版情況。第四章分析“壬戌學制”頒布實施情況及美式教育對中國的影響。第五章探討清末至抗戰前三十余年間地質學、礦物學教科書知識體系的變化。列入本社“有學”系列。
地質地質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以地質學教科書為中心(1853—1937) 目錄
緒 論 1
一、地質學的近代化與教科書研究 1
二、學術史回顧 4
三、本書研究框架 11
**章 晚清西學東漸與地質學的早期傳播 15
**節 西學譯書與地質學引介 15
第二節 近代期刊與地質學傳播 40
第三節 地質學譯著與教科書發端 52
第二章 清末教育改革與地質學教科書的涌現(1902~1911) 63
**節 學制演變與近代地質學教育 63
第二節 日文地質學書籍與教科書的漢譯 73
第三節 地質學教科書的特點及影響 105
第三章 地質學建制化與地質學教科書的發展(1912~1921) 120
**節 地質學的建制化 120
第二節 地質研究所與高等地質教育的發展 133
第三節 地質學教科書舉隅 145
第四章 地質事業的發展與地質學教科書的完善(1922~1937) 155
**節 中國地質事業的發展 155
第二節 從翻譯到編譯:教科書的出版 169
第三節 職業地質學家與教科書編纂:以謝家榮《地質學》為例
186
第五章 地質學教科書的演變與知識傳播 197
**節 教科書知識體系的變化 197
第二節 地質學名詞術語的統一 208
第三節 教科書與地質學教育 218
結語 從翻譯到反思:地質學發展與教科書演變 232
附錄一 地質學教科書目錄(1902~1937) 236
附錄二 礦物學教科書目錄(1902~1937) 238
附錄三 地質學著作序跋選編 242
附錄四 外國人名表 267
參考文獻 270
一、中文文獻 270
二、西文文獻 292
索 引 296
一、人名索引 296
二、書名索引 304
后 記 310
地質地質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以地質學教科書為中心(1853—1937) 作者簡介
楊麗娟,云南鶴慶人。2011年畢業于吉林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基地班,獲理學學士學位;2014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2017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在學期間先后獲碩士、博士國家獎學金及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現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近現代地學史,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2019年6月被選為國際地質科學史學會會員(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s),2019—2020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英國劍橋訪學一年。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