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漁業敘詞表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56810
- 條形碼:9787030656810 ; 978-7-03-06568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漁業敘詞表 內容簡介
《漁業敘詞表》是隨著漁業科學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適應IT信息處理技術發展的需要、增強手工標引與IT信息處理的兼容性而編制的。本詞表共收錄詞條6172條,其中敘詞4326條,非敘詞1846條,組代關系詞條81條。詞族391個,平均每個詞族含有7.67個概念,詞族層級優選為4級。為了增強跨語言應用,每個詞條配備英文或拉丁文(生物名稱)譯名。 本書適用于漁業科技文獻和普通漁業信息的文獻標引、檢索及相關的信息處理,也是構建知識本體、知識圖譜等信息處理技術的基礎。使用對象包括漁業高校專業老師和學生、漁業科研人員以及相關漁業專業的信息系統開發人員和圖書館專業館員。
漁業敘詞表 目錄
編制說明 1
字順表 5
范疇索引 285
英(拉)漢索引 341
漁業敘詞表 節選
編制說明 一、目的與功能 《漁業敘詞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T13190.1-2015信息與文獻敘詞表及與其他詞表的互操作第 1部分:用于信息檢索的敘詞表》編制,是“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建設項目-漁業專業知識服務系統”的配套工具。 為適應漁業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需要,本表編制過程注重漁業技術、敘詞法理論和信息處理技術的結合,從以下四個方面增強詞表整體技術性能,一是在體系結構上兼容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1991年編制出版的《水產科學敘詞表》,大幅增加了非敘詞的比例,增強了手工標引與 IT信息處理的兼容性,以適應 IT信息處理技術發展的需要;二是為適應漁業科學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增加了敘詞的深度和廣度,并增加和調整了一些新的專業學科;三是為保證對交叉復合概念標引的準確性,增加了組代關系,對某些特定的復合概念進行了先組處理;四是為保證詞表編制質量,設計了網絡版計算機詞表編制與管理系統,對常見敘詞邏輯錯誤進行監控和排查,保證了敘詞邏輯關系的正確性。 本表適用于漁業科技文獻和普通漁業信息的文獻標引、檢索及相關的信息處理,也是構建知識本體、知識圖譜等信息處理技術的基礎。 二、詞條來源與技術性能 專業范圍。本表詞條涵蓋漁業領域所有信息和知識概念,包括通用名詞、漁業基礎科學、漁業生物、漁業資源、水產養殖、水產生物病害及防治、飼料和肥料、漁業捕撈、水產品保鮮加工和質量安全、漁業機械儀器、漁船和漁港、漁業生態環境保護、漁業信息與經濟管理以及漁業地理區劃等專業范疇的詞條。 詞條來源。本表編制過程以 1991版《水產科學敘詞表》為基底,通過對 2000—2018年的 10萬篇中文水產文獻進行切詞分析,收錄了大量新的詞條,經過網絡查詢與詞頻比較,并與《水科學和漁業敘詞表(英漢索引.漢英索引)》、《科學技術名詞 工程技術卷水產名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T 8588—2001漁業資源基本術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T 22213—2008水產養殖術語》等 11項漁業名詞術語標準進行了對比分析,昀終保留詞條 6172條。選詞過程充分考慮了詞條的漁業科學性和敘詞邏輯準確性。 技術性能。本詞表共收錄詞條 6172條,其中敘詞 4326條,非敘詞 1846條。經過與 1991年《水產科學敘詞表》相比,技術指標有很大的改善,關聯度為 99.05%,參照比為 221.04% ,清晰度為 69.28%,無關聯比為 0.95%(無關聯詞數 /總敘詞數),組代關系詞條 81條。詞族 391個,平均每個詞族含有 7.67個概念,詞族層級昀大為 4級。為了增強跨語言應用,每個詞條配備英文或拉丁文(生物名稱)譯名。 三、詞表體系結構 《漁業敘詞表》主要由字順表、范疇索引表和英(拉)漢對照索引等三個主要部分構成。 1. 字順表。由敘詞和非敘詞款目詞構成,按款目詞漢語拼音并結合詞首字同形集中的原則進行順序排列。每頁書眉處提示該頁款目詞首漢字及其漢語拼音,外文字母構成的敘詞分別排在拼音字順的前面。 1)敘詞款目結構:款目敘詞[范疇號] 款目敘詞英(拉)文 款目敘詞詞間關系項 對于敘詞,詞間關系分別用 D(代)、D+(組代)、S(屬)、F(分)、C(參)等五種指引符號,指向該敘詞的以下相關關系詞。 代關系。“D”項表示敘詞與非敘詞之間的等同關系。詞表中對于完全同義詞、準同義語或近義詞、部分反義詞、相關詞或專指詞、泛指詞等詞形不同而含義相同或接近的詞,從中選出一個作為敘詞,其他作為非敘詞,敘詞用“ D”指明它所替代的非敘詞。而在對應的非敘詞項下,以“ Y”符號指向該非敘詞對應的敘詞。 組代關系。“D+”項指向該項敘詞與另項敘詞組配代替的非敘詞。此種情況主要用于那些以 IT自動標引無法識別的具有交叉概念屬性的特定復合詞組形成的非敘詞。與上述代關系相同,在該非敘詞項下,以“Y”符號指向用于替代該非敘的敘詞組配關系敘詞。 種屬關系。S(屬)、F(分)項表示敘詞間的上下級種屬關系,為文獻標引和信息檢索提供族性檢索途徑,本詞表不設詞族索引,對種屬采取全顯示的方式,下位詞按不同級別,用 F1、F2、F3表示,F1是該敘詞的一級下位詞,F2是 F1的下位詞,以此類推;上位詞則用 S1、S2、S3表示, S1是該敘詞的一級上位詞,S2是 S1的上位詞,以此類推;為確保詞表的實用和易用性,減少了無檢索和標引意義的上下位詞,所有敘詞的上下位隸屬關系不超過三級。 參照關系。C(參)項,對不具有屬分和用代關系,但彼此間又有密切聯系的敘詞,建立參照關系,有助于使用者理解詞義,正確選擇標引詞和檢索詞。 敘詞實例: 2)非敘詞款目結構:款目詞[范疇號] 款目詞英(拉)文 用項款目敘詞或組配敘詞 款目詞指引符 Y(用)、Y+(用組配),表示該詞應使用的敘詞或組配敘詞。 非敘詞實例: 2. 范疇表。按詞條所在學科編排的一種索引,起分類作用,為從學科角度查找敘詞提供方便,指引用戶了解詞族歸屬,確定標引、檢索對應的學科范疇。 詞表收詞按照學科范疇將其進行歸類,包括通用名詞、漁業基礎科學、漁業生物、漁業資源、水產養殖等 14個一級范疇和 53個二級范疇,所有敘詞和非敘詞按范疇進行集中和歸類,以漢語拼音字順編排而成。 3. 英拉漢對照索引。敘詞和非敘詞均有一一對應的英文名,生物名稱同時包含拉丁名,英拉漢對照索引均以英文單詞順序排序,并附以漢語敘詞及非敘詞編排而成,若詞條為非敘詞,則利用 “Y”指引符指向對應的敘詞。 四、標引選詞與組配規則 敘詞法的本質是以具有實際概念內容的名詞術語作為分類符號,對文獻信息進行分類標識。為保證這種分類符號對實際概念表達的準確性和聚集性,在本表編制過程中,在充分考慮所有漁業學科范疇內概念表達途徑和方式的基礎上,優先形成了本表的敘詞、非敘詞及相關的敘詞邏輯關系。在這些關系中,隱含著一些重要的規則,需要在標引和文獻檢索過程中遵守。用戶需要通過閱讀了解詞表結構和敘詞邏輯關系,去把握這些規則。 1. 基本標引規則。為保證文獻信息標引的準確性、一致性,需要遵守如下規則。 1)形式規則。必須選擇本詞表中的敘詞對文獻信息進行標引,并且書寫形式要與表中的詞條一致,非敘詞不能作為標引詞使用。 2)專一規則。應對文獻信息主題概念進行準確分析,并在詞表中選擇昀能表達主題概念的專指敘詞進行標引,不宜隨意使用上位或下位詞進行替代標引。 3)組配規則。盡量選擇單個專指敘詞表達文獻主題概念,如果沒有合適的單個專指敘詞,則可選用敘詞進行組配標引(參見組配規則)。 4)借用規則。當找不到昀專指的敘詞,而又無法進行組配標引時,允許按下列方式標引: 主題概念可選用直接上位概念或相近概念的敘詞標引; 主題概念是具有檢索價值的新出現名詞,可暫時作為自由詞標引; 未被編入本詞表中的水產生物名稱可選擇表中同種屬敘詞或上位詞標引; 未被編入本詞表中的中國地理名稱,可用自由詞與所屬省市名同時標引; 未被編入的外國地理名稱與所屬國名,作為自由詞同時標引。 2. 組配規則。組配是指利用若干個敘詞組合表達一個文獻主題或復合概念的技術。本表編制過程中,已用組代關系詞對一些特定的復合概念及“XX養殖”、“XXX疾病”等復合詞組的表達方式和邏輯關系進行了系統性的安排,理解這些系統性的安排,并通過遵守以下組配規則,有助于進行正確的主題標引。 1)優選組代關系代表的固定組配方式。本詞表中對常見復合詞組設立了組代關系,用“ Y+”符號標識,標引時應選擇使用這些組代關系代表的固定組配方式。 2)次選概念交叉組配方式。如果標引主題為詞表中未收錄的復合概念,并且沒有可使用的組代關系時,應考慮采用概念交叉組配。例如,“水庫網箱養魚”這個復合詞組明顯屬于具有交叉概念的詞組,應優選“水庫養魚”和“網箱養魚”組配,而不用“水庫”“網箱養殖”等與“網箱養魚”和“水庫養魚”去組配。 3)再次選概念方面組配方式。當復合詞組不能采用概念交叉組配時,可采用方面組配。常見的方面組配包括:事物及其性質、性能;事物及其狀態、過程與現象;事物及其工藝、手段與測試方法;事物及其材料;事物及其設備或零部件;事物及其理論、設計;事物及其國家、地域、年代;事物及其文獻體裁等。 字順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