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大師的傳統(tǒng)(精)/光啟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7133
- 條形碼:9787100207133 ; 978-7-100-20713-3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師的傳統(tǒng)(精)/光啟文庫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傳統(tǒng)文化、哲學傳統(tǒng)等這是一本囊括了的古今中外多位哲學大師回憶的學術隨筆,但它的魅力并非局限于作者熟稔的關于邏輯學和哲學往事。 盡管談及諸多耳熟能詳?shù)奈鞣秸軐W大家,卻可從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耳目一新的思考與況味。而回顧為我國學術研究奠定深厚基礎的前輩大家時,作者更以真摯的情感、謙虛的態(tài)度以及對學術孜孜以求的精神貫穿同他們交流學習的往事中,一位位可敬可愛的學者仿佛在文字中重新走到人們眼前。 書名取自其中一篇文章,卻足以概括全書。“大師的傳統(tǒng)”是作者想要傳達給當下的哲學工作者,希冀哲學光明的未來。但這種“繼承傳統(tǒng),超越傳統(tǒng)”的學術精神具有超越性,能夠給所有學科領域中的后生晚輩啟迪。
大師的傳統(tǒng)(精)/光啟文庫 內容簡介
每一位哲學大師都在哲學目前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到奎因、辛迪卡、戴維森、達米特,他們都用深邃的思想指引著哲學的發(fā)展。除此之外,一些專家學者的學術態(tài)度與學術思想也令人欽佩,值得我們學習,比如謝波斯、尼爾斯等人。在我國,也存在一批前輩學者,他們的治學理念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的學術研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比如金岳霖、周禮全、汪子嵩、陳康、沈有鼎、梁存秀、葉秀山、李賦寧、王炳文等人。從這個角度來看,回憶與懷念這些哲學大家不但十分必要,也意義重大。本書回憶了近40位古今中外的大師,通過回顧這些哲學家的生平與思想發(fā)展歷程,回憶中國國哲學界前輩的若干往事記錄,作者試圖通過此書梳理出一種學術傳統(tǒng),一種由大師們開創(chuàng)、傳承并發(fā)揚光大,影響并激勵一批哲學工作者,也為中國哲學未來的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學術傳統(tǒng)。
大師的傳統(tǒng)(精)/光啟文庫 目錄
序言
哲學家
永遠的柏拉圖
思想巨人亞里士多德
康德的意義
從《小邏輯〉》到《邏輯學》
沒有保留下來的文字
感受“胡塞爾檔案館”
在哲學史的主
我喜歡的哲學家
走近哲學家
哲學與學術傳統(tǒng)
哲學家的理解
為學術而學術
大學者的大學問
不聰明的哲學家
大師的傳統(tǒng)
哲學所的學術傳統(tǒng)
世紀之交話邏輯
歷史源頭話哲學
前輩與老師
金岳霖先生與清華大學哲學系
陳康先生的學術理念
追思汪子嵩先生
天真奇特
周禮全先生的四本書
童真童趣
如今,他真的走了
追思梁存秀先生
葉秀山先生的哲學追求
一生只為哲學想
懷念敬愛的李賦寧先生
懷念王炳文先生
沒齒不忘是師情
同學和朋友
懷念老蘇
懷念吳元梁學兄
紀念劉奔學兄
懷念翁紹軍學兄
懷念楊成凱學兄
懷念老畢
懷念徐奕春
悼好友小邵
外國前輩、老師和朋友
感受奎因
走訪達米特教授
向往戴維森
邏輯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
懷念辛迪卡
懷念Bob
懷念謝波斯教授
懷念尼爾斯
德雷本教授
繼承與超越
邏輯的觀念
“是”與“真”
一“是”到底論
邏輯與哲學
邏輯的視野
求真不辭漫漫修行
大師的傳統(tǒng)(精)/光啟文庫 節(jié)選
柏拉圖十分尊敬老師,這與我們中國人有些相像。在許多對話中,他的老師、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蘇格拉底都是主角。通過這些對話,我們知道了蘇格拉底的奇聞逸事,他的思想學說,包括他的視死如歸,他的“助產士”的稱號,以及他那著名的格言“知道自己無知”。不過,在柏拉圖的筆下,蘇格拉底不是完人,他有出錯和無助的地方,也有受窘和被冷落的時候。這樣的師生關系反映出求知求真的傳統(tǒng)。“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為它做出了*精辟的注解。 我喜歡拉斐爾的這幅畫,也愿意把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放在一起比較。過去常常企圖從柏拉圖的著作中閱讀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如今則總是努力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尋找柏拉圖的痕跡。我相信思想是有傳承的,不會像花果山的石猴那樣憑空蹦出來。沒有思想來源的所謂原創(chuàng)往往沒有根基,注定是淺薄無知的。真正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無疑是偉大的,但是,看不到它的淵源,對它的理解難免失之膚淺。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有很大不同,*大的區(qū)別卻是在學科的分類。柏拉圖的著作涉及哲學、政治、倫理、教育、藝術、數(shù)學等諸多方面,卻幾乎從來也沒有對這些方面進行分門別類的論述,亞里士多德則區(qū)分出邏輯、修辭、物理學、天文學、動物學、形而上學、詩學等等。其實,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對學問的探討和對學科的提及,他曾經(jīng)提到學習幾何學、天文學等,他的學園門口還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不懂幾何學者莫入”。因此我們大概很難說在柏拉圖那里沒有學科的分類。亞里土多德的著作都是后人按照他的手稿整理編排的,許多著作的名稱也是編者所加,比如“工具論”和“形而上學”。一些學科也由此而得名。一如從“工具論”產生了邏輯,從“形而上學”產生了形而上學。但是從學科的意義上講,柏拉圖的著作沒有分門別類的論述,所有思想都散見在那些對話之中,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本身就是這樣分門別類論述的,從而為后人以學科的方式整理編輯提供了可能。雖然一些學科的名稱為后人所取,但是分類研究的工作卻是他本人親自做的。學科分類至關重要。正是這種學科分類促進了分門別類的研究,從而形成科學,并*終導致科學的形成和發(fā)展。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不同,也導致對他們理解的差異。千百年來,西方的思想研究要么追溯到柏拉圖,要么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有一種聲音突出強調要回到柏拉圖。有人甚至認為,以往對柏拉圖的理解和解釋,包括亞里士多德對他的解釋,都是錯誤的。這種觀點認為,亞里士多德分學科的做法是錯誤的,應該回到柏拉圖,甚至回到蘇格拉底和前蘇格拉底,回到那種對思想的綜合、整體的思考,因此應該重新理解柏拉圖。持這種觀點的人雖然不是多數(shù),卻也頗有影響。不過,我對它卻深表懷疑。 由于年代久遠和知識背景的差異,今天一般讀者閱讀柏拉圖的著作有時會感到難解和乏味:討論一個問題為什么會有那么冗長的論證?而煩瑣的討論為什么*后好像往往不了了之,要么是從已知到不知。比如,為了獲得政治家的定義,僅僅一個劃分就用好幾頁,而對知識討論了幾十頁,*后卻不過得出知識不是什么。難怪與蘇格拉底對話的人會在討論后說:“我現(xiàn)在比以前更加茫然了。”甚至蘇格拉底本人也說:“經(jīng)過大量研究,我發(fā)現(xiàn)自己比沒研究之前更加困惑。”編譯者說:“蘇格拉底經(jīng)常竭盡心智,就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做出許多錯綜復雜的論證。”這樣的說明太過取巧,無法令人滿意。我們還是不得不認真思考,像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這樣有大智慧的思想家,為什么會進行如此“錯綜復雜”的論證? 閱讀柏拉圖的著作,我也有這樣的感覺。但是通過對比亞里士多德,我終于明白,不是我們比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更聰明,而是我們從他們那里受益,才有了今天的知識結構,才會提出對他們的疑問。他們的討論是為了求知,他們的論證是為了追求知識的確定性。當智慧的運作超出經(jīng)驗的水平而追求普遍性的時候,就不能僅憑常識做出斷定,更不允許隨心所欲信口開河,而必須回答疑問和批評,解釋并論證自己的觀點,由此導致對所討論問題不斷深入的追問。如果不是為了求知,蘇格拉底怎么會常說自己“不知”?如果不是為了追求知識的確定性,柏拉圖為什么要進行那樣冗長笨拙的論證?這里的精髓是求真。在科學沒有形成、邏輯沒有產生的時代,這樣的討論和論證恰恰是對科學性的追求,反映的正是一種科學的精神。有了它,人們不僅會對問題不懈地深入探討,也會形成對問題的專門研究。正是繼承和發(fā)揚了這種精神,才有了亞里士多德的學科分類,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科學。 ……
大師的傳統(tǒng)(精)/光啟文庫 作者簡介
王路,鄭州大學哲學學院特聘首席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哲學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邏輯研究室主任,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常務理事。主要著有《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說》《弗雷格思想研究》《“是”與“真”——形而上學的基石》《語言與世界》《邏輯的起源》《邏輯基礎》等,主要譯有《弗雷格哲學論著選輯》《算術基礎》《分析哲學的起源》《邏輯大全》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