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體詩論與詩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113788
- 條形碼:9787573113788 ; 978-7-5731-1378-8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體詩論與詩集 本書特色
中體詩是在保持詩歌之四要素不變的前提下,以普通話為語言基礎,打破格律詩對詩歌的格律束縛,在句式、平仄、押韻和對仗等方面更加自由、更加開放的詩歌形式。中體詩包括中體詩和中體詞。 相比于古體詩和近體詩而言,中體詩完全基于普通話語境而生,且形式更加活潑自由,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
中體詩論與詩集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中體詩論”和“中體詩集”兩大版塊。其中“中體詩論”部分主要探討了對傳統古詩詞在普通話語境下的創新和發展,在“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基礎上提出了“中體詩”這一新的詩歌概念,并較為詳細地設計了中體詩的創作規范。“中體詩集”部分則是作者依照中體詩論創作的詩歌合集,共收錄了中體詩300余首,為中體詩的創作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范例,其中既有大氣磅礴之作,也有婉約清新之作。
中體詩論與詩集 目錄
上部 中體詩論
003 / **章 背景
007 / 第二章 詩歌的邊界
013 / 第三章 中體詩
029 / 第四章 中體詩創作
047 / 第五章 詩意地生活
下部 中體詩集
055 / 覺醒
056 / 曉
057 / 觀滄海
058 / 初春
059 / 副牌采桑子·生養
060 / 副牌少年游
061 / 篤重敦行
062 / 副牌浪淘沙·創業
063 / 副牌沁園春·少年
064 / 春游西安感懷太宗
065 / 雨夜思鄉
066 / 謫仙人
067 / 秋頌
068 / 黃河
069 / 夜半寫作
070 / 大才
071 / 三世春
072 / 家
073 / 詠懷老子
074 / 副牌踏莎行·夜行人
075 / 希望
076 / 黃連蜜糖
077 / 育
078 / 副牌鵲橋仙·夕陽斜照
079 / 副牌定風波·三祖同宗
080 / 月夜思親
081 / 愛我中華
082 / 風流書生
083 / 清明
084 / 寵辱不驚
085 / 霜降
086 / 反
087 / 雪天飲酒
088 / 過年
089 / 副牌鷓鴣天·秋夜思
090 / 承擔
091 / 副牌江城子·理想
092 / 鄉愁
093 / 副牌清平樂·乘東風
094 / 幸福
095 / 詠懷李白
096 / 江湖風晚
097 / 涮火鍋
098 / 副牌浪淘沙·人到中年(一)
099 / 副牌浪淘沙·人到中年(二)
100 / 視頻中秋
101 / 副牌南鄉子·飛蛾
102 / 詠懷孔子
103 / 春夜喜雨
104 / 來去
105 / 副牌離亭燕·知止
106 / 京城風雨大作
107 / 副牌減字釵頭鳳·童心與成心
108 / 暮秋
109 / 與妻歌
110 / 副牌卜算子·詠梅
111 / 游蒼巖山有感
112 / 副牌西江月·夢
113 / 踏春
114 / 英雄
115 / 副牌臨江仙·友來
116 / 下揚州
117 / 雨林游
118 / 副牌漁家傲·秋
119 / 只管推
120 / 無題
121 / 副牌水調歌頭·春意濃
122 / 霧鎖嘉陵江
123 / 蟑螂
124 / 副牌采桑子·惜春
125 / 迫
126 / 隱
127 / 副牌臨江仙·懷古
128 / 副牌長相思·秋葉黃
129 / 副牌念奴嬌·不忘初心
130 / 巧遇
131 / 副牌破陣子·商戰
132 / 副牌青玉案·寫作
133 / 北京
134 / 副牌踏莎行·家庭小吵
135 / 牛氣沖天
136 / 風
137 / 副牌浣溪沙·勸和
138 / 如是我聞
139 / 副牌水調歌頭·敬畏心
140 / 重振詩風
141 / 副牌卜算子·中秋
142 / 書生
143 / 副牌卜算子·游北戴河
144 / 心鄉
145 / 真愛如水
146 / 無題
147 / 情癡
148 / 春游赤壁懷古
149 / 副牌踏莎行·雪
150 / 浪淘沙
151 / 狂客
152 / 思
153 / 副牌浣溪沙·重游北戴河
154 / 癡不癡
155 / 夢見孔子
156 / 真澹人
157 / 赒全
158 / 審明月
159 / 常與善人
160 / 北京頌
161 / 午后小雨
162 / 秋收
163 / 副牌踏莎行·游武侯祠有感
164 / 夫唯不爭
165 / 風雪
166 / 副牌踏莎行·離異的小馬
167 / 三十而立
168 / 虞美人
169 / 詠懷魯迅
170 / 醫者
171 / 早春
172 / 人生
173 / 胃病期間向夫人討酒
174 / 秋詞
175 / 夜歸人
176 / 此生此愿
178 / 客難留
179 / 觀魚
180 / 喜迎春
181 / 副牌水調歌頭·元夜懷春
182 / 春望
183 / 教與學
184 / 人世多艱
185 / 觀由
186 / 不做李尋歡
187 / 病中愁唱
188 / 望鄉
189 / 撓頭上吊歌
190 / 與夫人踏青
191 / 悟
192 / 詠志
193 / 淡然而活
194 / 副牌踏莎行·心香
195 / 蚯蚓
196 / 出路
197 / 長江
198 / 大路通天
199 / 夜宿峨眉山
200 / 割
201 / 重溫電影《泰坦尼克號》有感
202 / 副牌定風波·看淡
203 / 游長江遇大風
204 / 沐春
205 / 歌離笑
206 / 風流才子
207 / 問月
208 / 說英雄
209 / 孤芳
210 / 戈壁沙漠遭遇風沙
211 / 敬畏《老子》
212 / 放下
213 / 副牌菩薩蠻·重慶
214 / 錦繡華年
215 / 無題
216 / 一
217 / 人生
218 / 敬畏經典
219 / 石家莊遇大雨
220 / 詩脈傳承
221 / 醉酒桃花庵
222 / 話老聃
223 / 大雨
224 / 不晚
225 / 把酒話樓蘭
226 / 新舊
227 / 早春
228 / 副牌踏莎行·春雨無親
229 / 風四娘
230 / 情殤
231 / 執迷不悟
232 / 青春
233 / 副牌滿江紅·喝酒
234 / 麻三姑
235 / 勸學
236 / 副牌憶秦娥·秋夜喜雨
237 / 高考
238 / 春來
239 / 初夏
240 / 重生
241 / 陌上閑情
242 / 天機
243 / 無題
244 / 轉頭空
245 / 春風來
246 / 道法自然
247 / 七不堪
248 / 發憤圖強
249 / 游秦始皇兵馬俑懷思王翦
250 / 副牌漁歌子·向光良
251 / 洞庭湖畔悼憶范文正公
252 / 雪
253 / 惜真
254 / 廁上枕邊書
255 / 副牌踏莎行·酒肉穿腸
256 / 家風
257 / 副牌南鄉子·貪歡
258 / 觀復
259 / 月下獨酌
260 / 水邊燒烤
261 / 游子淚
262 / 副牌西江月·小人嘴臉
263 / 韜光養晦
264 / 詠柳如是
265 / 圍城
266 / 摛藻之樂
267 / 春雪尋梅
268 / 少年游
269 / 失戀的女人
270 / 黃河
271 / 牡丹
272 / 冬詞
273 / 一爐香
274 / 等
275 / 淡然而生
276 / 2021 年中秋
277 / 副牌沁園春·井陘
278 / 柳
279 / 情偈
280 / 老僧與寒梅
281 / 苦相思
282 / 書生之用
283 / 青花和黃花
284 / 夜風亂心
285 / 悟空
286 / 事天
287 / 大事情
288 / 兩手空
289 / 人人都有如意郎
290 / 好詩
291 / 莫輕狂
292 / 家教
293 / 詠懷袁崇煥將軍
294 / 孤獨公子
295 / 風月閑
296 / 妙年
297 / 咫尺天涯
298 / 醉瓊枝
299 / 人氣
300 / 走起
301 / 詠懷魯迅兼感文人風骨
302 / 井陘之歌
303 / 夕陽頌
304 / 夢回石棋峪
305 / 樊良湖秋月夜
306 / 天機
307 / 秋雨落花
308 / 莫相問
309 / 婚偈
310 / 副牌卜算子·念親恩
311 / 勸商
312 / 劍客
313 / 格物
314 / 游子吟
315 / 驚蟄
316 / 登蒼巖山天橋
317 / 逍遙
318 / 冷紛紛
319 / 春頌
320 / 中國尊
321 / 收梨
322 / 小蟲
323 / 小薇
324 / 降躁
325 / 邪風遏
326 / 慰李白
327 / 一聲嘆息
328 / 大企業
329 / 小日子
330 / 傳承
331 / 惜春
332 / 出新
333 / 無題
334 / 傷別
335 / 姑娘
336 / 春光好
337 / 你說
338 / **場雪
339 / 執迷
340 / 江詞
341 / 詩囚
342 / 穩
343 / 道德
344 / 失信者惡
345 / 京城晴日
346 / 詠懷杜甫
347 / 強行
348 / 詠懷宋仁宗
349 / 素心相與
350 / 行朝
351 / 生子如是
352 / 暮雪
353 / 飲者
354 / 燃燒
355 / 雷雨大作
356 / 早春
357 / 因果昭然
358 / 三期
359 / 書者
360 / 傷冬
361 / 孤云野鶴
362 / 肥遁
363 / 麻雀
364 / 病酒
365 / 春秋
366 / 擔道義
367 / 詩論
368 / 解空
369 / 回鄉逢雪
370 / 在一起
371 / 病中愁唱
372 / 聽潮聲
373 / 閑淡人
374 / 魚生有你
375 / 副牌踏莎行·夜長如夢
中體詩論與詩集 節選
**章 背景 傳統詩歌(以下簡稱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歷經《詩經》、楚辭、漢樂府詩、唐詩、宋詞、元曲等幾大關鍵性發展階段,至今已傳承近三千年,一直繁榮昌盛。但元之后,古詩再也沒有大的突破和創新,反而從明朝開始日漸式微。普通話普及以后,雖然仍有不少人致力于古詩的創作,也偶有佳作出現,但已無法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于既倒,古詩實際上已經 瀕于衰微了。 也許有些人并不認為古詩在今天已經衰微,他們的理由可能是“當下尚有很多人在寫古詩”,然而,我們應該明晰,判斷古詩是否衰微的根本依據在于“主流文人群體是否熱衷于古詩創作”以及“社會是否對古詩創作給予慷慨的激勵”,唐詩、宋詞、元曲之所以繁盛一時,是因為當時的主流文人群體體現出了旺盛的創作熱情,以及當時社會對優秀詩作和詩人的無私頌揚和慷慨激勵。今天,我們稍做調研便可發現,當下的主流文人群體顯然對古詩創作已經毫無熱情,社會對古詩創作也是漠不關心,古詩已經被邊緣化為少數民間愛好者的無奈堅持。 造成古詩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復雜多樣的原因中必定有一些是更為致命的,其中*致命的一個原因便是“語言文化環境的變化”。 古詩是生發于古語言文化的土壤中的,因此,對于古人而言,在古詩的創作技術上和語言上都比較容易把握,甚至古詩語言和民間語言有著高度重合的現象,如《詩經》中的“國風”部分實際上就是當時的民歌和日常生活語言,再如后來的漢樂府詩也多來源于民間,這些都可以稱為“民詩”,即使是唐詩、宋詞、元曲(所謂的文人詩)等更加高級、更加復雜的詩歌形式,也不過是對民詩的專業化提升和規范。基于這樣的歷史背景,我們看到歷史上一些無名氏的佳作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當時的普通百姓,哪怕他們不識字,也可能創作出幾首像模像樣的詩歌。 而今天的普通話是完全不同于古文的語言文化形式,是對古文的徹底革命,這就等于普通話對古詩來了個釜底抽薪,把古詩賴以生存的土壤抽干凈了,古詩在普通話時代自然就無法生存下去了。這便是為什么在今天有大量關于古詩教學的圖書流布于市的情況下,人們依然難以寫出上乘古詩的原因所在。我們所知道的*后一批善于寫古詩的人是以梁啟超、魯迅、柳亞子等為代表的民國時期的一批文人,他們之所以還能寫好古詩,是因為他們從小的生活環境依然是古語言文化的環境。 另外一個導致古詩衰微的致命原因是:格律詩(包括詩和詞,元曲實際上是宋詞的發展,可歸于詞的范疇)已經將古詩發展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使得古詩無法再往前走了,也就是《道德經》中所說的“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格律詩是古詩發展*為成熟的形式,但正因為其太過于成熟,反而把古詩引入了死胡同。北宋王安石廢詩賦而取經義,歷經宋元明三朝,使得詩賦和散文逐漸被僵死的八股文所取代,同時自孔子時代起便已形成的“因材施教”的開放式教育模式逐漸被僵死的八股文教育模式所取代,自然的,人們的創作興趣和熱情也逐漸被導引到了八股文上,從而極大地限制和阻礙了古詩的發展,進一步加快了古詩的衰落,導致明清兩朝詩壇凋零,詩歌大師寥若晨星。古詩所面臨的尷尬局面使我不得不深入地、持續地思考古詩在普通話語境下的生存和創新發展問題,因為我認為:當古詩發展遇到問題,或者說遇到瓶頸時,我們不應該選擇放棄它,而應該勇敢地面對問題,尋求解決之道,使古詩得以傳承和發展下去,因為我們的先祖們正是這樣做的。唐人把詩發展到了極致, 宋人便在詞這個新的詩歌形式上下苦功,宋人把詞發展到了頂峰,元人便在曲上尋出路,這就是“窮極思變”,這就是“否定之否定”,這就是“反”,這就是“創新發展”。假如因為創新的困難太大而放棄古詩,進而選擇西方的所謂現代詩來取而代之,那就不僅僅是懦弱逃避的問題了,更是對中華文化的背叛,是對中華民族的背叛,是對祖先的不孝了。 與無尤有詩云: 天縱詩經肇始端,屈子放歌大江邊。 魏武揮鞭觀滄海,陶公采菊夢桃源。 李白把酒邀明月,杜甫摘花舞翩翩。 東坡赤壁思千古,主席縱馬點江山。 千年一路傳詩脈,誰人敢做不孝男? 第二章 詩歌的邊界 關于詩歌的基本常識已經有很多人寫了很多非常優秀的著作,已經解說得非常清楚了,比如王力先生著的《詩詞格律》。別人已經說清楚的地方我就不再重復了,我只說我認為別人說得還不夠清楚或者有必要再強調一遍的幾個點。 首先說一下詩歌的定義。事實上,今天有太多的人不清楚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詩歌”,也就是說,人們對于詩歌的概念是模糊的。因此,在闡述中體詩思想前,有必要先澄清一下詩歌的概念。 詩歌是一種具有高度凝練的語言、錯落有致的節奏、循環往復的韻律的和諧優美的文學體裁和藝術形式。 以上是我給詩歌下的定義。在我的定義里,要想稱為詩歌,必須具備以下四個基本要素: 1. 語言高度凝練。 2. 節奏感。 3. 押韻。 4. 美。 這四個要素中,從形式上來說,前三個要素是因,第四個要素是果;從思想情感上來說,第四個要素自為因果。四個要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少了任何一個都不能稱之為詩歌。 把四個要素綜合起來就是詩歌的邊界。考量一個文學作品是不是詩歌,就看它在不在這個邊界里面,在邊界里的就是詩歌,在邊界外的就不是詩歌。四個要素也是考量詩歌優劣的標準,每個要素的強度越高說明詩歌越優秀,強度越低說明詩歌越低劣。 詩歌的語言必須高度凝練。 語言的高度凝練是詩歌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個特征,也就是說,詩歌必須以*大限度少的字數表達*大限度多的思想情感。通常,按照字數的不同,可以將中華詩歌分為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雜言詩和詞、曲等,六言詩是極少見的。 詩歌必須有明顯的節奏感。 節奏感即動感,是詩歌的能量積蓄和流動的表現形式。只有能量足夠了,能量的流動通暢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才能噴薄而出。一旦節奏感被削弱,詩歌內含的思想情感則必然會隨之被削弱甚至凝滯。 詩歌的節奏感來源于三個方面:平仄的變化、押韻、句式長短的變化。 詩歌必須押韻。 韻是詩歌能量積蓄和流動的重要載體,只有押韻了,詩歌能量的流動才會通暢,否則能量的流動就會被緩滯。從直觀上來說,押韻的詩歌朗誦起來特別流暢,給人一氣呵成的爽感,而不押韻的文體讀起來則感覺坑坑洼洼,給人較為滯澀的感覺。 詩歌必須美。 這里的美包含“形式美”和“內在美”兩方面。詩歌的形式美由語言文字、節奏、韻三個要素促成,而詩歌的內在美則由作者的思想情感所決定。從美的角度來講,必須具備足夠的真、善、美的修養才能成為詩人。只有真善美修養足夠了,才能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才能具備足夠的審美水準,進而才能保證詩歌的形式美和內在美。
中體詩論與詩集 作者簡介
與無尤,本名范彥芳,1974年3月20日出生,祖籍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在哲學、文學、家庭教育學、市場競爭學等領域皆有建樹。著有《道德經與企業治理》《與無尤對位譯解道德經》等作品。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