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8985
- 條形碼:9787520398985 ; 978-7-5203-989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本書特色
王廷相反對那種認為人性生而即有、非習所得的性善論,認為人性的形成有一個發展的過程,現實的人性是經過后天訓練以及環境影響而形成的,這實際上看到了環境、教育對人的作用。 程朱理學堅持了道德價值對于人的存在的優先性、 性,但其理論缺陷也是明顯的,正因此,才會有明代無論是心學還是氣學都在努力克服、 程朱思想中缺陷的思想演進,而這種理論上的 未嘗不是一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本書聚焦明代氣學家的心性論開展研究,希望能在中國 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上有所裨益。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王廷相是明代中期的重要思想家,他繼承北宋張載的氣學思想,成為宋明理學中氣學一派的重要代表。學術界對王廷相的氣學思想多有闡發,本書聚焦王廷相的心性思想開展研究,認為王廷相繼承了“以生言性”的自然主義人性論傳統,其“習以成性”的思想強調學習、習練以及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代表了一種以知識理性帶動道德理性的思想傾向。王廷相反對**“致良知”,認為道德知識、道德情感都起源于經驗,并通過經驗而得到確證,這有助于扭轉理學中純內向的、反觀內省的為學傾向。總之,王廷相的心性思想對我們把握明代思想的全貌很有啟發意義。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目錄
**章 王廷相的生平、學行與著述
**節 王廷相的生平
第二節 王廷相的學行
第三節 王廷相的著述
第二章 王廷相的元氣實體論
**節 以氣為本的理氣觀
第二節 從“理一分殊”到“氣一則理一、氣萬則理萬”
第三章 王廷相論人性
**節 性氣相資的一元人性論
第二節 生之謂性
第三節 人性的特點與善惡標準
第四章 王廷相論人心
**節 心之體用
第二節 心緣外物而起
第三節 心性關系
第五章 王廷相的人生修養論
**節 明道莫善于致知,體道莫先于涵養
第二節 知行兼舉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節選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程頤針對楊時之問而提出“理一分殊”的命題,其本來的目的是要厘清墨家兼愛說與儒家仁義之道的分際,其倫理的意味是很強烈的。但是,要應對有豐富形上思辨性的佛老之學的挑戰,僅限于從倫理的角度去闡發理一分殊的意蘊還是不夠的,還必須開顯儒家仁義之道的形上根基。朱熹把《太極圖說》與《西銘》結合起來加以融會貫通,顯然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與此同時,理一分殊說也具有了比原來程頤提出這個命題時豐富得多的意蘊。陳來在談到朱熹對于理一分殊命題的發展時說:“一個哲學命題開始提出的時候其意義有時是比較具體的。而一個哲學命題一旦取得了一定的文字形式,以后的人們便可以在文字形式允許的范圍內從不同角度或方面去理解它和運用它,從而超出提出它時的具體意義。特別是由于文字的多義性使這一點表現得更為明顯,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超出了按照文字形式所規定的意義范圍去運用前人思想資料。”事實上,在朱熹而言,理一分殊不僅是指普遍的倫理原則與具體道德規范之間的關系,還指本體與現象、一與多、普遍性與特殊性等之間的關系。理一之理已經不只是一個普遍的仁愛之倫理原則,而是成為天地萬物之所以存在和變化的形上根據;分殊也不僅是指具體的倫理實踐,還指與形上之理區別開的所有形下界的存在,理一分殊命題在朱熹已成為一個包含著豐富的多層次內容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相統一、智的認識論與德的修養論相統一的本體論模式”。 縱觀理一分殊命題在朱熹哲學體系中的意義,至少有這樣幾方面是值得注意的:一是理一分殊之“理”乃形上之理,理一與分殊所涉及的是形上和形下、本然和實然的問題,理一屬于形上界,分殊屬于形下界,理一分殊的這種形而上、下之劃分使得儒家仁義之道由形下界升至形上界的同時,也使朱熹之形上學籠罩著道德化的色彩,這與其形上學的構建是通過道德的進路達成有關。也就是說,雖然朱熹在用理一分殊來論證世界的統一性時采取了客觀描述的方法,但其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存在問題,而是由人的生命存在參與其中并占據主導地位的倫理問題,是著重于存在與價值的統一而歸向價值問題的。 朱熹認為,天地萬物皆有當然之則,這是天之所賦而非人為的自然之理。人立身處世,遵循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當然之則,這也是自然之理。有學生曾問:“《或問》,物有當然之則,亦必有所以然之故,如何?”朱熹答曰:“如事親當孝,事兄當弟之類,便是當然之則。然事親如何卻須要孝,從兄如何卻須要弟,此即所以然之故。如程子云:‘天所以高,地所以厚。’” 理是所以然與所當然的統一,所以然之故可謂客觀規律,所當然之則可謂道德原則。當然,自然界的事物是不可能遵循什么道德法則的,但在朱熹而言,問題不在于自然界是否存在道德法則,而是要指出,物之存在必有其所以如此存在的理由,有其所以如此存在的條件,若不能滿足這個條件,物之存在就是不可能的。朱熹說:“天下之物,皆實理之所為,故必得是理,然后有是物。所得之理既盡,則是物亦盡而無有矣。”這是認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所得之理”)就是它的存在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物之存在條件亦可謂當然之則。如果從存在的整體性來看,本沒有所謂的所當然之則與所以然之故的劃分,但朱熹做出這種劃分,目的是從本體論的高度為現實的事親從兄等倫理行為做出說明,將人的自然性存在統合到價值論上,以倫理道德上的應然統攝人的自然性存在。更重要的是,在朱熹這種合所以然與所當然而為一的論證中暗含著一種內在的合目的性原則,朱熹說“四時行,百物生,莫非天理發見流行之實”。一方面,物之生成與存在皆是理之所為;另一方面,物之現實存在又無不體現著天理之當然,表征著天理的完滿性與至善性。朱熹說,“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若無太極,便不翻了天地”,又說,“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周子所謂太極,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底表德”。這說明,太極作為天地萬物的內在本質又并非某種實體,而是一極好至善的道理,既是天地萬物之獲得存在之現實性的依據,也是萬物所應趨向的標準。“原‘極’之所以得名,蓋取樞極之義。圣人謂之‘太極’者,所以指夫天地萬物之根也。”以樞極、萬物之根為言,強調“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的存在論事實,所要傳達的信息是宇宙的生化因為有了太極的主宰,才使得世界有了秩序,也具有了價值屬性,而萬物的生成與存在只有在展現出這種秩序性并不斷地趨向于“萬善至好”的標準時,才可說是現實的,而且其自身也就獲得了無盡的生機,就此而言,朱熹所謂理一之理不單單是體現了萬物之統一性,也是一種合目的性的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牟宗三對于朱熹“理生氣”的解釋可謂確當,牟宗三認為朱熹“理生氣”的“生”并沒有生成論上的產生之義,其內涵“不是從理中生出氣來,只是依傍這理而氣始有合度之生化。就人言,則是依這理引生心氣之革故生新。心氣通過其心知之明之認識理而向往理而依之,則引申(似應為‘生’,引者注)心氣之合度之行,不依之,則昏沉墮落而暴亂”。 ……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李世凱,1971年生,甘肅玉門人,哲學博士,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甘肅省哲學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在學術刊物發表論文數篇。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