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現象學之基本問題(修訂譯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1049
- 條形碼:9787100201049 ; 978-7-100-20104-9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象學之基本問題(修訂譯本)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中專院校師生,哲學本書是德國著名思想家海德格爾的一部著作,書中記錄了海德格爾在馬堡大學開講座課時的講義。
現象學之基本問題(修訂譯本)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德國有名思想家馬丁·海德格爾1927年在馬堡大學開講座課時的講義。全書詳細研究了《存在與時間》**部第三篇的中心問題、通過提出作為一切存在領悟之境域的“時間”,來回答引導著此在分析論的、對存在一般之意義的基礎存在論式的追問、使讀者真正了解到現象學之基本問題的實事內涵與內在體系。
現象學之基本問題(修訂譯本) 目錄
導論
**部分 對若干傳統存在論題現象學的批判的討論
**章 康德的論題:存在不是實在的謂詞
第二章 源于亞里士多德的中世紀存在論論題:何所是(essentia)與現成存在(existentia)屬于存在者之存在建制
第三章 近代存在論論題:存在的基本方式是自然之存在(res extensa)與精神之存在(res cogitans)
第四章 邏輯學之論題:一切存在者,無論其各自的存在方式如何,都可以通過“是”來稱謂與談論。系詞之存在
第二部分 對于存在一般之意義的基礎存在論追問。存在的基本結構與基本方式
**章 存在論差異的問題
德文版編者后記
中譯者附錄 關于《現象學之基本問題》中若干譯名的討論
重要譯名對照表
中譯者后記
中譯者修訂版后記
現象學之基本問題(修訂譯本) 節選
從這兩個規定就得到:意向性既不是客觀之物,如同客體那樣現成,也不是內在于所謂主體(其存在方式仍完全未被規定)這個意義上的主觀之物。意向性在流俗的意義上既非客觀的亦非主觀的,雖然如此,它卻在一更為本源的意義上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只要屬于此在之生存的意向性使得如下這點得以可能:這一存在者,此在,生存著向著現成者而為。通過對意向性的充分解釋,傳統的主體概念及主體性概念都會變得成問題。這不僅指心理學對主體的理解,而且也包括了作為實證科學的心理學自身關于主體的觀念與建制所必須預設的東西,包括了哲學自身迄今為止在存在論上以極不充分的方式加以規定并留于晦暗之處的東西。即使眄顧意向性之基本建制也無法充分規定主體這個傳統的哲學概念。無法從主體概念出發對意向性確定些什么,因為意向性是主體自身的本質結構,雖說并非*本源結構的話。 鑒于上面提到的這個誤解,“知覺自身與被知覺者相關”這一老生常談所意味的東西并非不言自明的。如果說如今在現象學的影響下人們開始大談其意向性(或者用了另外一個詞),這一點并未表明人們已對被如此標出的現象進行了現象學的看。行為(行表象、行判斷、思維、意欲)具有意向結構——并不是一個人們為了從中引出結論而加以注意、認識的命題,它只是一個指引,引導再現那藉此被意指的東西——行為結構,引導人們不斷就現象重新確認該陳述的合法性! ∵@些誤解并不是偶然的。它們并非僅僅基于、首先基于思維與哲學探討上的膚淺,它們的根源是對物自身的自然立義,正如這一立義依此在之本質在于此在之中。因而此在有這樣一個傾向,即首先在現成者的意義上把握存在者,首先在現成性的意義上領會存在者,而不管這存在者是自然界意義上的現成者,還是那種具有主體存在方式的東西。這是古代存在論的基本傾向,這種傾向迄今為止尚未得到克服,因為它也一并屬于此在之存在領悟以及此在之存在領會方式。只要在這種把一切所與都把握為現成者的立義中無法將意向性作為現成物之內的關系來發現,人們便必定以一種表面的方式將之歸于主體;如果它不是客觀的東西,那它就一定是主觀的東西。至于主體,對于其存在同樣也無所規定;正如笛卡兒的cogitosum〔我思故我在〕所表明的那樣,人們又把這樣的主體把握為現成者。于是意向性總是某種現成的東西,不管人們以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方式把握它。與此相反,恰恰必須借助意向性及其既非主觀之物亦非客觀之物的特點來固執地詢問:難道不應該基于這種既非客觀亦非主觀的現象來對該現象顯然歸屬的存在者做出不同以往的把握嗎? 康德談論物與認識能力的相互關系,現已表明,康德的這種說法以及與之相應的提問方式充滿了含混。物并不與居于主體之內的認識能力相關,而認識能力自身,因而主體,按照它們的存在建制具有意向結構。認識能力并非外物與內部主體之間關系的終端環節,認識能力的本質就是以這樣的方式自身相關:自身相關的意向此在作為生存者一向已經直接逗留在物那里。對于此在而言沒有什么外部,出于同一理由談論什么內部也是荒謬的。 如果我們通過研究知覺意向與被知覺者來調整康德關于知覺的有歧義說法,并嘗試獲得知覺之固有特性,那么我們就不能單單修正詞義與術語,而是應該回到知覺所意味的東西的存在論本質上去。由于知覺具有意向結構,如果看不到這一點,那么上面提到的那個歧義就不僅是可能,而且是必定會產生。即使是康德本人,只要他研究知覺,他就會迫于此事的壓力不自覺地用到知覺的意向結構。
現象學之基本問題(修訂譯本) 作者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國著名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譯者簡介: 丁耘,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德國哲學、古希臘哲學、比較哲學及政治思想史。近期研究重點為形而上學傳統的會通。著有《道體學引論》、《儒家與啟蒙》等。譯有海德格爾《現象學之基本問題》。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