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河南文化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112301
- 條形碼:9787571112301 ; 978-7-5711-123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河南文化史 內容簡介
《河南文化史》是“河南專門史大型學術文化工程叢書”之一,作者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程有為研究員。 《河南文化史》主要包括緒論、一至九章、參考資料、附錄、后記等幾部分內容,深入闡述了從史前原始農耕文明的演進與文化積累到晚清民國時期的文化轉型河南文化幾千年來的發展狀況,勾勒出一幅脈絡清晰、資料詳實的河南文化發展的歷史畫卷。
河南文化史 目錄
**節 黃河與河南地區
一、黃河、淮河與河南
二、河南與中原、中州
三、河南地區的政權機構與政區演變
第二節 河南文化形成、發展的環境生態
一、居中的地理位置與優越的自然環境
二、長期建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三、多民族雜居融合的大熔爐
四、發達的社會經濟
第三節 河南文化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
一、孕育與形成
二、發展與演變
第四節 河南文化的內涵與成就
第五節 河南文化的特性和歷史地位
一、四大特性
二、重要的歷史地位
第六節 相關研究的回顧與本書的撰寫
一、河南文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二、河南文化史研究的基本資料
三、本書的主要內容與撰寫旨趣
**章 史前原始農耕文明的演進與文化積累
**節 原始人類與舊石器文化
一、河南境內的原始人類
二、舊石器時代文化點
三、原始人群的漁獵與采集生活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早期原始農耕文化的起源
一、李家溝文化
二、裴李崗文化
第三節 新石器時代中期農耕文化的發展
一、仰韶文化早期
二、仰韶文化中期
三、仰韶文化晚期
第四節 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農耕文化的發展
一、龍山文化早期的廟底溝二期文化
二、龍山中晚期文化
第五節 豐富的史前傳說
一 、三皇的傳說
二、五帝的傳說
三、河圖洛書的傳說
四、黃河洪水和治水的傳說
第六節 精神文化的起源與早期華夏文明
一、刻畫符號的出現與造字的傳說
二、文學藝術的孕育
三、自然科學的萌芽和生產技術的積累
四、原始崇拜與宗教祭祀的發端
……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青銅文明與禮樂文化
第三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與元典文化
第四章 秦漢時期的文化建構與拓展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多元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第六章 隋唐時期的文化繁榮
第七章 五代宋金時期文化的鼎盛與衰落
第八章 元明清時期文化的緩慢發展
第九章 清代后期與民國時期的文化轉型
結語
參考資料
后記
河南文化史 節選
從仰韶文化中晚期開始,中原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經歷了長達1500年之久的分化過程,鞏義雙槐樹大型都邑遺址和靈寶西坡大型聚落和墓葬就是*好的例證。河南西部地區是廟底溝二期文化的核心區,直至龍山文化階段,遺址群的分布十分密集,大型聚落和城址如洛陽王灣、洛寧西王村、武陟大司馬、濟源廟街等各居一方,群雄并舉。在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后期,在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地區出現了堯、舜、禹的方國聯盟。龍山文化后期,社會發展的重心首先在山西南部的陶寺類型文化,后來轉移到河南西部的王灣文化,發現有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和新密古城寨等一系列遺址。新密古城寨的城墻至今還高達15米,城內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總面積達2000平方米以上。登封王城崗城址有34.8萬平方米,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禹居陽城”,禹州瓦店可能與夏啟的“鈞臺之享”有關。邦國之間格外復雜激烈的沖突中,逐漸醞釀了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其標志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中原地區產生了被認為是夏文化的新砦期遺存及其后的二里頭文化。中原地區形成了以二里頭文化為主的中心文化區。龍山文化與二里頭文化之間發生質變,由銅石并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中國社會歷史實現由邦國階段向王國階段過渡發生在中原地區,從而奠定了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區在全國的中心地位,也就是中國上古文化的多元一體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中原地區率先步入文明社會,除了前已談及的文字起源、禮儀的出現等精神文化,在物質層面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銅器的出現。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偶然從礦石里得到了金屬,發現了金屬的特性和優點,并開始主動冶煉金屬。人類使用的**種金屬是銅。中原地區發現的公元前4600年左右的含鋅黃銅片和含鎳白銅片是我國已知較早的金屬器。青銅是純銅與鉛、錫的合金,比純銅具有硬度高、熔點低、易冶煉鑄造等突出優點,因此得到廣泛使用。河南登封王城崗出土的青銅容器殘片則表明,這一時期中原地區已掌握了復合范技術,開啟了中國青銅時代鑄造青銅禮器的先聲。青銅的出現對于中華文明的意義不僅是物質史上的一次革命,更帶來了一次精神文化的大變革。 其次是城的出現。由聚落發展到城邑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仰韶文化后期的河南鄭州西山古城距今約5300年,是全國已發現的*早的城址之一。河南龍山時代的城址已發現14處。城內外的布局都有一定的規劃,居住區、作坊區與墓葬區各自集中、井然有序。城的規模以3萬-5萬平方米的小城居多,也不乏10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城。中原地區的史前城址基本呈方形或長方形,體現了方正對稱的思想。城墻均為夯筑土墻,原始的堆筑法和先進的版筑法并存。中原地區史前時期的城墻夯筑技術與方形城垣影響了中國古代城市幾千年的發展,成為中國古代城市的一大特色。城市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文明的產生,城市的發展程度往往代表文明的發展程度。 公元前3500年前后,中國文明進程進入了加速期。社會分化是早期國家形成的顯著標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殖,同時也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財富和權力逐漸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形成了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社會秩序和管理制度,出現了國家機器的雛形。約公元前3000年,一些發展較快的地區相繼進入初級國家階段,中國開始了邦國時代。這是一個權力興起、財富集中的競爭時代,也是邦國并起、群雄輩出的英雄時代。河南龍山文化時代大量城址的出現就意味著中原地區小國林立局面的形成。恩格斯說:“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①許多象征國家的大型聚落或城址的出現,表明中原地區華夏族已經步入文明化的軌道,不過這一切在龍山時代才剛剛露出端倪,可以稱作華夏文明的早期。 關于大禹治水的傳說,先秦文獻中多有記載。當然,這一傳說也有許多附會的內容,以致演變為神話。但是在黃河中下游沿岸至今還留存著許多據說是大禹治水的遺跡,如龍門、三門峽、伊闕等。大禹治水的傳說仍以歷史事實為原型,不能隨便否認它的真實性。 大禹治水是中國上古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在先民的印象中尤其深刻,不但一代代口耳相傳,而且還被后人銘金刻石,以垂后世。在先秦文獻《尚書》中有多篇文章記述了洪水和大禹的事跡。周代的金文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證。*近發現的制作于西周中期的“隨公盈”銘文中,一開始就說“天令禹尊土隨山溶川”①,明確記述了禹治河川的事跡,表明在西周時期大禹治水的故事已流傳甚廣。呂不韋曾說大禹之“功績銘乎金石,著于盤盂”②,說明戰國時人在當時見到不少有關大禹治水的石刻和青銅銘文。郭沫若先生曾在研究了齊侯鐘的銘文“成唐(湯),有嚴在帝所……咸有九州,處禹之堵(土)”后指出,“由上可知在春秋時代一般人之信念中,確承認商之前有夏,而禹為夏之先祖”③,從而肯定了大禹其人的真實性。總之,上古時期洪水和大禹治水的傳說和記述,雖有某些夸張或神化的色彩,但基本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概貌,是大致可信的。
河南文化史 作者簡介
程有為,字致遠,河南省洛寧縣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歷史研究所原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與河南地方史、中原文化研究。獨著有《中國古代人才思想史》《河洛文化概論》《中華姓氏譜·程姓卷》《河南史綱》《程有為學術文集》等;主持編寫《河南通史》(四卷本)、《中原文化通史》(八卷本)、《黃河中下游地區水利史》、《中原文化大典·大事記》、《河南通鑒》、《中華通鑒·河南卷》、《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河南卷》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