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最后一杯:美國禁酒令的立與廢:the rise and fall of prohibition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227633
- 條形碼:9787516227633 ; 978-7-5162-2763-3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最后一杯:美國禁酒令的立與廢:the rise and fall of prohibition 本書特色
“酒——動蕩世界給予人們安慰的朋友——卻被宣告了死亡。”
美國禁酒令時期既是一個極度混亂的時期,也是一個極具魅力的時期,我們耳熟能詳的《大西洋帝國》《美國往事》》《鐵面無私》《私酒傳奇》等影視文學作品皆以此段歷史為背景。
如果自1940年代的華盛頓人行動開始算起,至1933年廢除禁酒憲法修正案,禁酒運動在時間維度上持續了近一百年。在一個世紀的漫長歷史中,禁酒令從來不是僅作為單一政治議程而存在,它的興起、發展、高潮、落幕,與美國歷史上諸多重大社會事件或變革交織在一起。推動男女政治權利平等的女性參政權運動、設立所得稅的所得稅修正案運動,以及進步主義、排外主義、種族主義、宗教仇視、金本位、高關稅等重大政治議程,皆與禁酒運動聯系密切。禁酒運動的歷代領導組織及領袖人物,以禁酒議程為核心,建立了一個政治議程多元化的禁酒統一戰線。
禁酒統一戰線的一系列成果,深刻改變了美國社會,重塑了美國憲政。經過禁酒令的洗禮,美國的聯邦政府從之前的小政府,逐漸成長為大政府,為二戰后崛起為全球霸權做了充分的組織準備。禁酒及其相關政治議程的推進,也為二戰后美國國內民權運動、政黨分化重組埋下了伏筆。
小小酒杯之中,可謂波譎云詭,世相紛呈。
禁酒令是美國歷目眩神迷的一個“奇葩”時代。美國人修改了堅如磐石的憲法,以舉國之力向酒精宣戰,限制了美國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消遣(個人權利)——飲酒。美國素以“視自由為生命”的傳統而自豪,國民飲酒蔚然成風,酒曾經比茶葉還便宜。禁酒,聽起來與異想天開無異。但,美國人確實曾如此做了。
丹尼爾·奧克倫特在浩如煙海的檔案文件中旁征博引,向讀者全景式呈現了禁酒令設立與廢除的整個過程——為什么會有禁酒令、禁酒令籠罩下的美國社會生活,以及政府對私人生活前所未有的干預如何徹底改變了美國。
本書是一支歷史時代的萬花筒。作者在書中全面梳理了匯集在禁酒運動大潮中的眾多支流:政治影響力日益強大且與禁酒運動深度綁定的女性參政權運動、深恐國家權力不斷流向大城市外來移民的本土清教徒、次世界大戰引發的反德浪潮,以及諸如進步主義、種族歧視、犯罪集團崛起及個人所得稅設立等等社會思潮與變革。
本書是一卷歷史時代的英雄譜。圍繞禁酒令,來自各個領域的歷史人物紛紛登場。如女權先驅蘇珊·安東尼和傳奇牧師比利·森迪、禁酒領袖韋恩·惠勒和政壇名媛保利娜·薩賓、悲情政客威廉·詹寧斯·布萊恩和私酒巨商山姆·布隆夫曼、商業大亨皮埃爾·杜邦和文化名流亨利·門肯、黑幫大佬邁耶·蘭斯基和執法高官梅布爾·沃克·維勒布蘭德——1920年代美國有權勢的女性,曾經的法律界巾幗英豪,如今或已被人們遺忘。“酒——動蕩世界給予人們安慰的朋友——卻被宣告了死亡。”
美國禁酒令時期既是一個極度混亂的時期,也是一個極具魅力的時期,我們耳熟能詳的《大西洋帝國》《美國往事》》《鐵面無私》《私酒傳奇》等影視文學作品皆以此段歷史為背景。
如果自1940年代的華盛頓人行動開始算起,至1933年廢除禁酒憲法修正案,禁酒運動在時間維度上持續了近一百年。在一個世紀的漫長歷史中,禁酒令從來不是僅作為單一政治議程而存在,它的興起、發展、高潮、落幕,與美國歷史上諸多重大社會事件或變革交織在一起。推動男女政治權利平等的女性參政權運動、設立所得稅的所得稅修正案運動,以及進步主義、排外主義、種族主義、宗教仇視、金本位、高關稅等重大政治議程,皆與禁酒運動聯系密切。禁酒運動的歷代領導組織及領袖人物,以禁酒議程為核心,建立了一個政治議程多元化的禁酒統一戰線。
禁酒統一戰線的一系列成果,深刻改變了美國社會,重塑了美國憲政。經過禁酒令的洗禮,美國的聯邦政府從之前的小政府,逐漸成長為大政府,為二戰后崛起為全球霸權做了充分的組織準備。禁酒及其相關政治議程的推進,也為二戰后美國國內民權運動、政黨分化重組埋下了伏筆。
小小酒杯之中,可謂波譎云詭,世相紛呈。
禁酒令是美國歷目眩神迷的一個“奇葩”時代。美國人修改了堅如磐石的憲法,以舉國之力向酒精宣戰,限制了美國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消遣(個人權利)——飲酒。美國素以“視自由為生命”的傳統而自豪,國民飲酒蔚然成風,酒曾經比茶葉還便宜。禁酒,聽起來與異想天開無異。但,美國人確實曾如此做了。
丹尼爾·奧克倫特在浩如煙海的檔案文件中旁征博引,向讀者全景式呈現了禁酒令設立與廢除的整個過程——為什么會有禁酒令、禁酒令籠罩下的美國社會生活,以及政府對私人生活前所未有的干預如何徹底改變了美國。
本書是一支歷史時代的萬花筒。作者在書中全面梳理了匯集在禁酒運動大潮中的眾多支流:政治影響力日益強大且與禁酒運動深度綁定的女性參政權運動、深恐國家權力不斷流向大城市外來移民的本土清教徒、次世界大戰引發的反德浪潮,以及諸如進步主義、種族歧視、犯罪集團崛起及個人所得稅設立等等社會思潮與變革。
本書是一卷歷史時代的英雄譜。圍繞禁酒令,來自各個領域的歷史人物紛紛登場。如女權先驅蘇珊·安東尼和傳奇牧師比利·森迪、禁酒領袖韋恩·惠勒和政壇名媛保利娜·薩賓、悲情政客威廉·詹寧斯·布萊恩和私酒巨商山姆·布隆夫曼、商業大亨皮埃爾·杜邦和文化名流亨利·門肯、黑幫大佬邁耶·蘭斯基和執法高官梅布爾·沃克·維勒布蘭德——1920年代美國有權勢的女性,曾經的法律界巾幗英豪,如今或已被人們遺忘。
本書也是一幅歷史時代的全景圖。作者不但帶領讀者暢游了禁酒令的歷史長河,還記錄了禁酒令時期美國社會各角落的圖景。如煙霧繚繞的曼哈頓地下酒吧(顧客的性別構成與相互關系因禁酒令發生了巨變)、忙于生產圣餐酒的加利福尼亞州葡萄酒莊園、為了更有利可圖的私酒生意而放棄傳統漁獵的新英格蘭地區漁村,以及華盛頓特區高高在上的國會議事廳——眾多政客曾在此投票支持禁酒令,卻又公開飲酒,事后也毫無歉意。
一個小小的社會團體如何利用制度撬動國家的政治議程?狂熱的道德理想與野蠻的權利踐踏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界限?在如此激進狂熱的禁酒歷史鬧劇中,制度、法律和法律人又扮演了什么角色?讀完本書,都可以找到相應的答案。
榮獲2011年美國歷史學會艾伯特·貝弗里奇獎
最后一杯:美國禁酒令的立與廢:the rise and fall of prohibition 內容簡介
丹尼爾·奧克倫特的《后一杯:美國禁酒令的立與廢》是多年來研究美國禁酒令歷史的集大成之作,曾榮獲2011年美國歷史學會艾伯特·貝弗里奇獎。在本書寫作期間,美國公共廣播公司導演肯·伯恩斯和琳·諾威克就開始與作者合作,大量使用書中內容為素材,于2011年出品了三集紀錄片《禁酒令》。 禁酒令時期可謂美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奇葩”時期。美國素來以自由的立國精神而自豪,國民向來又有豪飲傳統,竟然會自19世紀中期開始掀起聲勢浩大的禁酒浪潮,經過長期社會運動后,于1919年制定憲法第十八修正案,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禁酒,試圖戒斷人類文明持續了數千年的飲酒嗜好,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作者丹尼爾·奧克倫特翻閱浩如煙海的資料檔案,抽絲剝繭,為讀者全方位展示了禁酒令設立和廢除的整個過程,深刻揭示了同時期的美國社會背景,以及包括禁酒運動在內的諸多社會浪潮之間的“恩怨情仇”。今人可能難以想象,諸如美國的新教信仰、女權運動、進步主義、種族歧視、所得稅運動、聯邦與州政府權力重組、次世界大戰反德運動、有組織犯罪集團崛起等重大歷史事件或變革,皆與禁酒運動有著莫大關系。 在咆哮的1920年代,無數時代弄潮兒乘著禁酒令大潮紛紛登上歷史舞臺,在不同的領域書寫了各自的傳奇,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的史詩大劇。可以說,這“后一杯”,凝聚了美國近代社會的變遷史,是深入理解美國政治生態、立法與司法、社會與道德,以及如何推動政治議程發展等問題的一個絕佳支點。
最后一杯:美國禁酒令的立與廢:the rise and fall of prohibition 目錄
最后一杯:美國禁酒令的立與廢:the rise and fall of prohibition 作者簡介
[美]丹尼爾·奧克倫特 出生于1948年4月2日,《紐約時報》首位公共編輯,曾擔任時代出版公司特約編輯、《生活》總編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愛德華·默羅訪問講席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赫斯特基金會新媒體研究員,以及國家肖像美術館主席等職。出版有五部著作,其中《富可敵國:洛克菲勒中心傳奇》一書入圍2004年普利策歷史類圖書獎評選名單,《后一杯:美國禁酒令的立與廢》榮獲2011年美國歷史學會艾伯特·貝弗里奇獎。 譯者簡介 鐘志軍,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譯有《法院的“喜劇之王”:安東寧·斯卡利亞大法官傳》(2012)。 羅夢玲,華東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美國文學、美國政治與社會、文學翻譯。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