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廢都》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526806
- 條形碼:9787569526806 ; 978-7-5695-268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廢都》研究 本書特色
賈平凹歷來是陜軍東征的一面旗幟,更是中國當代首屈一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學大師,他用作品撐起了中國新文學的一片天空。數十年間,中國當代學術界和評論界對其研究層出不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賈平凹研究資料匯編”叢書便是對這諸多成果系統而完備的一次總結。希望通過這項工作,能為廣大賈平凹研究者提供手的權威研究資料,從而提高中國當代知名作家專人專題研究的現有水平,并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提供具有文學史意義的參考。
《廢都》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四部分: 自述與對話、文本分析、整體研究和比較研究。主要內容包括: 《廢都》后記 ; 《廢都》再版后記 ; 我的話 —— 應法國《新觀察家》雜志作 ; 在慶賀《廢都》獲費米娜文學獎茶話會上的講話 ; 說不盡的《廢都》 —— 《廢都》三人談 ; 精神廢墟的標記 —— 漫談“《廢都》現象”等。
《廢都》研究 目錄
自述與對話
002 《廢都》后記/賈平凹
008 《廢都》再版后記/賈平凹
010 我的話
——應法國《新觀察家》雜志作/賈平凹
012 在慶賀《廢都》獲費米娜文學獎茶話會上的講話/賈平凹
014 說不盡的《廢都》
——《廢都》三人談/陳駿濤 白 燁 王 緋
029 精神廢墟的標記
——漫談“《廢都》現象”/王曉明 陳金海 羅 崗 等
文本分析
046 世紀之交的困惑
——《廢都》論/何西來
060 心靈的掙扎
——《廢都》辨析/雷 達
073 剖析現代人的文化困擾
——評賈平凹的小說《廢都》/溫儒敏
078 萎縮變異文化形態的歷史鐫刻
——《廢都》的匆匆解讀/丁 帆
090 說不盡的《廢都》
——賈平凹文化心態談片/黨圣元
097 善惡并拋任人評說
——三讀《廢都》/白 燁
100 夢幻與毀滅
——《廢都》讀解/張志忠
115 世紀末情結與東方藝術精神
——《廢都》題意解讀/韓魯華
125 轉型期現象與無家可歸的文人
——關于《廢都》的文化分析/邵寧寧
134 繁華年代的盛世危言
——重讀《廢都》/李 星
138 大時代與知識分子的心底波瀾/湯先紅 孟繁華
146 《廢都》構筑了一個意象的世界/王仲生
154 一幅古老文化落日的斑斕景象
——從《廢都》的文體說起/於可訓
164 文化的尷尬與文化人的墮落
——莊之蝶形象的墮落/徐兆淮
178 莊之蝶論/李敬澤
整體研究
190 城市文化中人文知識分子的淪落
——賈平凹《廢都》爭鳴研究/楊景生
197 錯位的批評與知識分子話語重建
——重評“廢都現象”/張 濤
213 “人”與“鬼”的糾葛
——《廢都》與80年代“人的文學”/黃 平
229 重評《廢都》兼論90年代知識分子/王 堯
242 意識形態、民間文化與知識分子的世紀末哀緒/郜元寶
249 細讀《廢都》:世紀末的文化空間符號學/王一燕
267 重讀《廢都》/張新穎
270 《廢都》與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傳統/郭冰茹
282 《廢都》與古典文學傳統/魏華瑩
比較研究
294 《廢都》分析與闡釋/全炯俊 著 李大可 譯
309 兩都賦:經濟的浮華與文化的廢墟
——賈平凹的《廢都》與葉辛的《華都》的比較研究/張喜田
321 女性·死亡·國民性
——關于《廢都》與《荒原狼》的對讀/劉保昌
330 《黃金時代》《廢都》與90年代/房 偉
345??附錄:研究總目
《廢都》研究 節選
莊之蝶論 李敬澤 莊之蝶在古都火車站上即將遠行而心臟病或腦溢血發作,至今十七年矣。 十七年后,再見莊之蝶,他依然活著。 在此期間,《廢都》遭遇了嚴峻的批評,20世紀90年代初,對《廢都》的批評成為重建知識分子身份的一個重要契機:偶然的遭遇戰迅速演變為全力以赴的大戰,人們終于找到了一架風車——這個叫莊之蝶的人,這個“頹廢” “空虛” “墮落”的人。十多年后重讀對莊之蝶連篇累牘的判詞,我能夠感到當日諸生誠摯的人文關切,但我也注意到有一件事不言自明地成了立論的前提:作為文學人物,莊之蝶是知識分子的鏡鑒——也不知是不是風月寶鑒,反正,攬鏡自照的知識分子們感到大受冒犯。 我當然能夠體會受到冒犯的情感反應——為了避免很可能發生的誤解,我還是首先表明我在一個敏感問題上的觀點:我認為《廢都》中的“□□□”是一種精心為之的敗筆。當賈平凹在稿紙上畫下一個個“□”時,他或許受到了弗洛伊德《文明與禁忌》的影響,那本書20世紀80年代的文人幾乎人手一冊。通過畫出來的空缺,他彰顯了禁忌,同時冒犯了被彰顯的禁忌,他也的確因此受到了責難并且活該受到責難。 但是,在我看來,那些空缺并不能將人引向欲望——我堅信這也并非賈平凹的意圖。那么他的意圖是什么呢?難道僅僅是和我們心中橫亙著的莊重道德感開一次狎邪的玩笑? 在90年代初,我讀了《廢都》,然后讀到了福柯。現在,在福柯式的知識背景下,我以為或許可以更準確地了解賈平凹的意圖及這個意圖在《廢都》中的功能。那些“□□□”形成了一種精心制作的“廢文本”,賈平凹在此破去了書寫的假定性。在那些特定場合,我們對文本的“真實”幻覺被擊破:眼前之事被刪減和缺省,因而也是被“寫”出來的,那么,是誰寫了它誰刪了它呢?我們當然知道書寫和刪節皆是賈平凹所為,但就文本的直接效果而言,卻是無名之手在書寫,另一只無名之手在刪節。 任何一個訓練有素的讀者都會明白,這些“□□□”是當代出版對于明清艷情小說通行的處理規則,我認為賈平凹并沒有特別的興趣對這種規則本身作出評論,他只是意識到對這種規則的刻意模仿能夠達成他的特定意圖。 此時此刻,我們的目光從人物身上移開,被引入了一個對照的文本序列:簡體橫排的、被刪節的艷情小說和原版的明清艷情小說。賈平凹的意圖正在此,他在整部《廢都》中明確地模仿從《金瓶梅》到《紅樓夢》的明清小說傳統。在此處,自廢文本是要凸顯這種模仿的當代語境,莊之蝶這個人的根本境遇由此呈現:他或許竟是一個明清文人,但同時他也是一個被刪節的、簡體橫排的明清文人。 的確非常機巧,在這樣的地方我能夠領會賈平凹在《廢都》中那種錯綜復雜的才能。但就這件事而言,它或許復雜得失去了控制。且不說它確實很容易被讀成一種低級噱頭,更重要的是,它使莊之蝶這個人物陷入了真正的道德困境。 注視著眼前這些空缺,我意識到,此時此刻響起古老聲音的回響,盡管是喑啞斷續的回響,就好比,在這處私室一系列鏡子互相映照、繁衍和歪曲,但鏡子之間空無一人。是的,這正是我的感覺:莊之蝶這個人在此時恰恰是不在場的,他從那些“□□□”中溜走了。這才是問題所在。似乎底本已經寫定和改定,似乎眼前發生的一切都不在他的身體和心靈邊界之內,似乎他不過是被動地扮演一個“山寨版”的社會和文化角色,似乎他自己對此無能為力不能負責。 我認為,那些“□□□”之根本的不道德就在于莊之蝶的這種溜走,這種不負責。賈平凹強烈地感覺到在這個人物的身心之中有些事物是他無力觸摸和言說的,他無法讓莊之蝶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明確的個人責任乃至公共責任,于是,他機巧地使出騰挪大法,招來昔日幽魂,讓這個人變成了不在。 所以,必須注視莊之蝶這個人。他是誰?他如何看待他的世界和他自己,他如何行動如何自我傾訴和傾聽?20世紀90年代初,當人們把莊之蝶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展開爭論和批評時,批評者們實際上是借此確認自身的知識分子身份,那么,對莊之蝶來說,他的問題是他和我們不像嗎?我們又憑什么認為他應該像我們?也許他的問題恰恰在于他太像過于像我們呢?這不也是人們感到遭受冒犯的一種理由嗎?也許情況更為復雜:莊之蝶是像我們的,但這種“像”不符合我們的自我期許和自我描述,這個人在我們的話語系統中無法順暢運行。 但無論如何,賈平凹不應埋怨別人誤讀了《廢都》和莊之蝶。莊之蝶這個人無疑有所指涉:賈平凹給他起個名字叫“莊之蝶”——莊生的蝴蝶,是蝶夢莊生還是莊生夢蝶?誰是蝴蝶誰又是莊生?*直接的答案是,莊之蝶是賈生夢中之蝶,但每個閱讀者也有權自認為蝶或自認為生,在這個開放的綿延的鏡像系統中,誤讀是必然之事,也是被作者充分縱容之事。 莊之蝶是既實又虛的,他既是此身此世,也有一種恍兮忽兮、浮生若夢之感。這種調子直接源于《紅樓夢》。在《紅樓夢》中,賈寶玉是大觀園中一公子嗎?他是一塊遺落的頑石還是一個澆溉靈草的仙人?他都是,都曾是。那么甄寶玉又是誰呢?這個人似是而非,在亦不在。關于“這一個”如何同時是廣大的無數個,曹雪芹有一種遠不同于歐洲19世紀現實主義的思路,《紅樓夢》的天才和魅力就在這虛實相生之間,不能洞曉此際者皆非《紅樓夢》解人。賈平凹是《紅樓夢》解人,他在《廢都》中的藝術雄心就是達到那種《紅樓夢》式的境界——無限地實,也無限地虛,越實越虛,愈虛愈實。
《廢都》研究 作者簡介
唐妹,主要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參與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多項。 韓魯華,主要從事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出版學術著作多部,發表論文近百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