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儒學與女性/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150042
- 條形碼:9787214150042 ; 978-7-214-15004-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儒學與女性/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本書特色
深刻闡述儒家思想中兩性平等的理念 《儒學與女性》一書簡潔而又條理清晰,它是當前中國性別和哲學研究領域的一部力作。 ——《皇家亞洲社會雜志》 該書以理性的歷史證據對儒學徹底壓迫中國女性的陳舊觀念提出了挑戰。這是一本犀利且極具洞察力的著作,它將為當前學術研究尤其是女性主義理論領域做出重要的貢獻。 ——王蓉蓉(《環球時代之中國哲學》編輯)作者以“仁”為核心論據,提出儒家思想中包含著許多能夠推動兩性平等的理念,對儒學的重新解釋也批駁了以往簡單將儒家思想等同于性別歧視的觀念。作者的研究路徑很具有啟發意義。
儒學與女性/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主張通常被認為厭惡女性的、父權式的儒家哲學并非自其創立以來便是如此。盡管在歷史上儒學與壓迫現象相伴隨,但它包含著許多能夠推動兩性平等的理念。作者依據儒家倫理并結合中國歷史,對守節、纏足、納妾等現象進行了深刻探討。羅莎莉的這些研究為未來儒家女權主義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并使儒學成為婦女解放過程中一個可供選擇的道德范疇。
儒學與女性/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目錄
目錄
鳴謝
**章
導言
第二章儒學、中國性以及“仁”的道德人格
孔子之前的儒者:“儒”和它的模糊起源
“儒”、國家和中國性
典型的“儒”:儒家道德倫理中的“仁”
第三章
陰陽、性別特質及其互補性
陰陽和男女對立二元
陰陽與關聯宇宙論
陰陽互補與性別層級
第四章
內外、兩性之別與恰如其分的禮儀
內外、禮儀化與文明
內外、功能區分與層級性別體系
第五章
婦德女教類文本與女性所獨有的“內”領域
《列女傳》、《閨范》和女性傳記的傳統
婦德女教類文本之《女四書》
對于女性文化的質疑與“婦言”之德
第六章
儒學與中國的性別歧視主義
性別壓迫和儒家道德倫理
案例研究:守寡和纏足
第七章
儒家女權主義:“女權主義”道德的醞釀
性別問題和女權主義政治
儒家女權主義的概述:一種混合特質
反思與總結
儒學與女性/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節選
自20世紀70年代興起女性研究的高潮以來,甚至遠到20世紀30年代,有關中國女性的早期西方論著通常將儒學描述為一種男權至上主義和父權意識形態,并且將其視之為中國女性壓迫問題的根源所在。較為顯著的例證是1974年法國早期女權主義作家茱莉婭·克麗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有關中國女性的著述中冒失地將一個章節定名為《孔子——女性的吞噬者》。直到1995年左右,學者們仍然將儒學以及儒學的大部分特質視為一種父權意識形態,并且認為這種與現代社會或所謂的優越者——西方生活方式毫不相干的父權意識形態應該被徹底拋棄。正如盧蕙馨(Margery Wolf)對杜維明有關新儒學之通俗詮釋的評論那樣,“儒家準則定義下的層級權威系統的合理構造以及父權制家族體系的秩序井然似乎與這樣一個跨國公司設在富士園,而來自上海的年輕人正瞄準斯坦福工商管理學碩士的時代不相適宜。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儒家的經典仍然暢銷,而一位哈佛的杰出學者——杜維明對于新儒學的重新詮釋和現代社會的生存指南竟如此接近”。盧蕙馨在評論中對儒學的冷嘲熱諷由此可見。按照她的觀點,儒學這一古代中國毫無益處的思想觀念幾乎等同于父權制和厭女癥(misogyny)。諸如此類的反儒學觀點在女權主義者的著作中甚為高漲。但是,學者們普遍認為儒學保障了中國社會結構的穩定并且支配著中國的知識傳統,尤其是從儒家學說被確立為漢王朝官方正統思想的公元前2世紀起,一直持續到清末(1905年)以儒家經典為基礎的科舉考試的終結。因而,在某種意義上,將古代中國對女性的壓迫歸結為儒學的論斷并非毫無根據。 然而,我們不應該將儒學簡化為等級親屬關系和固化的性別角色的組合,因為這種簡化方式將忽視儒學中能動的一面。儒學有關“仁”的道德理論、重視終身踐行自我修養、維持恰當的關系等主張,至少在理論層面上,都類似于關懷倫理以及將自我視為關系網中一員的社會建構等女權主義道德。牢記存在于儒學中理論上的女權主義空間,沿著當代女權主義對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康德的道義論或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的重新占領,并作為表達其自身明確關注點的基本倫理框架這條線索,探討女權主義與儒學之間的一種趨同或合集將成為可能。但是,正如李檉楊在他有關儒學與性別的選集中所指出的那樣,儒學與女權主義的實際交鋒一直處于片面狀態。也就是說,女權主義者對儒學的批判緣于受害的中國女性。女權主義者將儒學視為一種徹頭徹尾的父權制意識形態的特征描述,不僅把儒學降低到相對于西方道德哲學更為次等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過分簡單化了中國女性受壓迫的根源。這樣一種簡單化處理,反過來對真正理解中國性別體系和儒家道德構成了干擾。 在提供任何有關儒學和性別壓迫之間存在可能聯系的滿意解釋之前,我們需要對儒學的內涵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在下文中,我們將通過先秦典籍考察“儒家學派”或“儒”的歷史起源和代表人物,并通過歷代王朝(由漢到清)官修史書中的《儒林傳》考察它對漢民族和帝國政府的文化意義。盡管自18世紀晚期以來,儒學或“儒”在西方的知名度已經有了進一步提升,但在中國歷史上它的起源卻相當模糊。“儒”的含義是變動的,并且大部分被那些以文本為基礎的意圖頌揚古代圣賢德行的士大夫團體所塑造。因而,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于“儒”含義的理解必然不盡相同。盡管如此,“儒”的高潔在文人心目中仍然是一個共通的設想。“儒”被視為中華*高文化的節拍和基本符號,也因而成為中國性的索引。簡言之,“儒”不但是中華文化*基本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延續和文明特質,它已然成為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典范。
儒學與女性/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作者簡介
羅莎莉(Li-Hsiang Lisa Rosenlee),中國女性研究學家,美國瑪麗華盛頓大學副教授、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曾在《亞洲哲學》等雜志發表《內外、禮儀與兩性差別》《關懷的倫理:個人、政治、全球》《當代中國的女性特質與女權主義》等論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