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設計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093731
- 條形碼:9787518093731 ; 978-7-5180-937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設計概論 本書特色
“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部委級規劃教材;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精品課程系列教材;教育部“產品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虛擬教研室試點建設系列教材;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校長潘魯生主編。
設計概論 內容簡介
本書詳盡介紹了設計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并從多個角度講解了設計的各種特點與技巧,涵蓋了大量設計重點要素。本書分為14個章節,分別是:造物的原因、人類造物方式之演進、現代設計特征的形成、設計的分類與整合、設計的目的分析、現代設計師、設計教育的困局與破局、設計中的創造性思維、設計之美的感知對象、設計的審美特征、設計中的樣式與風尚、設計倫理分析、設計資源因素分析、設計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再造。全書內容豐富易讀。語言簡練生動,對于文中的舉例有著詳盡的注釋,很好方便讀者理解。本身適合設計類院校學生使用,同時也適合廣大設計類興趣愛好者作為參考。
設計概論 目錄
001 **章人類造物的原因
003 **節石頭、泥土與火——人與環境的競爭
009 第二節游牧與農耕——人與人的競爭
012 第三節青銅時代——社會的專業化分工
017 第二章人類造物方式的演進
018 **節工業化之前的造物特征
022 第二節工業化的造物特征
023 一、用機器取代工具
024 二、以物理能源取代生物能源
025 三、以大批量復制生產取代小規模個體加工
028 第三節后工業化的造物特征
028 一、工業化快速發展引發的問題
029 二、技術革命帶來的影響
033 第三章現代設計特征的形成
034 **節從“水晶宮”到“包豪斯”
035 一、水晶宮博覽會
039 二、“包豪斯”的成立
042 第二節現代設計職業化與制度化道路
045 第三節現代設計的共性特征
046 一、設計的商業特征
047 二、設計的創造性特征
048 三、設計的科技特征
049 四、設計的倫理特征
050 五、設計的文化特征
053 第四章設計的分類與整合
056 **節手工藝設計與工業(產品)設計
061 第二節環境設計
064 一、城市規劃設計
066 二、建筑設計
067 三、室內設計
068 四、景觀設計
069 第三節服裝設計
072 第四節信息設計
074 一、文字——理性的信息傳播工具
076 二、圖形——聯想的信息傳播工具
077 三、圖像——感性的信息傳播工具
079 第五章設計的目的分析
080 **節使用——功能與形式之辯
087 第二節方便使用——設計中的易用性特征
088 一、人機工程學
091 二、設計語義學
096 第三節快樂使用——設計中的情感性特征
096 一、炫耀
098 二、游戲
099 三、品位
101 第六章現代設計師
102 **節現代設計師的職業化
103 一、設計師與工程師之間的區別
104 二、設計師與工匠(技術工人)之間的區別
105 三、設計師與美術家之間的區別
107 第二節設計師的能力構成
109 一、設計師的“一專多能”
109 二、設計師的知識結構
113 第三節設計師的道德與責任
114 一、設計師的道德
115 二、設計師的責任體現
117 第七章設計專業的學習規律
119 **節設計的周邊與內質
120 一、設計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121 二、人類行為對設計的影響
122 第二節設計的表達、審美與創意
122 一、設計的表達
123 二、設計的審美
125 三、設計的創意
126 第三節設計課程結構及其相互關系
128 一、公共必修課
129 二、專業基礎課
131 三、專業設計課
131 四、專業實踐課
132 第四節設計學習過程中的模仿、重構與再造
132 一、模仿
134 二、重構
135 三、再造
137 第八章設計中的創造性思維
138 **節對知識態度的分類
138 一、對既有知識的頂禮膜拜
138 二、傳播
139 三、運用
140 第二節創造學的發展與內涵
140 一、國外創造學的發展
141 二、國內創造學的概況
142 三、創造力的要素
143 第三節把握事物的發展趨勢
145 第四節設計中的創新思維
146 一、重組
146 二、綜合
147 三、移植與雜交
147 四、改變與顛倒
147 五、放大與縮小
148 六、轉換與替代
148 第五節設計中的創造技法
148 一、組合法
150 二、設問法
151 三、逆向異想法
152 四、信息交合法
152 五、5W2H法
154 六、類比法
155 七、聚散法
156 八、 “635”法
156 九、 “KJ”法
157 十、德爾菲法
159 第九章設計美的感知對象
160 **節美與設計
162 一、美學的產生與發展
163 二、設計與藝術的再次重疊
166 第二節功能之美——設計美的“功利”性
168 第三節技術之美——設計中的“機器美學”
172 第四節文化之美——設計美的精神特質
174 第五節形、色、質——美的物質基礎
177 第十章設計的審美特征
178 **節國內外不同時期審美特征對比
181 一、原始洞穴壁畫
182 二、古埃及與夏商周
183 三、希臘化與東周秦漢
186 四、中世紀與魏晉隋唐宋元
189 五、文藝復興
191 第二節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前后的審美特征
191 一、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風格
192 二、從具象走向抽象
196 第三節“包豪斯”與現代主義的審美特征
203 第十一章設計中的樣式與風尚
204 **節樣式與觀念的對稱
205 一、“樣式與權力”對稱
207 二、“樣式與等級”對稱
209 三、“樣式與個性”對稱
212 第二節樣式的觸角——時尚
216 第三節設計中的形式美法則
217 一、單純為美
218 二、秩序為美
218 三、對稱與均衡
219 四、節奏與韻律
219 五、比例與呼應
219 六、調和與對比
220 七、意境
221 第十二章設計倫理分析
223 **節設計為了所有人
224 一、無障礙設計
224 二、跨代設計與廣泛設計
227 三、普適設計
228 第二節設計面向未來
231 一、減少
232 二、再利用
234 三、再循環
234 第三節可持續發展觀下的設計特征
235 一、設計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特征
236 二、實現可持續設計的主要途徑
239 第十三章設計資源因素分析
242 **節自然設計資源
242 一、對自然的“仿生”
243 二、仿生設計的分類
246 第二節傳統文化設計資源
246 一、準確全面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47 二、準確把握文化的變動性
247 三、準確認識“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248 第三節現代文化設計資源
250 第四節設計資源滋養下的文化創意產業
251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與外延
254 二、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257 第十四章設計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再造
259 **節傳統文化復歸的價值與意義
262 第二節傳統文化復歸的必然性
263 一、我國傳統文化復歸的經濟基礎
263 二、我國傳統文化復歸的人文積淀
266 三、我國傳統文化復歸的國際環境
267 第三節傳統文化繼承的層次性
267 一、借鑒文化符號,豐富設計語義階段
273 二、吸收傳統智慧,再造現代設計階段
275 三、分析傳統文化,延續生活方式階段
282 四、體會文化生態,形成設計特征階段
285 參考文獻
289 后記
設計概論 作者簡介
張焱,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設計教育分會個人理事、濟南工業設計學會理事。設計作品多次在文化部、教育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中國美協、中國工業設計協會等舉辦的展賽中獲獎;國家專利7項;主持外交部山東全球推介活動視覺形象設計、濟南軌道交通集團視覺形象設計、青島海灣大橋整體涂裝及雕塑方案等重大社會服務項目;并被山東省高校工委、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教育廳經信委、山東省發委改多個部門授予的“優秀科技創新導師”。多次指導學生在“紅點”“中國汽車設計大賽”等國內外設計大賽中取得佳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