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案例刑法研究(總論)(上下卷)(第二版)(中國刑法司法適用疑難問題研究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305547
- 條形碼:9787300305547 ; 978-7-300-3055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案例刑法研究(總論)(上下卷)(第二版)(中國刑法司法適用疑難問題研究叢書) 本書特色
★本書以專題為經線、以問題為緯線,較好地將案例分析和理論敘述相結合,完整地呈現刑法總論的基本原理。可以說,本書是刑法案例類著作的升級版,對于直觀和生動地掌握刑法基本理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陳興良 ★本書站在刑法理論前沿,結合大量真實案例對刑法總論問題進行深度分析,既能夠防止司法裁判陷入誤區,為實務難題的妥當解決提供具體方案,又能夠促使刑法學者反思以往理論的不足之處,避免構建過于空泛、實踐操作可能性較低的純理論體系,從而架設起了一座理論和實務良性互動的“金橋”。相信本書的出版有助于推動我國刑法學向縱深發展,有助于提升司法人員釋法說理的能力,有助于增強理論界和實務部門的相互理解、相互認同,以準確實現刑法的法益保護目標。 ——周光權
案例刑法研究(總論)(上下卷)(第二版)(中國刑法司法適用疑難問題研究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以專題為經線,以問題為緯線,較好地將案例分析和理論敘述相結合,完整地呈現刑法總論的基本原理。可以說,《案例刑法研究(總論)》一書是刑法案例類著作的升級版,對于直觀和生動地掌握刑法基本理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本次修訂,針對《刑法修正案(十一)》進行了調整,并增加了指導案例。
案例刑法研究(總論)(上下卷)(第二版)(中國刑法司法適用疑難問題研究叢書) 目錄
上 卷
**章罪刑法定原則 1
第二章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 118
第三章客觀構成要件 164
第四章主觀構成要件 242
第五章違法阻卻事由 345
案例索引 443
下 卷
第六章責任阻卻事由 1
第七章未完成形態 50
第八章共同犯罪 154
第九章單位犯罪 273
第十章罪數與競合 306
第十一章刑罰的適用 360
案例索引 441
后 記 445
上卷目錄
**章 罪刑法定原則 1
**節 罪刑法定原則與解釋方法 1
第二節 刑法解釋的立場與限度 49
第三節 罪刑法定原則與有利于被告 74
第四節 罪刑法定原則與刑法效力 99
第二章 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 118
**節 犯罪概念與但書規定 118
第二節 犯罪構成與定罪方法 135
第三章 客觀構成要件 164
**節 行為主體 164
第二節 行 為 180
第三節 結 果 203
第四節 因果關系 216
第四章 主觀構成要件 242
**節 構成要件故意 242
第二節 過 失 275
第三節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 303
第四節 犯罪的目的和動機 315
第五節 無罪過事件 332
第五章 違法阻卻事由 345
**節 正當防衛 345
第二節 緊急避險 430
案例索引 443
下卷目錄
第六章 責任阻卻事由 1
**節 責任阻卻事由概述 1
第二節 刑事責任年齡問題 3
第三節 精神病人犯罪的責任阻卻 19
第四節 又聾又啞的人或盲人的責任能力問題 30
第五節 醉酒的人、吸毒者的責任能力問題 33
第六節 違法性認識可能性的欠缺 45
第七節 期待可能性的欠缺 48
第七章 未完成形態 56
**節 犯罪未完成形態概述 56
第二節 預備犯 70
第三節 未遂犯 82
第四節 中止犯 123
第八章 共同犯罪 159
**節 共同犯罪的成立條件 160
第二節 正 犯 173
第三節 共 犯 191
第四節 共犯論的特殊問題 205
第五節 共同犯罪的量刑 236
第九章 單位犯罪 280
**節 單位犯罪的主體 280
第二節 單位犯罪的行為 289
第三節 單位犯罪的直接責任人員 303
第十章 罪數與競合 313
**節 行為個數的判斷 314
第二節 法條競合與想象競合 331
第三節 行為復數時的一罪與數罪 344
第十一章 刑罰的適用 367
**節 量刑情節 367
第二節 累 犯 381
第三節 自 首 385
第四節 立 功 398
第五節 數罪并罰 412
第六節 緩刑、減刑、假釋 426
第七節 追訴時效 442
案例索引 447
后 記 451
案例刑法研究(總論)(上下卷)(第二版)(中國刑法司法適用疑難問題研究叢書) 節選
罪刑法定原則是現代法治國家*重要的刑法基石,是刑事政策不可逾越的藩籬。在現代社會,罪刑法定原則“已經突破了一個國家的國民意識形態 的范圍,成為世界性的信條和準則”①。各國或將之規定于刑法,或將之作為保障人權的表現在憲法上宣布;在國際人權公約中也經常能見到罪刑法定原 則的身影。② 我國《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該條被無異 議地視作罪刑法定原則的文字表達。從歷史上看,首倡罪刑法定原則的經典作家都是要求法官嚴格地依照法律規定判案,甚至由此否認法官具有解釋法律的權力,認為法官只能機械地 按照三段論進行推理。③ 但實際上,法律規定本身不可能是自明的,因為法律經常利用的日常用語與數理邏輯及科學性語言不同,它并不是外延明確的概念,而是多少具有彈性的表達方式,后者的可能意義在一定的波段寬度之間 搖擺不定,視該當的情況、指涉的事物、言語的脈絡、在句中的位置以及用語的強調,而可能有不同的意涵。即使是較為明確的概念,仍然經常包含一些本身欠缺明確界限的要素。④ 在這個意義上,不僅有疑義的文字需要解釋后 才能適用,甚至任何法律規定都要經過解釋才能適用,有時一個含義似乎十分明確的概念在遇到具體案件時會文義含混不清而需要解釋。⑤ 今天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對于刑法適用而言,由于刑法用語的模糊性和歧義性、概念術語的不確定性、刑法內在價值的隱藏性以及刑法規定相對于生活變化的穩定 性和滯后性等等原因,刑法解釋是不可或缺的。絕對的罪刑法定主義只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理想,而在相對罪刑法定主義的原則下,刑法解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正當性,也是法官適用法律的基本前提和主要使命。在罪刑法定原則的視野中,如何展開刑法解釋,首先涉及一個解釋方法的問題。關于法律解釋方法的種類,眾說紛紜。迄今為止,*無爭議的四種 刑法解釋方法分別是:文義解釋、歷史解釋、體系解釋和目的解釋。所謂文義解釋,是指從刑法條文的字面意義和邏輯構造來說明法條含義的方法;所謂歷史解釋,是根據制定刑法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刑法發展的源流,闡明法條 含義的解釋方法①;所謂體系解釋,是指將法條放在整個刑法乃至整個法律體 系之中,聯系上下文和前后文的語境來說明法條含義的方法;所謂目的解釋, 是指根據刑法規范的目的,闡明法條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在司法實踐中, 合理運用這四種刑法解釋方法,妥善處理各種解釋方法之間的關系,對于維護罪刑法定原則和實現法官的使命,具有重要意義。
案例刑法研究(總論)(上下卷)(第二版)(中國刑法司法適用疑難問題研究叢書) 作者簡介
陳興良,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現兼任北京大學法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刑事法理論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犯罪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監獄學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以及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等職。主要研究方向為刑法哲學、刑法教義學、判例刑法學,著作有民法專著、民法教材、其他民法讀物100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等刊物發表民法論文500篇。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