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求民族生存而戰——張治中回憶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56308
- 條形碼:9787507556308 ; 978-7-5075-5630-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求民族生存而戰——張治中回憶錄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張治中,人稱“和平將軍”。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作為蔣介石的心腹重臣,張治中長期置身于國民黨決策層。同時,張治中又以其獨特的身份與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交誼深厚。毛澤東稱“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1983年3月,鄧穎超評價張治中:“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沒有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軍人。”1985年,習仲勛代表中共中央在張治中將軍95歲誕辰紀念大會上,對他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文白先生是杰出的愛國將領,富有遠見的政治家,是同我們黨有長期歷史關系的親密朋友。” 張治中,這位在二次內戰期間唯一一個沒有和共產黨打過仗的國民黨軍人;唯一敢對毛澤東、蔣介石多次直諫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國共”往事?
求民族生存而戰——張治中回憶錄 內容簡介
張治中:“我于一九四九年冬開始寫回憶錄,是想把過去六十年一本大賬清理一下,作為自我檢查,好為進入新社會為人做事的體驗參證。這篇回憶錄是個人自述性質,只是把我親自接觸的事實寫下來,其他非我親自接觸的事情,雖偶爾順帶一筆,亦極簡略。 ???? 我寫這篇東西,嚴格地要求真實。不夸張,不掩飾,更不愿稍犯自我吹噓之嫌。我生平自律,絕不說假話;且過去已有六十年歲月在混亂、苦悶、黑暗環境中度過,錯誤叢生,遍體創傷,何有自我吹噓的余地。 ??? ?為求真切地表達當時的實際情況,所以對每一問題的敘述,是就當時的立場和觀點寫的。當然,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根本說不上以無產階級的立場和觀點來看待問題,考慮問題;只是有一事,就寫這一事,至于對這一事的寫法在我思想認識上是否正確,也未計及。”
求民族生存而戰——張治中回憶錄 目錄
求民族生存而戰——張治中回憶錄 節選
我懷念我的故鄉,更懷念我先人的廬墓。離我的家,向北走不過百步,是我祖父母、父母、叔父的長眠之所。我蓋了一個小小三間屋的墓廬,我們叫作墳莊。我回鄉時,總喜歡住在這墓廬里。有一年在家中過舊年元旦,大雪紛飛,自己一個人靜幽幽地走進墳莊的園里。雪越下越大,像百萬玉龍盤舞。我孤清清站在雪花中,俯看山麓的村莊,和平、幽靜、純潔,一片粉裝玉琢的乾坤。山泉淙淙,奏出天然的美妙的樂曲。這時,我渾然忘了世界的塵穢,撇卻了人生的疾苦,這宇宙和人生都像一片白羽,純潔而光明。我仿佛到了一個化境,一個超然出塵、遺世獨立、飄飄乎欲仙的化境。我相信,這種意境,是淵源于我對可愛的黃山,可懷念的故鄉,可永遠瞻仰紀念的先人廬墓的深厚感情,這種感情不斷誘發我敬恭桑梓和息影林泉的愿望。 我常常回到故鄉去。這不但是一個休息的機會,也是我靜心思考和接近民眾的機會。其中*值得回憶的一次是我在“八一三”上海抗戰以后回鄉小憩的四十天。戰前三十天的準備工作,從八月十二日到九月二十三日整整四十天指揮作戰的辛苦,使我的身體疲憊不堪。九月二十五日從前方回到南京,雖已調任大本營重要職務,也不能不請假回鄉稍事休養。到了洪家疃,大家幾乎不認識我了,驚問我為什么這樣消瘦。我一回到家鄉,如釋重負,身體一天天好轉起來。 我在休養期中,也和每次回鄉一樣,常向黃麓鄉師學生講話,大多講些求學做人做事的道理,把自己的體驗現身說法講出來,主要是說明一個人應該有恢弘的抱負、堅強的意志和奮斗的精神,應該關懷民眾的疾苦和國家的命運。同時,我在他們面前,表示對政治生涯的冷淡。我并不希望做大官,但愿有一天回到鄉下,做一個小學教員或師范教師,也許在教育上的貢獻,比在政治上的要大一點。我也常把孫總理的遺訓啟示他們,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希望做大官,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我說很多話鼓勵師范生,要他們為農村服務,埋頭苦干。因為我們鄉下總免不了一種觀念:做官是好的,做差事是好的。這成了一種社會趨向,父母教兒子讀書,鄉黨期望子弟上進,全是為的做官。所以我想矯正一般人的不正確的觀念,使大家認識做下層實際工作的重要,使大家知道為鄉村服務是國家民族的基本工作。中國人口百分之八九十是農民,如果鄉村的優秀青年,不能在鄉村工作,不能為農民服務,而趨向政治活動,做官,干差事,把鄉村風氣弄壞,人才減少,這不是國家的好現象,倒正是農村衰敗的原因之一。我分析這些道理,警覺黃麓青年。 黃山雖好,可惜樹木少。我提倡植樹造林。有些池塘沒有魚,我提倡養魚。這時清水塘干了,是由于塘身太淺,蓄水不多。我提倡挑塘,把塘掏深。我自己帶頭下塘,領導大家踴躍挑塘。村里的人笑著說:“總司令“八一三”上海抗戰時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挑塘!總司令挑塘!”我覺得參加這樣的勞動是一種很愉快的事。 我很想把我的故鄉建成一個理想中的樂園。我有一個實驗鄉的計劃:北自淮南鐵路,南抵巢湖,東起烔煬,西至長臨,筑成環鄉的鄉道,再在各村修村道;同時,辦一百所民眾學校,其他一切按地方自治原則辦理。我曾多次和黃麓鄉師的楊效春校長商量,想把鄉師逐漸擴大,成為大學,附設一所中學、若干小學。此外如科學館、天文臺、圖書館、醫院等,應有盡有。我腦中常常涌出一幅美麗的圖案。可惜我的理想剛生了芽,尚在計劃階段,而戰角在烽火漫天中吹起來了。
求民族生存而戰——張治中回憶錄 作者簡介
張治中(1890~1969)愛國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原名本堯,字文白。生于1890年10月27日(清光緒十六年九月十四)。安徽巢縣(今巢湖市)人。其祖父是農民,父親是手工業者。張治中六歲入塾,讀書十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在揚州參加反清起義。1912年進入陸軍第二預備學堂。1916年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廣東參加護法運動。歷任駐粵滇軍連長、營長、駐粵桂軍總部參謀、師參謀長和桂軍軍校參謀長等職。1924年初,對孫中山確立三大革命政策表示擁護。6月任黃埔軍校學生總隊長、軍團團長,同時兼任guomin革命軍第二師參謀長,廣州衛戍區司令部參謀長等職,與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惲代英密切合作,結成深厚友誼。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爭,先后任guomin革命軍總司令部副官處處長、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教育長等職。后曾一度到歐美進行考察。1928年7月后歷任guomin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部主任、教育長,同時兼任教導第二師師長,參加蔣介石對馮玉祥、閻錫山等的戰爭。1932年1月兼任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軍以沉重打擊。1933年12月任國民黨第四軍總指揮,率軍入閩,參與圍攻福建人民政府,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時,他主張和平解決。抗日戰爭爆發后,張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兼左翼軍總司令,參加上海”八·一三”抗戰。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1940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1941年皖南事變后向蔣介石上書,主張繼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1945年5月在guomin黨六大上,當選為guomin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常務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后,任guomin黨政府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主席,曾營救過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共產黨員回延安。他曾多次代表guomin黨去延安同共產黨談判。1946年1月代表guomin黨參加軍調處三人小組,主張和平解決國內問題。1949年4月任guomin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國共產黨代表談判,雙方議定了《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此協定遭guomin黨政府拒絕后,他毅然留在北平,并發表《對時局的聲明》。同年9月,應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并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guomin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職,對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