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1332
- 條形碼:9787522701332 ; 978-7-5227-013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 本書特色
從中國經驗到中國經濟學,二者有著非常緊密的內在邏輯關聯。本書圍繞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的當代經驗,中華五千年文明形成的歷史基因,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未來愿景,從而構建了中國經濟學的基本框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多年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創造的增長奇跡、減貧奇跡為舉世所公認,但關于中國的偉大敘事,還沒有在理論上得到總結和升華,中國經濟學的話語還非常弱勢。中國經濟學的理論建構,不僅僅是回應 “熊彼特之問”,更是要回答時代之問和人民之問。
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 內容簡介
全書以西方主流經濟學危機和現代經濟學演進為參照,彰顯中國經濟學基于偉大實踐的理論創新和理論自信:從“向中國學習宏觀調控”把握穩定化政策的中國特色,從即將跨入高收入經濟體門檻的新階段把握中國版發展經濟學的特質,從理論回應中國式現代化把握中國經濟學的歷史使命,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開創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新局面。全書共十一章,分上下兩篇。上篇有三個關鍵詞:改革、發展、穩定,概括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離不開這三點。**章講改革,第二章和第三章講發展,第四章到第六章講穩定。沒有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的啟幕,就不會有后面四十多年的發展,更不會有社會的長期穩定;而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也難以推進改革和發展。改革發展穩定的三位一體、三維統一,與“華盛頓共識”以及“休克療法”有著根本區別,是中國創造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法寶,是真正獨特和值得借鑒的中國經驗。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國內經濟社會轉型,只有把握好三者的辯證關系,中國這艘航母才能行穩致遠。下篇共五章,內容分兩部分:第七章和第八章討論主流經濟學的危機和出路;第九章至第十一章討論中國經濟學的探索。2008年靠前金融危機給主流經濟學帶來靠前的沖擊,形成第三次“范式革命”,這給中國經濟學發展帶來契機。中國經濟學的探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向上:新范式宏觀經濟學、中國版發展經濟學以及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的更一般意義上的中國經濟學。
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 目錄
上篇 改革發展穩定的中國經驗
**章 中國經濟改革的大邏輯
一 經濟改革的兩條主線
二 改革與開放的“多重均衡”
三 從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
四 下一步改革:重心在政府
第二章 資產負債表視角下的中國發展
一 從未有一國財富如此接近美國
二 債務積累與資產積累同步
三 從風險維度審視中國發展
四 超越發展型政府
第三章 中國未來發展的著力點
一 “踢掉梯子”后的創新發展
二 全方位推動制度型開放
三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四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
第四章 金融周期凸顯創新宏觀調控新維度
一 金融周期理論溯源
二 金融周期形成的時代背景
三 金融周期的特質
四 金融周期對傳統宏觀政策的挑戰
五 金融周期凸顯宏觀調控新維度
第五章 中國特色預期管理
一 文獻綜述
二 預期管理理論與發達經濟體的實踐
三 中國特色預期管理
四 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預期管理
第六章 “向中國學習宏觀調控”
一 為什么要“向中國學習宏觀調控”
二 新時代宏觀調控的基本遵循
三 新時代宏觀調控的創新和完善
四 結語
……
下篇 主流經濟學危機與中國經濟學的探索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 節選
從國際比較來看,學界傾向于認為中國文明早熟,這包括政治、文化等多個層面,而經濟方面尤為突出。有學者指出,“中國經濟是早熟形態,于紀元前,即已完成西歐中世紀以還的經濟演變歷程”(侯家駒:《中國經濟史》(上、下),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頁)。但令人困惑的是,為什么中國古代有著“超前”的、豐富的經濟實踐和政策體系,卻未能產生影響深遠的經濟學理論?熊彼特在《經濟分析史》中寫道: 在中國,我們確實發現有一套處理當時農業、商業與財政問題的高度發展的公共行政制度。尚存的中國古典文獻常論及這些問題……從他們的著作中可以編出一套經濟政策的完整體系,而且那里還有一些貨幣管理與兌換管制的方法,這似乎先得有相當的分析才行。由一再發生的通貨膨脹所引起的現象,無疑曾經受到文化修養遠比我們高的人的注意和討論。但是沒有留傳下來對嚴格的經濟課題進行推理的著作,沒有可以稱得上我們所謂“科學”著作的([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分析史》(**卷),朱泱等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86頁)。 熊彼特關于中國經濟早熟但分析滯后的困惑權且稱之為“熊彼特之問”。 “熊彼特之問”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認中國古代商業特別是貨幣經濟的發達,二是中國先賢(盡管“文化修養高”)未能就豐富的實踐經驗“進行推理”總結,形成理論化、系統化的經濟思想,用他的話說是缺乏“分析”,因此還夠不上科學。以此論點來觀照當下中國,亦是一語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創造的增長奇跡、減貧奇跡為舉世所公認,但關于中國的偉大敘事,還沒有在理論上得到總結和升華,中國經濟學的話語還非常弱勢。回應“熊彼特之問”,將中國經驗升華為中國經濟學,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當代中國經濟學人的責任擔當。本書即是這樣一種嘗試。全書共十一章,分上下兩篇。上篇側重于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驗,下篇側重于對中國經濟學的探索;從中國經驗到中國經濟學,二者有著非常緊密的內在邏輯關聯。上篇有三個關鍵詞:改革、發展、穩定,概括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離不開這三點。**章講改革,第二章和第三章講發展,第四章至第六章講穩定。沒有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的啟幕,就不會有后面40多年的發展,更不會有社會的長期穩定;而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也難以推進改革和發展。改革發展穩定的三位一體、三維統一,與“華盛頓共識”以及休克療法有著根本區別,是中國創造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法寶,是真正獨特和值得借鑒的中國經驗。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國內經濟社會轉型,只有把握好三者的辯證關系,中國這艘航母才能行穩致遠。**章通過闡述經濟改革的兩條主線、改革與開放的“多重均衡”、從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以及下一步改革的重點,一方面總結了改革開放的歷程和邏輯,另一方面也指出未來改革的方向:如果說40多年前中國改革的起點和重心在市場,那么40多年后中國改革的起點和重心在政府。第二章通過資產負債表視角來考察中國的發展。這是一個全新的維度,借此可以看到中國發展的成就(如財富積累)、面臨的風險(如債務“灰犀牛”),以及資產、負債二者之間的匹配與錯配,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并對未來發展的潛力和方向做出評判。這一新維度還進一步揭示出:中國的債務擴張邏輯以及由此帶來的風險形成機制完全內嵌于中國趕超發展的大邏輯。第三章討論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基點,概括為四個關鍵詞,即創新、開放、分配和法治。創新、開放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關涉經濟基礎;分配、法治直接回應新時代人民的關切,關涉上層建筑。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兩個方面實現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將為中國未來的發展贏得更長的戰略機遇期,為邁向全面現代化開好局。接下來的三章都是從宏觀調控的角度談穩定。第四章強調金融周期理論為創新宏觀調控提供了新的維度:運用金融周期方法估算潛在增長率;宏觀政策不能“短視”,需要兼顧中長期;全球金融周期制約了開放條件下的政策選擇;金融周期理論凸顯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第五章討論了中國特色的預期管理。相較于發達經濟體,中國預期管理形成了整個時間軸上的預期管理譜系,有著鮮明的特色,即不僅有應對短期宏觀穩定的預期管理,也有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百年發展目標。這些都會塑造社會預期,起到錨定預期的作用。此外,通過“底線思維、區間調控、跨周期安排”實現預期管理模式創新,以及強調預期管理要更加重視制度、規則和政府信譽而不僅是溝通技術,都富有中國特色。第六章是對宏觀調控的一個全面總結;谥袊摹敖Y構性調控”,提出“向中國學習宏觀調控”,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界與政策界在危機后的“覺醒”和轉向,這恰恰印證了中國宏觀調控經驗的獨特價值。新時代的宏觀調控創新,如寓改革于調控之中、統籌發展和安全、跨周期調控、預期管理等,經過我們進一步的完善和總結,將可能成為“向中國學習宏觀調控”的新內容。下篇共五章,內容分兩部分:第七章和第八章討論主流經濟學的危機和出路;第九章至第十一章討論中國經濟學的探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給主流經濟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形成第三次“范式革命”,這給中國經濟學發展帶來契機。中國經濟學的探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向上:新范式宏觀經濟學、中國版發展經濟學以及一般意義上的中國經濟學。第七章探討了主流宏觀經濟學面臨的四大危機:基本信念危機、方法論危機、“形式化”危機和忽視金融的危機。未來宏觀經濟學應朝著以下方向發展:改造理性經濟人假說,推進宏觀經濟學的融合,重建危機經濟學,回歸經濟學的初衷“經世濟用”。第八章從現代貨幣理論(MMT)出發,討論非主流經濟學如何突圍。非主流經濟學往往是從問題出發,立足現實,而并不刻意追求方法的“先進”、形式的漂亮、理論的完美。由此帶給中國經濟學如下啟示:不追求“看上去很美”,首先要解決好中國自身的發展問題,在此基礎上講好中國故事,再逐步將中國發展經驗概念化、理論化、體系化。第九章討論了新范式宏觀經濟學。新范式的核心在于“把金融找回來”。通過金融周期、金融網絡與宏觀金融關聯,在構建宏觀經濟學的金融支柱方面進行拓展;通過在險增長、跨周期調節和資產負債表方法,促進新范式宏觀經濟學的實際運用。第十章討論中國版發展經濟學。中國是當今世界上*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過去近半個世紀以來取得*驕人成就的發展中國家。正因為如此,中國*有資格、*有能力寫出自己的發展經濟學。本章回顧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經濟學的演進軌跡,并探討了新發展階段中國版發展經濟學的特質和靈魂,在構建中國版發展經濟學方面做出了初步嘗試。第十一章可以說是全書的大總結,篇幅也較長,重點討論了中國經驗如何構成中國經濟學的內核。先是對中國當代發展經驗(主要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的理論概括,包括:實現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堅持改革發展和穩定的三維統一、實現三位一體的宏觀調控、激勵地方競爭,以及把握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平衡。然后討論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如何塑造了“中國特色”,努力探尋中國發展道路的歷史基因。*后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理論剖析,這將成為中國經濟學的新方向。中國經濟學的理論建構,不僅僅是回應“熊彼特之問”,更是要回答時代之問和人民之問。時代是出題人,人民是閱卷人;這個大寫的題目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當前,我們已經實現了**個百年目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對中國式現代化做出理論回應,就是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這也是時代和人民賦予中國經濟學的歷史使命!
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 作者簡介
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導;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CNBS)主任;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領銜編撰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負責估算與發布中國季度宏觀杠桿率。長期從事宏觀經濟金融形勢跟蹤分析。參與、主持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的研究和評估工作。主持中財辦重大委托課題及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出版《符號經濟與實體經濟:金融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分析》、《中國經驗與中國經濟學》、《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系列(合著)等著作,榮獲的獎項有: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首屆“孫冶方金融創新獎”、第五屆“中國軟科學獎”和第六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獎”。主要研究領域為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宏觀金融理論與發展經濟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