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李家庚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79259
- 條形碼:9787568079259 ; 978-7-5680-792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家庚 本書特色
荊楚醫學是我國重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醫學流派之一,其蘊藏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對后世中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系統梳理荊楚中醫藥歷史源流,整理和總結荊楚名醫名家臨證經驗、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以及荊楚地域特色的醫學體系、學術發展流派,這對于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助力荊楚文化發揚光大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并填補了荊楚中醫藥系統研究的空白。
李家庚 內容簡介
本項目是湖北省公益學術著作出版專項資金項目。本書詳細介紹荊楚名家的學術思想及臨證、教學、科研實踐精華。包括:醫家傳略、學術思想、醫論醫話、醫案精選、創新成果等內容。本叢書通過深入研究挖掘湖北地域代表性醫家的醫學思想、理論、技術等,不僅有利于促進湖北地域中醫學術、科研、臨床發展,還能為祖國中醫發展做出貢獻。因此,本叢書的出版以一種形式表達出荊楚醫學的傳承和發展,體現了對國家政策的充分領悟,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遵循中醫發展的客觀規律,積極推動中醫傳承和創新工作,擴大中醫藥文化影響力。
李家庚 目錄
《喻嘉言經典醫案賞析》18
《祝味菊經典醫案賞析》19
《汪石山經典醫案賞析》20
《徐靈胎經典醫案賞析》21
《人流感與禽流感》22
《奇難頑癥特效療法叢書》23
《中國驗方全書》24
《實用中醫腫瘤病學》25
《中醫傳染病學》27
《實用中醫心血管病學》29
《實用經方集成》31醫典探幽33
《傷寒雜病論》自汗的辨治35
《傷寒論》并病理論探要41
《傷寒論》發熱證的探討47
《傷寒論》厥逆理論探要及其辨治心得56
《傷寒論》三百九十七法考釋63
《傷寒論》“虛實異治”探析68
《傷寒雜病論》表里先后緩急治法探要72
試論張仲景對肝病的證治77
《傷寒雜病論》大汗的辨治83
《傷寒雜病論》身腫的辨治87
《傷寒雜病論》頭痛辨治探要92
《傷寒雜病論》項背強的臨床辨治96
《傷寒雜病論》黃疸病證治規律探要99
《傷寒雜病論》因勢利導法運用探要104
《傷寒雜病論》振栗的辨治108
救逆法在《傷寒論》中的運用113
試探法在《傷寒論》中的運用118
張仲景“陰陽自和”思想探析121
少陽病半表半里證辨識125
張仲景血證論治探要132醫論醫話139
論《傷寒論》痛證機理及其辨治141
《傷寒論》方辨治疑難雜病的思考與臨床實踐148
淺議《傷寒論》中附子的應用166
略論運氣學說與肝病臨床辨治170
略論張仲景運用動物藥的特點176
慢性咳嗽辨治體會181
慢性乙型肝炎的辨治體會186
李時珍傷寒學術思想淺析192
六經辨證中自然辯證法三大規律初探201
經方辨治膽腑病癥的體會207
《周易》時空數理與《傷寒論》210
蟹(殼)古今臨床運用舉隅217
讀《傷寒論》隨筆——除中漫談221
《六經辨證與方技新析》讀后223
《傷寒論》“復”字用法226
《傷寒論》“逆”字解228
《傷寒論》“消息”辨析230
王叔和生平史跡考辨231
藥王王叔和傳略241
博極醫源,寓教于樂——《仲景臨證傳知錄——章回體〈傷寒論〉
解析》讀后245臨證經驗249
李家庚辨治肺癌驗案舉隅251
李家庚治療白癜風經驗256
李家庚治療不寐經驗管窺259
李家庚治療布加綜合征介入術后經驗264
李家庚治療痛風的經驗266
李家庚治療血小板增多癥經驗268
李家庚治療重癥肌無力經驗270
李家庚運用桑瓜飲治療糖尿病的經驗273
李家庚教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經驗276
李家庚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經驗279
李家庚治療頸椎病臨床用藥經驗284
李家庚五法三辨治療黃疸經驗287
李家庚三法九步治療血腫經驗舉隅294
李家庚辨治尿路感染經驗299
李家庚辨治胸痹的臨床經驗305
李家庚運用清上化瘀湯治療口腔疑難雜病摭拾321
小柴胡湯加味治療急性熱病的臨床體會328
黃連溫膽湯治驗三則331
帕杰(PeutzJeghers)二氏綜合征1例報告334
李家庚變通運用烏梅丸法治療慢性難治性腸胃病舉隅335
李家庚教授運用清肺利咽方治療咽喉疾病經驗舉隅340醫案精選345
丹毒案347
肥胖案349
間質性肺炎案351
更年期綜合征案353
頑固性蕁麻疹案355
慢性萎縮性胃炎案357
Evans綜合征案359
黃褐斑案361
黃褐斑并發白癜風案363
雙下肢紫癜案364
舌尖麻案366
經期延長案368
月經先期案370
經行頭痛案372
慢性濕疹案1374
慢性濕疹案2376
潰瘍性結腸炎案378
陽痿案380
不明原因發熱案1382
不明原因發熱案2384大事記387
李家庚 節選
中醫藥傳承與創新非常重要,沒有傳承,創新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只有不斷實踐、創新,才能發展,并得以很好地傳承。因此,要加強中醫藥文獻整理和學術流派的研究,以及地方名醫學術經驗的整理與發掘工作。近些年來,很多業內人士已經清楚地看到,中醫藥文獻與學術流派是現代中醫藥科學研究、教育以及臨床發展的重要基礎,系統梳理中醫藥歷史源流,整理中醫藥學術思想精華,總結歷代名醫名家臨證經驗、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尤其是對具有地域特色的醫學體系、學術流派和臨證經驗進行整理,對于繼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指示的具體舉措。在這方面尚有很多工作可做,值得大家重視。 中醫學術流派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通過不斷積淀、傳承、演變并凝練出獨具特色的學術思想和診療技術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歷史影響和社會公認度,也是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中醫學術流派特別是名醫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作為中醫傳統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傳承發展的關鍵。湖北省(荊楚)地域遼闊,歷史悠久,九省通衢,交通便利,文化積淀深厚,藥物資源豐富,歷代名醫輩出,具有鮮明的發展特色和規律。 荊楚醫學源遠流長。神農嘗百草是荊楚醫藥學研究的開端。到了商周時期,荊楚醫學開始發展,出現了具有個別性、自發性的零散的經驗和認識,這一點從先秦的文獻中可以看出。正是這些前期積累為戰國到兩漢時期醫學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基礎。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的醫書竹簡包括《脈書》《引書》。從內容可以看出,其出現的時間早于《黃帝內經》。毫無疑問,這些著作為《黃帝內經》的成書做出了貢獻。晉唐到宋這一時期可以說是荊楚醫學的興起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以王叔和、龐安時為代表的名醫大家。王叔和精于脈學,整理編次了《傷寒論》,龐安時提出寒溫分治,兩人對《傷寒論》都深有研究。明清時期是荊楚醫學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臨床大家萬全、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此外,還有本草學家劉若金、“戒毒神醫”楊際泰、內科名家梁學孟、制藥名家葉文機以及他開設的知名藥店“葉開泰”。近現代,荊楚地域更是名醫輩出,有倡導扶陽的王和安,有內科名家蔣玉伯、張夢儂、熊魁梧,有與哈荔田有“南黃北哈”之稱的婦科名家黃繩武,有傷寒名家李培生、洪子云,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當代的名醫名家,他們所做的工作不僅推動了荊楚地域中醫學的發展,而且對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對荊楚地域醫家的學術思想以及臨證經驗進行研究既有必要,也有可為。 本叢書通過深入研究文獻,勾勒出從漢水流域至長江中段荊楚醫學從源到流的發展脈絡,揭示了從東漢末年到明清的荊楚中醫藥學的發展歷史,延續至今,一代代中醫名家學術相承賡續,不斷地傳承與創新,特別是通過對當代代表性醫家的醫學思想、理論、技術的挖掘,系統而深刻地梳理出荊楚醫學的傳承與發展脈絡,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影響,亦是對中醫藥傳承創新的貢獻,也為全國各地中醫流派整理、發掘研究做出了示范。 本叢書適合中醫醫史學、中醫學術流派、中醫藥臨床及中醫藥文化的研究和學習者閱讀。 書將付梓,先睹為快,不揣粗簡,樂而為序。
李家庚 作者簡介
李家庚,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中醫名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中管局重點學科傷寒學學科帶頭人,湖北省省級重點學科、湖北省特色學科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帶頭人,湖北省省級精品課程《傷寒論》課程負責人;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術傳承與創新聯盟常務理事,湖北省中醫中藥學會中醫經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隨著名中醫學家李培生教授臨證多年。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著作百余部,其中總主編43部,主編全國“十二五”規劃教材1部。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