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城市生態環境學 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109798
- 條形碼:9787030109798 ; 978-7-03-01097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市生態環境學 第二版 內容簡介
城市生態環境學是近30年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立學科,是生態學、環境學、地理學等學科交叉的邊緣科學,論述了“城市生態環境學”的概念。議程是生態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論述城市社會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其矛盾運動過程中發生的環境生態問題,探討人類活動影響下城市生態環境的變化,揭示城市生態環境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調控機理。
城市生態環境學 第二版 目錄
第二版前言
**版序
**版前言
**章 引論(1)
**節 城市生態環境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1)
一、城市生態環境學研究的對象(1)
二、城市生態環境學的性質和任務(5)
三、城市生態環境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7)
第二節 城市生態環境學的發展簡史(14)
一、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和演變(14)
二、城市生態環境學的興起和發展(20)
第三節 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及其特征(27)
一、城市生態環境系統(27)
二、城市化的生態環境效應(34)
三、城市環境生態位(37)
第二章 城市地質地貌(39)
**節 城市地質(39)
一、地質條件與城市建設(39)
二、影響城市建設的主要地質因素(40)
第二節 城市地貌(47)
一、地貌環境與城市建設(47)
二、城市地貌類型及特點(53)
三、影響城市活動的主要地貌要素(55)
四、城市地貌災害(62)
五、城市地貌環境管理(66)
第三章 城市氣候(70)
**節 城市化對氣候的影響及其機制(70)
一、城市氣候的基本特征(70)
二、城市化對氣候影響的機制(72)
三、城市大氣分層(74)
第二節 城市熱島效應(75)
一、城市熱島及其表示方法(75)
二、城市熱島的時空變化及其影響因素(76)
三、城市熱島產生的能量基礎(82)
四、城市熱島的生態環境效應(84)
第三節 城市大氣水分效應(85)
一、城市空氣濕度(85)
二、城市的云和霧(86)
三、城市降水(87)
第四節 城市風場效應(90)
一、城市化對風的影響(90)
二、城市低空風的垂直變化(92)
三、城市風場對人類活動的影響(95)
第五節 城市主要氣象災害及防御(97)
一、城市暴雨災害(97)
二、城市大風災害(100)
三、城市高溫災害(102)
第四章 城市水文及水資源(103)
**節 城市水系的基本特征(103)
一、城市化對水系的影響(103)
二、城市河流的生態環境功能(104)
三、城市河流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105)
第二節 城市化的水文效應(106)
一、城市化對水分循環過程的影響(106)
二、城市化對水量平衡的影響(107)
三、城市化對河流水文性質的影響(108)
四、城市化對地下水的影響(110)
第三節 城市化地區的雨洪徑流(111)
一、城市化地區雨洪徑流的計算(111)
二、城市防洪標準(114)
三、城市地面雨洪排水系統(114)
四、城市徑流水質污染及防治(116)
第四節 城市水資源系統及管理(118)
一、水資源概述(118)
二、城市水資源(121)
三、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128)
第五章 城市生物(134)
**節 城市植物(134)
一、城市植物區系(134)
二、城市植被及其生態特征(135)
三、影響城市植物生長的環境條件(140)
第二節 城市動物(144)
一、城市動物與生境(144)
二、城市動物類群(144)
第三節 城市自然保護(148)
一、人類與自然環境(148)
二、城市自然保護的特點(149)
三、城市自然保護規劃與建設(152)
第六章 城市綠地及其生態環境效應(155)
**節 城市綠地系統(155)
一、城市綠地的功能(155)
二、城市綠地的類型和特點(156)
第二節 城市綠化的生態環境效應(158)
一、城市綠化的光能效應(158)
二、城市綠化的降溫增濕效應(160)
三、城市綠化的碳氧平衡效應(164)
四、城市綠化的凈化環境效應(167)
第三節 城市綠地規劃建設(169)
一、城市綠地系統資源調查(169)
二、城市綠地規劃(172)
三、城市綠化植物的選擇和配置(177)
四、建立城市立體綠化體系(178)
五、主要綠地類型的規劃設計(179)
第七章 城市環境污染(183)
**節 污染物及其危害(183)
一、城市大氣污染物及其危害(183)
二、城市水體污染物及其危害(187)
三、城市噪聲污染及其危害(190)
四、城市土壤污染物及其危害(192)
五、城市固體廢物污染及其危害(193)
六、城市放射性物質污染及其危害(194)
七、城市電磁污染及其危害(195)
八、城市光污染及其危害(197)
第二節 城市環境污染的污染源(198)
一、工業污染源(198)
二、交通運輸污染源(200)
三、農業污染源(203)
四、生活污染源(204)
第三節 我國的城市環境污染與防治(205)
一、我國城市環境污染的特點(205)
二、我國城市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對策(207)
第八章 城市生態環境管理(211)
**節 城市生態環境管理概述(211)
一、城市生態環境管理的發展過程(211)
二、城市生態環境管理的內容和方法(212)
第二節 城市環境質量管理(213)
一、污染物濃度指標管理(213)
二、污染物總量指標管理(214)
三、城市生態環境管理措施(215)
第三節 城市自然資源管理(219)
一、城市土地資源(219)
二、城市土地綜合評價(221)
三、城市土地的合理開發利用(222)
四、城市用地生態適宜性分析(225)
第四節 城市生態環境的綜合評價及預測(230)
一、城市生態環境評價的種類(231)
二、城市生態環境綜合評價的方法(232)
三、城市生態環境的預測(234)
四、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預報(空氣污染指數API)(236)
第五節 城市生態環境規劃(238)
一、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原則(239)
二、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編制的程序和內容(240)
三、城市生態環境規劃方法(241)
第九章 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調控及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243)
**節 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調控(243)
一、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調控的基本原理(243)
二、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調控的目標(247)
三、城市生態環境系統調控的手段和方法(248)
第二節 城市生態調控決策支持系統(249)
一、城市生態調控決策支持系統的概念(249)
二、系統設計與軟件實現(249)
三、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人機交互式模擬(250)
第三節 城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252)
一、協調發展的定量描述(253)
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類型的分類體系及其判斷標準(256)
三、實例——珠江三角洲城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257)
四、實現城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260)
第十章 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263)
**節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263)
一、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263)
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264)
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和途徑(268)
第二節 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271)
一、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涵義和特點(271)
二、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273)
三、實驗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途徑(274)
第三節 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286)
一、制定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原則(286)
二、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研究進展(287)
三、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研究進展(290)
第十一章 生態城市建設(296)
**節 生態城市概述(296)
一、生態城市的概念和內涵(296)
二、生態城市的特性(300)
三、生態城市的模式(302)
四、生態城市的測度(303)
第二節 城市生態化過程(306)
一、生態城市的發展與演化機制(306)
二、城市生態化(307)
三、中國城市的生態化道路(309)
第三節 生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310)
一、生態城市建設的《深圳宣言》(310)
二、生態城市規劃(313)
三、生態城市建設(317)
四、廣州市建設生態城市的構想(325)
主要參考文獻(331)
城市生態環境學 第二版 節選
**章 引論 科學來自人類的社會實踐,是人類認識事物客觀規律的總結。城市作為人類聚居地的一種形式,它帶來了人口集中、產業集中、資源能源消耗集中、需水量增加、不透水地面增多、綠地減少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的變化。20世紀以來,經濟的高速發展,特別是50年代以來的工業大發展,使得城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達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因此,人類開始關注其生存的環境,研究城市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研究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節 城市生態環境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一、城市生態環境學研究的對象 城市生態環境學研究的對象是城市,是城市空間范圍內,圍繞著以人群為中心的人類住區各種物質實體(如大氣、水體、土地、生物、各種城市設施等)和社會因素(如人口、經濟、科技、文化等),即研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的綜合體,是城市居民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一一城市生態環境。 (一)城市 1.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進步的象征。人們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對城市作出了不同的定義。例如,地理學家定義:城市是地球表層物質流大量集中的地域,是以空間和環境資源利用為基礎的區域,是人類生產、生活集聚的地理空間,經濟學家定義:城市是集約經濟的地域,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組織生產、集中進行社會物質生產與交流的場所,是一個經濟實體,是區域的經濟中心;政治家定義:城市是集約人口、集約經濟、集約科技文化的中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科技文化中心,是人民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的中心,是一個政治社會實體,是組織生產力、實現社會分工和聯系,推動社會發展的空間存在形式,代表一個地區*先進的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與方向,是前進的主要動力;生態學家定義: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是以人為主體,人口、活動、設施、物質、科技、文化高度集中,并不斷高速運轉的開放性有機綜合體。各門學科專家對城市的定義雖然不同,但都概括了人口高度集中、物質高度集中、設施高度集中、活動高度集中、科技文化高度集中是城市區別于鄉村的基本特征。 2.城市的根本性質 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間(理化環境),是構成城市的三個基本因素,三位一體,以人為主體。以人為主體是城市的根本性質。這是因為:①任何城市都是人建造的,古今中外城市皆是人類勞動的結晶;②任何城市都是人管理的,“城市病”也是人造成的;③任何城市都是為人服務的,人是城市的主人。因此,當今提倡以人為本是城市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城市規劃建設也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一是要充分考慮人的行為特征,從人類的生理感受和生活要求出發;二是要善解人意,尊重人格;三是要努力滿足人的基本需求。發展經濟不但是為人民提供日益豐富的物質產品,而且要同時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如果經濟增長了,物質產品豐富了,但呼吸的空氣不清新,飲用的水不干凈,吃的蔬菜、水果等食物被污染等,其結果將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就不是以人為本了。 (二)環境 1.環境的概念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搖籃。環境總是相對于某個中心事物(或稱主體)而言的,總是作為某個中心事物的相對面而存在的。從微觀粒子到宏觀宇宙,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每一具體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不斷地運動著,都要與周圍事物發生相互作用,并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復雜關系。那些圍繞著中心事物(主體)、占據一定空間、構成主體存在條件的各種物質實體或社會因素,就是該主體事物的環境。從生物學的角度看,生物存在的周圍空間稱環境。環境是空間實體,也是物質實體。從環境地學的角度定義,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是由各種性質不同、運動狀態不一的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統一體,是經過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系統與智能社會三個發展階段,由土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以及技術經濟圈所組成的復雜體系。 2.環境的分類 環境因中心事物不同而不同,隨中心事物變化而變化。環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人們為了認識如此龐大復雜的系統,從不同角度對它作了分類: (1)按環境的主體分,可有兩種體系:一種是以人或人類作為主體,其他生命體和非生命物質都被視為環境,即環境就是指人類的生存環境,這是人類生態學的分類方法,這種分類方法在環境科學中廣泛使用,本書按此分類方法論述;另一種是以生物體(界)作為主體,不把人以外的生物看成環境因素,此法在經典生態學中廣泛應用。 (2)按環境的范圍大小分,有特定空間環境(飛機的機艙、輪船的船艙等)、車間環境(勞動環境)、生活區環境(居室環境、庭院環境等)、區域環境(城市環境、流域環境、行政區環境等)、全球環境(生物圈)、宇宙環境等。本書所述屬區域環境的城市環境范疇。 (3)按環境要素的屬性分,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包括經濟)環境兩類。自然環境又分原生自然環境(指那些未經人類活動影響和改造利用的原始森林、海洋等)和次生自然環境(指那些經人類活動影響和改造利用的大氣、水體和土地等)。次生自然環境雖然由于人類活動影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它仍按自然的規律發展著。在自然環境中,按其主要的環境組成要素還可再分為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生物環境、地質環境等。 社會環境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為了不斷提高人類的物質和文化生活而創造出來的,反映人對環境的改造利用,也稱人工環境。社會環境也可按人類對環境的利用和環境的功能再分為聚落環境(院落、村落、城市等)、生產環境(工廠、礦區、農場、林場、果園等)、交通環境(機場、港口、車站等)、文化環境(學校、劇院、文物古跡保護區、風景游覽區、自然保護區等),等等。 此外,在醫學和生物學上還常按環境的功能劃分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內部環境是指人或生物體內部的系統和功能,外部環境則是指我們前面所述的環境內容。本書所述的城市生態環境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范疇的綜合體。 在環境科學中,一般認為,圍繞著人群的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的總和,以及有關的社會因素,都看作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所定義的環境,是指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和植物、水生生物、名勝古跡、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人類生存環境。城市是人類集中聚居的區域,應當在保護之列。當然環境并不限于這些內容。 從人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城市既是自然環境,又是社會環境。它以人群聚集和活動作為環境的主要特征和標志。這種環境以人工要素占優勢,是人類以自己的勞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環境而創造出來的新的生存環境。社會發展到今天,自然界到處都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到處都有人類所創造的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將被更深刻地改造。 (三)生態 “生態”一詞是20世紀以來流行*廣泛的科學名詞之一。“生態”一詞意為“生物生長發育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其實,“生態”一詞的科學涵義是極其深刻而廣泛的。 “生態”的西語是“eb”,它源自希臘文字“oikos”,意思是“居住地”“蔭蔽所”等。19世紀中葉,德國動物學家E. Haeckel將“ecology”定義為“關于生物有機體與其周國外部世界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人類是自然界生物圈中的一員,故20世紀初,一些社會科學家、地理科學家主張將"m-"理解為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把研究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稱為人類生態學(anthropo ecology),以區別于生物學界的生態學。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全球人口、環境、資源與糧食問題越來越嚴峻,為解決這些與人類生存休戚相關的重大問題,生態學家進一步將“ecology”從對生物與其生存環境相互關系的研究,擴展到生命系統、生物、環境及與人類社會相互關系的研究。例如,E. P. Odum(1971)提出:生態學是研究自然界結構和功能的科學。1997年他進一步指出:起源于生物學的生態學越來越成為一門研究生物、環境及人類社會相互關系的,獨立于生物學之外的基礎科學,即一門研究個體與整體關系的科學;我國學者馬世駿(1980)提出: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及機理的科學。 現今“生態”一詞的含義遠遠超越了其原來的本意,它不僅是指一種“關系”,如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人與環境的關系等,即生命有機體與其生存環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結構和功能的關系,而且是指一種和諧,一種復雜關系的和諧。“生態”是指一種和諧,是自然界的和諧,是生物與其生存環境相互關系的和諧;“生態”是指一種自然,是自然界(包括人類)的和諧;“生態”是指一種環境,是生物生存的環境、自然環境、人類生存的環境;“生態”是指一種適應,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人對環境的適應“生態”是一種綜合,是多因素的綜合作用的系統:“生態”是整體;“生態”是發展,是演變,是動態演化等等。 在城市中,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的復雜關系謂之“城市生態”,是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關系的和諧。城市生態關系包括人類對環境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利用與補償、污染與治理,產業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生產與生活、市區與郊區、局部與整體、活動強度與環境容量、眼前與長遠、效益與風險、機會與失誤等等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可通過規劃、設計、實施,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調節控制。 (四)城市生態環境 1.自然環境 生命有機體存在的周圍空間,包括空氣、陽光、水體、地質、地貌、動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等,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物或稱自然條件。這些自然形成的物質能量的總體,稱為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生活在其中的生命有機體總是有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它們的相互作用謂之自然生態。自然生態系統的合理取決于其生物的合理。 2.生態環境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生命有機體生活的環境是由許多因素組成的,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影響因素,稱為生態因素或生態因子。在眾多的生態因素中,對生物生活不可缺少的或那些直接參與生物的生理或代謝作用的自然物,稱生存條件,如光、熱、水、二氧化碳和元機鹽類等,是植物的生存條件。各生態因子綜合在一起構成影響生命有機體的生境。在生物學中生境是指動植物個體或種群天然棲息的場所,也是個體或種群生存所需的食物、資源的聚集地,包括水、土壤、氣候以及生物有機體,能滿足生物個體或種群攝取食物、躲避天敵、繁衍后代的需要。這些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資源環境或與生物體進行物質能量流動的因素,稱為生態環境(有機體所處的環境或稱生活環境)。可見,生態環境比通常所說的環境概念要窄一些,而且強調相互作用和綜合作用。 3.城市生態環境 事物有大小,環境也有大小,太陽系及其空間是地球生存和運動的環境;地球表層是生物和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對于居住在城市的人們來說,城市的空氣、水體、土地、生物、建筑物、道路、設施以及社會秩序和風氣等,包括了進行物質能量流動的因素(自然的、社會的),就是城市居民生存和活動的環境。這種在特定城市區域中,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的統一體,以及這個統一體中進行物質能量流動的因素,即與城市居民相互作用的環境,稱城市生態環境。研究城市居民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稱城市生態環境學。 二、城市生態環境學的性質和任務 (一)城市生態環境學的性質 學科的性質決定于其所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方法。城市生態環境學研究對象的廣泛性、復雜性,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多途徑,決定了其學科性質的交叉性、二重性和綜合性。 1.城市生態環境學的綜合性 城市是人類活動*集中、*頻繁的地方,城市中的自然過程、生態環境過程、經濟過程、文化過程等都異常活躍,它構成一個特殊的城市生態環境綜合體,這個綜合體不僅擁有陽光、空氣、水體、土地、生物等自然景觀和建筑(構筑)物、園林、綠地等人工景觀,構成城市生態環境的物質部分。而且還有科技、文教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