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生態學基礎(第五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40251531
- 條形碼:9787040251531 ; 978-7-04-025153-1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態學基礎(第五版) 內容簡介
《生態學基礎(第5版)》在出版后的50年內,始終是好的教學參考書,它影響了全世界幾代生態學家。本版堅持了經典的整體論方法,強調基于等級理論的多層次方法,注重將生態學原理用于解釋人類面臨的問題。主要內容包括: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的發展歷史,生態系統概念與系統能量學,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調節因素與過程,種群、群落、景觀、區域、全球生態學,生態系統發育,生態學專業學生的統計學思維。
適合做生態學、環境科學等專業的教學參考書,也是值得專業人員保存的經典論著。通過探索生態足跡、全球氣候變化、土壤和火生態、復合種群動態、種群遺傳學、生物多樣性、中性理論和景觀可持續性等主題,您將在生態學領域里獲得更為完整的視野。通過真實世界的實例,您還將學會如何將生態學原理應用到資源管理、保護生物學、生態毒理學、生態系統健康、景觀生態學和恢復生態學等領域。
《生態學基礎(第5版)》既具有時代意義,又引人入勝,使您在21世紀的生態學研究更加思路清晰!
生態學基礎(第五版) 目錄
前言
致謝
第1章 生態學的范疇
1.1 生態學的歷史及與人類的關系
1.2 生物組織層次
1.3 涌現性原理
1.4 超越性功能和控制過程
1.5 生態交叉學科
1.6 生態學模型
1.7 學科還原論到跨學科整體論
第2章 生態系統
2.1 生態系統和生態系統管理的概念
2.2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2.3 梯度和生態交錯帶
2.4 生態系統實例
2.5 生態系統多樣性
2.6 生態系統的研究
2.7 地球化學環境的生物控制蓋亞假說
2.8 全球生產和分解
2.9 微宇宙、中宇宙和宏宇宙
2.10 生態系統控制論
2.11 人類技術生態系統
2.12 生態足跡的概念
2.13 生態系統分類
第3章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
3.1 與能量相關的基本概念熱力學定律
3.2 太陽輻射和能量環境
3.3 生產力的概念
3.4 食物鏈及食物網中的能量分配
3.5 能質:能值
3.6 新陳代謝和個體大小:3/4冪法則
3.7 復雜性理論,能量學的尺度及收益遞減規律
3.8 承載力及可持續性的概念
3.9 凈能的概念
3.10 以能量為基礎的生態系統分類
3.11 能量的未來
3.12 能量和金錢
第4章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4.1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基本類型
4.2 氮循環
4.3 磷循環
4.4 硫循環
4.5 碳循環
4.6 水循環
4.7 周轉與滯留時間
4.8 流域生物地球化學
4.9 非必需元素的循環
4.10 熱帶的營養循環
4.11 循環途徑:循環指數
4.12 全球氣候變化
第5章 限制與調節因子
5.1 限制因子的概念:李比希*小因子定律
5.2 因子補償作用與生態型
5.3 作為調節因子的生存條件
5.4 土壤:陸地生態系統的組分
5.5 火生態
5.6 其他物理限制因子
5.7 毒性物質的生物放大
5.8 人為脅迫是工業社會的限制因子
第6章 種群生態學
6.1 種群的特性
6.2 有關率的基本概念
6.3 內稟自然增長率
6.4 環境承載力的概念
6.5 種群波動和周期性振蕩
6.6 種群調節的密度制約和非密度制約機制
6.7 種群分布格局
6.8 群聚的阿利氏規律與庇護
6.9 巢區和領域性
6.10 復合種群動態
6.11 能量分配和優化選擇和K-選擇
6.12 種群遺傳學
6.13 生活史特性和策略
第7章 群落生態學
7.1 兩個物種間相互作用的類型
7.2 協同進化
7.3 共同進化:群體選擇
7.4 種間競爭與共存
7.5 正/負相互作用:捕食、食草、寄生和化感作用
7.6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7.7 棲息地、生態位和同資源種團的概念
7.8 生物多樣性
7.9 古生態學:古代群落結構
7.10 從種群和群落到生態系統和景觀
第8章 生態系統發育
8.1 生態系統發育的策略
8.2 頂極的概念
8.3 生物圈的進化
8.4 與宏觀進化、人工選擇和基因工程相比的微進化
8.5 生態系統發育與人類生態學的相關性
第9章 景觀生態學
9.1 景觀生態學的定義及其與組織水平概念的關系
9.2 景觀要素
9.3 群落和景觀水平上的生物多樣性
9.4 島嶼生物地理學
9.5 中性理論
9.6 時空尺度
9.7 景觀幾何學
9.8 景觀可持續性的概念
9.9 人類主導的景觀
第10章 區域生態學:主要生態系統類型與生物群區
10.1 海洋生態系統
10.2 淡水生態系統
10.3 陸地生物群區
10.4 人類設計和管理的系統
第11章 全球生態學
11.1 從年輕到成熟的過渡:走向可持續文明
11.2 生態一社會差距
11.3 全球可持續發展能力
11.4 情景方案
11.5 長期轉變
第12章 面向生態學專業學生的統計學思維
12.1 生態系統和尺度
12.2 理論、知識和研究設計
12.3 生態學研究單元
12.4 推理方法及可靠性
12.5 生態學實驗與觀測方法的比較
12.6 生態學中的統計學思維
12.7 證據的性質
12.8 證據與假說的檢驗
12.9 正確問題的明確表述
12.10 出版還是“出家”
12.11 證據導向的選擇
12.12 兩條發現之路
12.13 證據力范式
術語表
參考文獻
鳴謝
索引
譯后記
生態學基礎(第五版) 作者簡介
Eugene P.Odum,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動物學博士(1939),曾任紐約州禁獵區常駐博物學家,于1940年到佐治亞大學任教直至去逝,曾兼任美國生態學會主席(1964-1965)。建立了薩瓦納河生態實驗室,創建了Sapelo海洋生物實驗室和生態研究所。出版著作12部,發表論文200余篇。1970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獲美國生態學會生態學家獎(1974)、生態學界的榮譽——泰勒獎為環境學成就設立的世界獎項。
Gary W.Barrett,美國佐治亞大學生態研究所教授。佐治亞大學動物學/生態學博士(1967)。曾任邁阿密大學生態學特聘教授(-1994)治亞大學生態研究所主任(1994.一1996)。兼任美國科學基金會生態學目主任(1981-1983),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1990)。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