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碳中和的政策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24488
- 條形碼:9787220124488 ; 978-7-220-1244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碳中和的政策與實踐 本書特色
立足*球視野,分析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制度 聚焦中國問題,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實踐指導
碳中和的政策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科學研判*球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面分析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現狀,系統介紹碳交易、碳金融、碳貨幣、碳資產等理論方法及其實踐應用,突出政策性與理論性。 本書立足科學技術與管理實踐的融合,充分應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科學技術,以及金融、債券等經濟手段,*面提升我國碳中和宏觀政策和企業發展水平。
碳中和的政策與實踐 目錄
目錄
引言001
一、“碳中和”理念的國際影響003
二、“碳中和”重構綠色低碳經濟布局006
三、“碳中和”推動綠色金融創新008
四、我國大力實施綠色低碳發展009
**章 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013
一、氣候概述015
二、氣候變化019
三、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028
第二章 全球氣候協議與碳排放體系037
一、《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039
二、《京都議定書》042
三、《巴黎協定》047
四、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052
五、澳大利亞碳排放交易體系057
六、美國區域溫室氣體行動計劃059
第三章 我國主要低碳政策071
一、政策理論基礎073
二、環境經濟政策080
三、碳稅政策089
四、國家與地方相關政策097
第四章 碳交易113
一、碳排放權115
二、碳交易市場119
三、碳交易機制130
四、碳交易的成本控制137
五、我國碳交易實踐146
第五章 碳金融161
一、碳金融的概念163
二、碳金融工具170
三、碳金融模式分析174
四、碳金融服務187
五、我國碳金融發展現狀194
第六章 碳貨幣203
一、碳貨幣的演進205
二、碳貨幣的概念212
三、碳貨幣制度218
四、碳貨幣實踐與政策227
第七章 碳資產235
一、碳資產的概念237
二、碳資產交易246
三、碳資產管理方法257
四、碳資產管理領域280
第八章 零碳生活297
一、智慧建筑299
二、智能交通303
三、生態農業317
四、“互聯網+”消費322
碳中和的政策與實踐 節選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黨中央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決心,也為人民健康、安全、舒適的生活提供保障。這對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引領全球氣候治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大意義。“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經之道。 一、“碳中和”理念的國際影響 經過多年努力,聯合國組織世界各國科學家共發表了五次關于氣候變化問題的科學評估報告。一方面,這些報告通過列舉系統觀察到的事實,確認了地球不斷超常升溫的變化趨勢,而且越來越確定這種升溫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不斷積累的結果。因人類活動過多地排放溫室氣體引起的、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大的生態環境威脅。全球變暖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將受到嚴重負面影響,許多地方的人類生存條件也將受到不可逆的破壞,由此引發的糧食、水資源等系統危機將嚴重影響人類生存安全。另一方面,多方面的研究結果和各國探索實踐也一致說明,人類可以通過技術創新、能源革命、改變經濟結構布局、創新消費模式等方式,用積極行動實現低碳轉型,可以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并在必要的響應時間內,實現全球性溫室氣體減排,把全球溫升的幅度和速度控制在一個可以逐步適應的變化范圍之內。 為應對由于人類活動大幅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體積分數而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一直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不斷努力探索進一步的有效合作,并在聯合國框架下進行了一系列氣候變化談判,先后達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等條約或協定,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機制,奠定了世界各國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制度和規則基礎。《巴黎協定》生效后,各締約國先后制定了各自減排溫室氣體的行動目標。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發布了《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之后各國幾乎都將升溫控制在1.5℃以內作為長期溫控目標來論證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及國際合作,碳中和、氣候中性、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等概念成為學界、政界以及產業界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為重要的話題。截至2021年4月,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做出了在21世紀中葉左右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承諾。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概念由英國倫敦的未來森林公司(后更名為碳中和公司)于1997年首度提出,是指家庭或個人以環保為目的,通過購買經過認證的碳信用來抵消自身碳排放,公司亦為這些用戶提供植樹造林等減碳服務。廣義上的“碳中和”則指通過植樹造林、生物固碳、節能環保等方式抵消一段時間內國家及企業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使之實現相對“凈零排放”,根據所遵循的國際計算標準將碳足跡降至零。1999年,蘇·霍爾(Sue Hall)在俄勒岡州創立名為“碳中和網絡”的非營利組織,旨在呼吁企業通過“碳中和”的方式實現潛在的成本節約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并與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等機構共同開發“碳中和認證”和“氣候降溫”品牌。隨著后來的發展,“碳中和”的概念多表述為:在規定的時間段和規定的區域內(如某個國家、地區或組織內),人為向大氣環境中釋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人為的二氧化碳去除量相平衡,即做到二氧化碳“源”與“匯”的平衡。或從規定的時間起,在規定的區域內,直接完全消除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即二氧化碳凈零排放。 低碳發展、低碳轉型已成為世界的一個發展潮流。眾多國家宣稱在21世紀實現碳中和的這一舉動表明,國際社會已將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的層次從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問題進一步提升到經濟發展的模式和質量。過去,污染排放的外部成本沒有得到充分重視,致使世界各國和人民都要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應對氣候變化,本質上需要應對工業化進程中落后的生產方式,只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產效率、降低污染量和排放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全球氣候環境問題。 我國官方首次提到“碳中和”,可以追溯到中國綠化基金會設立中國綠色碳基金。該項碳基金成立于2007年7月20日,旨在積極實施以增加森林儲能為目的的造林護林等林業碳匯項目,從而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2015年6月30日,李克強總理在法國訪問期間宣布,中國政府已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文件描述中國2030年的自主行動目標。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釋放出中國將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引領全球生態文明和建設美麗世界的積極信號,充分展現了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雄心和決心,體現了真正的大國格局、大國戰略、大國擔當。 二、“碳中和”重構綠色低碳經濟布局 碳中和需要構建與之配套的多種政策工具協同發力的政策體系。面對復雜的國際碳中和局勢以及全球氣候環境問題,各國紛紛布局本國的綠色發展政策,致力于政府行政引導與市場機制發揮各自優勢相協同,包括設立綠色基金、開展綠色項目優惠、推動能源清潔化和交通電動化、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力度等。各國碳中和政策布局以向相關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支持為主,同時設立國家級的綠色產業基金,引導綠色融資向綠色產業傾斜。政府層面的扶持,促進企業主動進行綠色轉型,不斷提高可持續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并帶動綠色就業,借助綠色產業增長提供就業崗位。各國碳中和政策的推出,其根本目的并不只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更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進行產業經濟的全面轉型與升級。 在碳中和愿景的引領下,全球的產業和能源形態會發生突破性、根本性的轉變。清潔可再生能源成為能源市場主流,國際能源格局開始轉變。可再生能源的全面應用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各國碳中和能源減排戰略亦普遍以降低化石能源發電占比、減少煤炭消費為主,不斷提高風電、水電、光伏、氫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的發電占比,使傳統的國際石油能源格局逐漸發生轉變。 產業結構調整是當今各國發展經濟的重要課題,調整和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目的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一般來說,產業結構轉變經歷了從以輕工業為中心向以重工業為中心,從以原材料工業為中心向以加工、組裝工業為中心,然后再轉向以技術密集產業為中心的這樣一個產業結構轉變過程。 中國正在經歷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變革,政府決心改變過去依賴資源大量投入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提出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個方面來共同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向價值創造型的可持續發展方式的轉型。“需求側”改革重點是降低投資擴大消費,調整需求結構;而“供給側”改革則主要是提高全要素生產力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生產結構。 在低碳經濟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能耗×單位能耗排放量。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取決于人口數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單位能耗排放量這四個因素。 目前,我國工業部門的碳排放占總排放量的70%。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迅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速大為緩解。 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要打造新興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服務型制造;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按照遠景規劃,高耗能原材料產量或將陸續達到峰值,而內涵型經濟增長方式將使高科技產業、裝備制造以及信息、醫藥產業呈現較快增長勢頭,高耗能工業占比GDP比重下降,能有效促進單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耗快速下降。未來經濟發展方向將強調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并行發展的策略,帶動產業結構整體轉型升級。
碳中和的政策與實踐 作者簡介
李泓江,管理學博士,高級風險管理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產業發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力資源學會風險分會副會長,電子科技大學特聘導師,主要研究區域經濟、產業政策、就業與收入分配等領域,在《中國發展觀察》《中國行政管理》《宏觀經濟管理》《領導科學》《中國經貿導刊》《改革內參》等報刊發表論文近40篇,出版學術類專著2部,合作匯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專著1部,主持省部級課題3項。 田江,博士、研究員,獲英國格拉斯哥蘇格蘭大學(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管理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學位,現任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主編。主要研究供應鏈金融、碳交易與能源供應鏈、科技創新等領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agent and Grid Systems(《多主體與網格系統》)《生態經濟》《科研管理》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50多篇,出版專(譯)著4部,主持省部級以及有關政府委托項目30余項。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