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醫學細胞生物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360069
- 條形碼:9787030360069 ; 978-7-03-03600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學細胞生物學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為12章,以細胞在個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生物學行為為主線,系統地介紹了醫學細胞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術,適度增加一些新內容。。簡化了對細胞形態結構與功能定位的一般描述,而將重點轉移到細胞重大生命活動及其分子機制的上來。結合多年的教學實際,仔細精選內容、合理取舍,使教學內容與醫學基礎和醫學實踐更緊密結合,增加教材的可讀性。集成和升華細胞生物學精品課程建設、改革和研究成果,力求使教材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自學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醫學細胞生物學 目錄
前言
**章 緒論 1
**節 細胞生物學概述 1
一、細胞生物學及其研究內容 1
二、細胞生物學發展簡史 2
第二節 醫學細胞生物學概述 7
一、醫學細胞生物學研究的主要任務 7
二、醫學細胞生物學在現代醫學教育中的地位 9
第三節 細胞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技術與方法 10
一、顯微鏡技術 10
二、細胞化學技術和分析細胞學技術 14
三、細胞培養與細胞顯微操作技術 16
四、分子細胞遺傳學技術 17
復習題 19
第二章 細胞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20
**節 細胞的分子基礎 21
一、細胞的小分子物質 21
二、細胞的大分子物質 23
第二節 細胞的起源 28
一、由無機小分子演變為有機小分子物質 29
二、由有機小分子演變為生物大分子物質 29
三、由生物大分子演變為原始細胞 29
第三節 細胞的基本概念 30
一、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0
二、細胞的基本共性 31
第四節 原核細胞、古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32
一、原核細胞 32
二、古核細胞 33
三、真核細胞 33
復習題 36
第三章 細胞膜與細胞表面 37
**節 細胞膜的組成和結構 38
一、細胞膜的化學組成 38
二、細胞膜的分子結構 44
第二節 細胞膜的特征和功能 47
一、膜的流動性 47
二、膜的不對稱性 51
三、細胞膜的基本功能 52
第三節 細胞表面 53
一、細胞外被 53
二、胞質溶膠 54
三、細胞表面特化結構 54
第四節 細胞膜和細胞識別 55
一、細胞識別現象 55
二、細胞識別的分子機制 56
三、細胞識別所引起的效應 57
復習題 58
第四章 細胞連接、細胞黏附和細胞外基質 59
**節 細胞連接 60
一、緊密連接 60
二、黏著連接 61
三、通訊連接 64
第二節 細胞黏附 65
一、鈣黏著蛋白 66
二、選凝素 66
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67
四、整聯蛋白 67
第三節 細胞外基質 67
一、膠原 68
二、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 69
三、層粘連蛋白和纖連蛋白 71
四、彈性蛋白 73
復習題 73
第五章 小分子物質的跨膜運輸 74
**節 膜轉運蛋白與物質轉運 74
一、載體蛋白 75
二、通道蛋白 76
第二節 被動運輸 80
一、簡單擴散 80
二、易化擴散 81
三、離子的被動跨膜轉運 81
四、水分的快速跨膜轉運 82
第三節 主動運輸 83
一、ATP-驅動泵 83
二、協同運輸 87
復習題 89
第六章 胞質溶膠、蛋白酶體和核糖體 90
**節 胞質溶膠 90
一、胞質溶膠的組成 91
二、胞質溶膠的功能 91
第二節 蛋白酶體 93
一、蛋白酶體的組成和結構 93
二、蛋白酶體的功能 94
第三節 核糖體 96
一、核糖體的化學組成與基本類型 96
二、核糖體的結構 97
三、核糖體的生物發生與功能 98
復習題 100
第七章 細胞內膜系統與囊泡運輸 101
**節 內質網 102
一、內質網的形態結構、類型及其化學組成 102
二、內質網的功能 104
第二節 高爾基體 108
一、高爾基體的數量、分布 109
二、高爾基體的結構 109
三、高爾基體的化學組成 111
四、高爾基體的功能 111
第三節 溶酶體 114
一、溶酶體的基本特征及生物發生 115
二、溶酶體的酶 115
三、溶酶體的類型 115
四、溶酶體的功能 117
第四節 過氧化物酶體 120
一、過氧化物酶體的基本特征及生物發生 120
二、過氧化物酶體的功能 121
第五節 內膜系統與蛋白質分選和運輸 122
一、內膜系統與蛋白質分選 122
二、囊泡運輸 125
復習題 130
第八章 線粒體 131
**節 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131
一、線粒體的結構 131
二、線粒體的化學組成 133
三、線粒體的功能 134
四、線粒體的半自主性 138
第二節 線粒體基因組的特征 139
一、線粒體的DNA 139
二、線粒體的蛋白質合成 141
三、線粒體蛋白質的運輸與裝配 142
第三節 線粒體的增殖和起源 144
一、線粒體的增殖 144
二、線粒體的起源 144
第四節 線粒體與醫學的關系 145
一、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線粒體變化與疾病診斷 145
二、線粒體DNA突變與疾病 146
三、線粒體某些組分與疾病治療 147
復習題 147
第九章 細胞骨架 148
**節 微絲 149
一、微絲的結構與組裝 149
二、微絲結合蛋白 151
三、微絲的主要功能 155
第二節 微管 156
一、微管的基本結構及分子組成 157
二、微管的組裝過程及影響因素 158
三、微管相關蛋白 160
四、微管的主要功能 163
五、微管的存在形式及特化結構 165
第三節 中間絲 169
一、中間絲的類型與結構 169
二、中間絲的組裝與調節 170
三、中間絲的主要功能 172
復習題 174
第十章 細胞核 175
**節 核被膜與核孔復合體 176
一、核被膜 176
二、核孔復合體 177
第二節 核纖層和核骨架 180
一、核纖層 180
二、核骨架 182
第三節 染色質與染色體 183
一、染色質 184
二、染色體 190
第四節 核仁與核糖體的生物發生 195
一、核仁的超微結構與核仁周期 195
二、核仁的功能 197
第五節 細胞核的功能 199
一、遺傳信息的儲存 199
二、遺傳信息的復制 200
三、遺傳信息的傳遞 200
四、DNA損傷的修復 203
復習題 204
第十一章 細胞通信與信號轉導 205
**節 細胞通信類型與信號轉導概述 206
一、細胞通信類型 206
二、信號分子與受體 206
三、信號轉導系統組成 210
第二節 細胞內受體介導的信號通路 213
一、核受體及其對基因表達的調控 213
二、一氧化氮氣體信號分子與胞內信號轉導 214
第三節 細胞表面受體介導的信號通路 215
一、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通路 215
二、酶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通路 222
三、依賴于受調蛋白水解的信號轉導通路 228
第四節 細胞信號轉導通路的特征和調控 230
一、信號轉導的一般特征 230
二、信號轉導效應的調控 231
三、信號轉導途徑之間的相互作用 232
復習題 234
第十二章 細胞增殖與細胞周期 235
**節 細胞周期概述 235
一、細胞周期 236
二、細胞周期各時相的主要特征 238
三、細胞周期的研究方法 240
第二節 細胞增殖的方式 241
一、無絲分裂 242
二、有絲分裂 242
三、減數分裂 247
第三節 細胞周期的調控 251
一、細胞周期調控因子 251
二、細胞周期運轉的調控 256
三、細胞周期與醫藥學 258
復習題 259
第十三章 細胞分化 260
**節 細胞分化的概念與分化特點 261
一、細胞分化的概念 261
二、細胞分化的一般特點 261
三、細胞分化的潛能 264
第二節 細胞分化的分子機制 266
一、基因組活動模式與細胞分化 266
二、差別基因表達的轉錄水平調控 267
三、差別基因表達的轉錄后水平調控 271
四、差別基因表達的轉錄前水平調控 272
五、小RNA在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273
第三節 影響細胞分化的因素 273
一、細胞質對細胞分化的影響 273
二、細胞相互作用對細胞分化的影響 274
三、信號分子對細胞分化的影響 276
四、環境因素對細胞分化的影響 276
復習題 277
第十四章 細胞衰老與細胞死亡 279
**節 細胞衰老 280
一、細胞衰老的概念 280
二、細胞衰老的特征 280
三、細胞衰老的發生機制 282
第二節 細胞死亡 285
一、細胞死亡的分類 285
二、細胞凋亡的概念及生物學意義 286
三、細胞凋亡的生物學特征 290
四、細胞凋亡的發生機制 291
五、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 295
六、細胞凋亡與細胞自噬 296
七、細胞凋亡與疾病 297
八、細胞凋亡的常用檢測方法 298
復習題 300
第十五章 干細胞與癌細胞 302
**節 干細胞 303
一、干細胞的基本特征 303
二、胚胎干細胞 305
三、成體干細胞 307
四、干細胞研究的應用前景及面臨的問題 310
第二節 癌細胞 314
一、癌細胞的基本特征 314
二、癌基因與抑癌基因 316
三、腫瘤發生的分子細胞機制 318
復習題 321
主要參考文獻 322
中英文索引 326
醫學細胞生物學 節選
**章 緒論 關鍵知識點 細胞生物學在分子、亞細胞、細胞和細胞社會的不同水平,用動態和系統的觀點來探索和研究細胞形態結構與功能,細胞增殖、分化、衰老與凋亡,信號轉導,基因表達與調控,細胞起源與進化等。 細胞是組成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學說的提出對生命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掀起了對多種細胞廣泛地觀察和研究的熱潮。 醫學細胞生物學是從醫學的角度,在分子、亞細胞、細胞和細胞社會水平上研究細胞結構和功能與疾病關系的學科。 醫學細胞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包括:染色體及基因表達、生物膜與細胞器、細胞骨架體系、細胞增殖及其調控、細胞分化及其調控、細胞的衰老與凋亡、細胞信號轉導等。 細胞生物學的許多新的發現和重要的進展,都是與不斷創新的研究技術及工具分不開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術包括:顯微鏡技術、細胞化學技術和分析細胞學技術、細胞培養與細胞顯微操作技術、研究基因與蛋白質的技術等。 ★關鍵詞:細胞學說;冷凍斷裂蝕刻復型;免疫熒光技術;放射自顯影術;細胞培養;細胞雜交;顯微操作;熒光原位雜交;RNA干擾;基因靶向技術 **節 細胞生物學概述 細胞(cell)是生物體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要了解生物體的生命活動規律就必須從細胞人手。 一、細胞生物學及其研究內容 細胞生物學(cell biology)是研究細胞基本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以“完整細胞的生命活動”為著眼點,在分子、亞細胞、細胞和細胞社會的不同水平,用動態和系統的觀點來探索和研究細胞形態結構與功能,細胞增殖、分化、衰老與凋亡,信號轉導,基因表達與調控,細胞起源與進化等。 (一)細胞生物學的主要分支學科 與許多學科一樣,隨著學科的發展,細胞生物學也已形成了許多分支學科,概括起來主要有:①細胞形態學,著重于探討亞細胞結構或細胞器的起源、形成機制及發展過程。②細胞生理學,著重于細胞生物學行為的探討,如肌肉細胞收縮、腺細胞分泌等。③細胞化學,主要研究細胞結構化學成分的定位、分布及其生理功能。④細胞遺傳學,是從染色體的結構、功能及染色體與其他細胞器的關系來研究遺傳和變異規律的學科。⑤分子細胞學,從細胞遺傳信息流的角度,研究細胞內基因組的結構及其表達的調控。⑥細胞社會學,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研究整體和細胞群中細胞間的社會行為,包括細胞識別、通信及其相互作用對細胞生長、分化和死亡等活動的調控。⑦分子細胞生物學,是細胞生物學與生物化學、遺傳學相結合,完整系統地從分子水平深入研究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學科,分別從基因表達調控和蛋白質修飾、細胞信號轉導和物質運輸、細胞運動的分子基礎、細胞增殖及其調控、細胞分化與干細胞和細胞凋亡等方面,結合*新研究發展動向,對細胞生物學的前沿領域進行系統地研究。 除上述分支學科外,細胞生物學還包括染色體生物學、膜生物學、細胞生態學、細胞能力學、細胞動力學、細胞工程學、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按照所研究的細胞分類,又可分為癌細胞生物學、生殖細胞生物學、神經細胞生物學和干細胞生物學等。這些分支學科極大地豐富了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內容,促進了細胞生物學的發展。 (二)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內容 細胞是細胞生物學研究的對象。細胞學(cytology)是研究細胞的結構、功能及其生活史的科學。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細胞生物學研究內容在不斷擴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在細胞形態學方面,不再限于光學顯微鏡下可見的細胞顯微結構的簡單描述,而是觀察和分析細胞內各部分的亞顯微結構和分子結構。②在功能方面,不再限于細胞內各部分生理變化的純粹描述,而是把代謝活動和形態結構結合起來探索細胞生命活動的過程。③在研究水平上,已從細胞整體和亞細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而且將細胞的整體活動水平、亞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三方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來研究。④在研究方法上,以動態的觀點來探索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不僅僅是孤立地研究某個細胞器、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物質的單個生命活動現象,而是研究它們之間及其與環境間的整體發展變化過程。 二、細胞生物學發展簡史 從發現細胞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人類對生物體的認識從宏觀世界逐步進入到微觀世界,這段歷程可大致分為四個歷史性階段。 (一)細胞發現與細胞學說的建立時期 1665年,英國的物理學家R.Hooke用自己設計并制造的顯微鏡觀察櫟樹軟木塞切片時發現其中有許多小室,狀如蜂窩,稱為“cella”,這是人類**次發現細胞,不過R.Hooke發現的只是死的細胞壁。1831年,R.Brown從蘭科植物的葉片表皮細胞中發現了細胞核。1835年,有人在低等動物根足蟲和多子L蟲的細胞中發現細胞的內含物細胞質。這樣,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形態逐漸為人所知。 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德國植物學家M.Schleiden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于1838年發表了著名論文《論植物的發生》,指出細胞是一切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1839年,T.Schwann發表了名為《動植物結構和生長一致性的顯微研究》的論文,明確指出,動物及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都是細胞。1858年,R.Virchow提出“細胞來自細胞”,也就是說,細胞只能來源于細胞,而不能從無生命的物質自然發生。這是細胞學說的一個重要發展,也是對生命的自然發生學說的否定。1880年,A.Weissmann更進一步指出,所有現在的細胞都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一個共同祖先,這就是說細胞是連續的、歷史性的,是進化而來的。細胞學說(cell theory)至此而產生,其主要內容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①生物都是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組成;②新細胞只能由原來的細胞經分裂而產生;③所有細胞在結構和化學組成上是基本相同的;④生物體是通過其細胞的活動反映其功能。細胞學說的提出對生命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恩格斯把細脃學說、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和生物進化論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上的三大發現。 (二)細胞學的經典時期 細胞學說的建立,掀起了對多種細胞廣泛地觀察和描述的熱潮,同時,一些主要的細胞器和細胞分裂活動相繼被發現,這一時期(1875~1900)習慣上被稱為細胞學的經典時期。 1840年J.E.Purkinje和1846年H.von Mohl首次分別將動物和植物細胞的內含物稱為“原生質”。1861年M. Schultze提出原生質理論,認為有機體的組織單位是一小團原生質,這種物質在一般有機體中是相似的。 1841年R.Remak發現雞胚血細胞的直接分裂,其后W. Flemming和E.Strasburger分別在動物細胞中和植物細胞中發現有絲分裂; 1883年E.van Beneden和1886年E.Strasburger分別在動物與植物細胞中發現減數分裂,至此發現了細胞分裂的主要類型。這一時期一些重要細胞器也相繼被發現,如1883年E.van Beneden和T.Boveri發現中心體,1894年R.Altmann發現線粒體,1898年C.Golgi發現了高爾基體等。 (三)實驗細胞學時期 實驗細胞學時期(1900~1953)是從C1.Heriwing和R.Heriwing兄弟的工作開始的。他們用實驗的方法發現了動物的受精現象,此后,人們廣泛應用實驗的手段研究細胞的特性、形態結構及功能,使細胞生物學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隨之產生了細胞遺傳學、細胞生理學及細胞化學等分支學科。 在前人發現受精現象的基礎上,1883年E.van Beneden發現了蛔蟲的卵和精子的染色體數只有體細胞的一半,由此推測染色體與遺傳有關。1910年T.H. Morgan證明基因是決定遺傳性狀的基本單位,而且其直線排列在染色體上,建立了基因學說。至此,細胞學與遺傳學結合起來,奠定了細胞遺傳學的基礎。 20世紀初R.Harrison和A.Carrel創立了組織培養技術,為細胞生理學的研究開辟了一條重要途徑。1943年A.Claude用高速離心機從活細胞內把核和各種細胞器(如線粒體、葉綠體)分離出來,分別研究它們的生理活性,這對研究細胞器的功能和化學組成及酶在各種細胞器中的定位起了很大的作用。從此,細胞生理學逐步發展起來。 1924年J.Feulgen用DNA的特殊染色方法——Feulgen反應結合顯微分光測定的方法開始對細胞的DNA進行定量分析。其后,1940年J.Bracket用甲基綠-派洛寧染色方法測定細胞中的RNA,T.Casperson用紫外光顯微分光光度法測定DNA在細胞中的含量。這些結合放射白顯影術、超微量分析的方法對細胞內核酸和蛋白質代謝活動的研究起了很大促進作用,細胞化學的研究也迅速發展起來。 (四)分子生物學的興起和細胞生物學的誕生 20世紀50年代以來,電子顯微鏡與超薄切片技術相結合,對細胞的認識從宏觀進入到微觀,1953年J.D.Watson和F.H.C.Crick等提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并于1962年贏得了諾貝爾獎。F.Crick于1953年又提出了遺傳中心法則,標志著分子生物學這一新興學科的問世。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等學科的概念和技術與細胞學之間相互滲透與結合,使人們對細胞結構與功能的研究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20世紀70年代以后,細胞生物學這一學科得以形成并確立。 20世紀70年代轉基因技術和單克隆抗體技術的建立、80年代各種模式生物的確立及對其大量突變株的分析、90年代以來基因靶向技術的廣泛應用及DNA測序技術與生物芯片技術的快速發展,都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在分子水平上對細胞基本生命活動規律的探索。特別是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及隨后“組學”的興起和快速發展,拓展了對生物分子進行研究的視野,使人們能夠“認識”并能以實驗手段加以研究的基因和蛋白質的種類增多,從而也使得對基因調控因子或信號通路的研究趨于迅速細化的網絡式系統。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賦予細胞生物學以“分子細胞生物學”或“細胞分子生物學”等名稱。綜觀近50多年來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與化學獎的課題內容,很多都是與細胞生物學密切相關(表1-1)。 表1-1 授予諾貝爾獎的細胞生物學及相關學科研究者 人們對生命的認識過程是從個體→細胞→分子逐漸深入,這也是細胞生物學學科發展的基本趨勢。但如果從生命的層次或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細胞則是產生和決定生命活動的樞紐層次。從20世紀50年代初DNA雙螺旋模型的建立至2003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分子生物學從建立發展到空前繁榮的程度。同時,也為深入了解細胞的生命活動打下了基礎。而多莉羊的誕生、人胚胎干細胞的建系和誘導性多潛能干細胞技術的建立等,則可以看成是生命科學研究從分子水平回歸到細胞水平、深入探索生命奧秘的幾個*新的重要標志,顯示出細胞生物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新階段的基本特點可大致歸納如下。 1)以細胞(及其社會),特別是活體細胞為研究對象。 2)以細胞重大生命活動為主要研究內容。 3)在揭示細胞生命活動分子機制方面,以細胞信號調控網絡為研究重點。 4)以在多層次上特別是納米尺度上揭示細胞生命活動本質為目標。 5)多領域、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成為細胞生物學研究的重要特征。 總的特點是從細胞靜態的分析到細胞生命活動的動態綜合,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生命科學研究的趨勢,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也許用“細胞科學”來描述細胞生物學的發展趨勢會更恰當一些。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