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華文明養成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54695
- 條形碼:9787218154695 ; 978-7-218-1546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文明養成記 本書特色
中華文明有著怎樣的生命軌跡和內在邏輯?其強大生命力源自何處?傳統對我們意味著什么?我們與傳統的關系又是什么?看完這本書,您或許會有答案。
中華文明養成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著重介紹中華文明從誕生到發展成為影響優選文明的過程,是一本介紹全面、史料翔實豐富的歷史科普書籍。中華文明的強大生命力,源自其本身的內在發展邏輯,在于自身的生命軌跡和發展法則。本書圍繞農業文明、國家組織制度、文化形態、知識群體、學術思想等主題,通過對中華文明產生、嬗變和發展的過程再認識,來探討中華文明的生命力量,探討深藏于文明本身的內在邏輯和法則,力求呈現出較完整的一副中華文明養成的歷史長圖。
中華文明養成記 目錄
中華文明養成記 節選
前言 中華文明歷經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富滋養。 其發展的生命力源于它本身的文化生命基因,源于這種文化基因與所處的社會生活相契合。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發展起來比較成熟的農業文明,直到19世紀中葉,農業是中國人基本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相應的社會結構和精神文化。中華文明的基因,也就是農業文明的基因。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比如民間禮俗、價值取向、文化理想,甚至高度發達的藝術形式、技術發明,都是與農業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相契合的。所以,它獲得了茁壯成長的沃土,獲得了充分發展的廣闊空間。 中華文明的強大生命力,還在于它的體量龐大,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華民族以其偉大的智慧,進行了雄偉壯觀的文化創造。在歷史所能允許的范圍內,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中國曾經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藝術文化諸領域中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的主要源流之一。 中華文明的強大生命力,源自其本身的內在的發展邏輯,在于自身的生命軌跡和發展法則。張岱年先生用兩個詞來概括中華文明精神:“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作為一種文明體系,中華文明自身的發展邏輯外化為持續傳承的自覺意識,使之具有完備的傳承機制和制度安排。比如,至今我們仍能夠直接讀懂兩三千年前的文字,中國人發明的書寫工具,從書于竹帛,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后書于紙張,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物質和技術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的先輩發明了許多的文字形式,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從《尚書》《春秋》到“二十四史”,從辭賦文章到“唐宋八大家”,這些文字形式為我們提供了可以直接閱讀的文化傳承的文本。我們常說中華文明的一個特點是歷史意識強,歷朝歷代都有官方的修史事業,幾千年前的事情都有記載。這種歷史意識就是“傳之后世”的自覺意識,就是文化傳承的歷史責任感。 但是,這并不是說中華文明沒有發展和創新。實際上,創新本身就是中華文明發展邏輯的內在規定性,是其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種文明,一方面要延續一個民族的精神血脈,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文化總是要隨著時代生活的變化而發展的。發展而又保持其核心精神和核心價值,就是文化傳承的本質意義。以孔子的儒家學說為例,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完成了儒家思想的元典創造,奠定了它作為中華傳統文明精神核心的地位。到了漢武帝時代的獨尊儒術,更確定了儒家思想的官方意識形態位置。但是,這時候“獨尊”的已經不是孔子的原始儒學,而是經過董仲舒改造和創新的新儒學,是董仲舒主張的今文經學。以后,又有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爭論,到東漢以后占主導地位的則是古文經學。一直到宋代,理學興起,進一步將儒學理論化思辨化,提升到哲學思想的層次。理學也是不斷發展創新的,經過周敦頤、二程和朱熹,*后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孔子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進一步加強和鞏固,另一方面,儒家學說的內容不斷增添了新的內容。這種變化,既反映了時代的變化,也反映了人們認識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高。經過不斷地創新和改造,儒家思想才得以延續發展,發揚光大。 創新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動力。中華文明的創造性、創新性,使得中華文明永保旺盛的生命活力,從而描畫出中華文明輝煌燦爛、色彩斑斕、大氣恢宏的發展歷史。 創新不僅表現在對原有文化成果的繼承、超越和發展,而且還表現在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借鑒。這就說到了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它的開放性。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雖然有許多波折,有過激烈的文明沖突和抗拒,但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并沒有停止過,引進、接受、吸收外來文化從來沒有停止過,向海外的傳播也沒有停止過,因此才有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才有了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持續發展。中華文明大規模地接受和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使自身的系統處于一種“坐集千古之智”“人耕我獲”的佳境,使整個機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為自身的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和不竭動力。 在與外來文化的接觸中,中華文明受到的沖擊有時是很強烈的。19世紀以后,西方文明的大規模傳播,對中華文明造成巨大沖前前擊。但是,在這樣強烈的沖擊面前,中華文明并沒有被摧毀,并沒有被西方文明所取代,而是通過自身的重整反應,實現了中華文明的自我改造和自我更新,促進了中華文明向現代化方向的發展。 中華文明的歷史,是守成與創新的歷史,是民族文化精神養成與發展的歷史,也是在不斷前進中鍛造自身生命力的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成長模式,以人為本,注重道德教化,植根于神州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互相交流,與時代共進步,逐步孕育出現代化的先進文明之花。它在相當的程度上接受和融合了西方現代文明的先進成果,同時也實現了傳統的自我改造和更新。但是,中華傳統文明的核心價值、文化理想,以及它所鍛造的思維方式和精神力量,仍然以強大的生命力展現在新時代的生活中,開辟出新的境界、新的氣象,仍然繼續照耀著我們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
中華文明養成記 作者簡介
武斌,歷史文化學者,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曾任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沈陽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沈陽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等。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已出版著作數十種,近年出版的主要有:《文明的力量——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中國接受海外文化史》《絲綢之路全史》《孔子西游記》等。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