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醫學影像解剖學(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447142
- 條形碼:9787030447142 ; 978-7-03-04471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學影像解剖學(第2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以X線、CT、MRI及超聲為重點,從醫學影像學視角介紹人體器官結構的正常解剖及其位置關系。本書匹配醫學影像專業規劃教材《醫學影像診斷學》的架構,分為總論、骨骼肌肉系統、胸部、心臟大血管、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頭頸部、血管共十個章節。各章節分別講述解剖概要、影像檢查方法的比較,以及X線、CT、MRI、超聲等影像學的各種平面、斷面及三維解剖。本書在**版基礎上做了一定篇幅的修改,增加了一些新內容,將大部分線條圖替換為影像實圖,保留少部分經典線條圖,使其更加準確地闡述人體影像解剖內容。
醫學影像解剖學(第2版) 目錄
**章 總論(1)
**節 醫學影像解剖學的定義(1)
第二節 醫學影像解剖學發展簡史(1)
第三節 醫學影像解剖學研究方法(3)
第四節 學習醫學影像解剖學的目的與方法(10)
第二章 骨髓肌肉系統(12)
**節 附肢骨關節及脊柱解剖概要(12)
第二節 骨幡肌肉系統影像檢查方法比較(13)
第三節 附肢骨關節X線解剖(14)
第四節 骨與關節CT影像解剖(45)
第五節 骨與關節MRI解剖(54)
第三章 胸部(67)
**節 胸部解剖概要(67)
第二節 胸部常用影像檢查方法比較(70)
第三節 胸部X線影像解剖(72)
第四節 胸部CT解剖(82)
第五節 胸部MRI影像解剖(10)
第六節 胸部超聲解剖(119)
第四章 心臟大血管(120)
**節 心臟太血管解剖概要(120)
第二節 心臟大血管常用影像檢查方法比較(125)
第三節 心臟大血管X線解剖(129)
第四節 心臟大血管CT解剖(137)
第五節 心臟大血管MRI解剖(141)
第六節 心臟超聲解剖(148)
第七節 心臟核素顯像解剖(155)
第五章 消化系統(157)
**節 消化系統解剖概要(157)
第二節 消化系統常用影像檢查方法比較(164)
第三節 消化系統X線影像解剖(166)
第四節 消化系統CT解剖(174)
第五節 消化系統MRI影像解剖(180)
第六節 消化系統超聲影像解剖(181)
第六章 施尿系統(188)
**節 泌尿系統解剖概耍(188)
第二節 施尿系統常用影像檢查方法比較(189)
第三節 泌尿系統X線解剖(190)
第四節 泌尿系統CT解剖(197)
第五節 泌尿系統MRI解剖(202)
第六節 泌尿系統超聲解剖(206)
第七節 腎及腎上腺核素顯像解剖(209)
第八節 泌尿系統先天畸形(210)
第七章 生殖系統(217)
**節 生殖系統解剖概要(217)
第二節 生殖系統常用影像檢查方法比較(219)
第三節 內生殖器官X線解剖(220)
第四節 盆腔CT斷面解剖(223)
第五節 盆腔MRI影像解剖(226)
第六節 生殖系統超聲解剖(231)
第八章 中樞神經系統(246)
**節 神經系統解剖概要(246)
第二節 中樞神經系統影像學檢查方法比較(247)
第三節 顱腦X線解剖(249)
第四節 顱腦CT解剖(252)
第五節 顱腦MRI解剖(258)
第六節 脊髓MRI解剖(269)
第七節 中樞神經系統血管解剖(270)
第八節 中樞神經系統核素顯像(274)
第九章 頭頸部(276)
**節 頭頸部解剖概要(276)
第二節 頭頸部常用影像檢查方法比較(282)
第三節 頭頸部X線解剖(287)
第四節 頭頸部CT解剖(294)
第五節 頭頸部MRI解剖(309)
第六節 頭頸部超聲解剖(319)
第七節 頭頸部放射性核素解剖(319)
第十章 血管(321)
**節 血管解剖概要(321)
第二節 血管常用影像檢查方法比較(321)
第三節 頸、面部血管造影解剖(322)
第四節 四肢血管造影解剖(325)
第五節 胸部血管造影解剖(329)
第六節 腹部血管造影解剖(333)
第七節 盆腔血管造影解剖(341)
醫學影像解剖學(第2版) 節選
**章總論 **節醫學影像解剖學的定義 醫學影像解剖學(medicine imaging anatomy)簡稱影像解剖學(image anatomy),它是利用醫學影像成像技術及各種影像圖研究正常人體器官解剖結構及位置關系的科學,是銜接人體解剖學與影像診斷學的橋梁學科。影像解剖學有別于系統解剖學(human systematic anatomy)、局部解剖學(human regional anatomy )及斷面解剖學(human sectional anatomy )。系統解剖學是按照人體的器官系統(如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等),對人體器官的形態、位置和構造分別加以敘述的解剖學。局部解剖學是按照人體的部位(如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背部和四肢等),由淺及深對各部結構的形態、位置及相互關系等進行描述的解剖學。人體斷面(層)解剖學反映和研究人體正常斷面結構,通過斷層原位來研究人體各部結構的斷面形態、位置及其相互關系,并通過其連續斷層觀察顯示解剖結構的整體形態及空間分布。它們的研究方法均屬于傳統解剖學方法,研究對象是人體標本,亦即研究工作是在人體標本上完成,研究目標是人體解剖結構。醫學影像解剖學的研究方法是各種醫學影像技術,研究對象是各種人體影像圖,研究目標是人體結構。 醫學影像解剖學隨著X線(X-ray)、計算機體層成像(compute tomography, CT)、磁共振 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超聲(ultrasonography, US)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等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而產生的一門應用型橋梁學科。它力圖全面反映各種影像資料的平面、斷面及三維解剖結構,進而以影像學形態結構及位置關系詮釋人體解剖學內容。因此,學習醫學影像解剖學對進一步學習影像診斷學及各種影像介人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二節醫學影像解剖學發展簡史 一、國外人體斷層解剖學的發展 國外人體斷層解剖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階段(16世紀初~18世紀初)為起步時期。此階段的斷層解剖只是作為一種方法用于大體解剖學的研究中,先后有Leonardo da Vinci繪制的正常人體軀干正中矢狀斷面圖;Andre Vesale繪制的煩腦斷面圖;Vidius、Placentinus、Spieghel等制作了腦、眼和生殖器官的斷面標本;Haller等對腦的各種斷面進行了初步研究;Camper、SCarpa等研究了盆部各種斷面解剖結構。此階段由于缺乏良好的尸體固定方法,致使解剖學研究領域發展緩慢。 第二階段(18世紀~19世紀初)為發展初期。由于此階段先后采用了冰凍法和Formalin溶液注射法處理尸體,能夠使人體標本固定變硬后再制成斷層標本,從而大大推動了斷層解剖學的發展。 第三階段(19世紀初~20世紀60年代)為緩慢發展期。此階段該領域的研究很少,進展緩慢,少量斷層解剖圖譜被大體解剖學教材引用,作為基礎研究,其臨床需求不大,也沒有引起臨床上的足夠重視。 第四階段(20世紀后期)為快速發展期。自70年代以來,由于新學科、新技術和新手段的不斷涌現,特別是以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支撐的CT、MRI、US和單光子發射斷層顯像(SPECT)等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對作為應用基礎的斷層解剖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研究領域,促進了斷層解剖學的快速發展及醫學影像解剖學的誕生。 醫學影像解剖學很大程度上源于X線解剖學,其產生與發展經歷了X線解剖學(X-rayanatomy)和斷層影像解剖學兩個階段,并正在向功能影像解剖學方向發展。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Rfientgen發現了X線,1922年Sicard和Forestier發明了重金屬對比劑,從此開展了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支氣管和血管的造影觀察和研究。20世紀60年代X線解剖學問世,從而建立并奠定了醫學影像應用解剖學的基礎。1969年英國學者Hounsfield將計算機與X線成像結合起來,發明了CT;1973年美國的Lanterbur發明了磁共振成像。它們在醫學影像診斷方面的應用,為解剖學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術和領域,促進了醫學影像解剖學的發展。 二、國內人體斷層解剖學的研究 國內人體斷層解剖學的研究,基本是從CT(70年代)和MRI(80年代)等先進醫學影像技術引進我國之后才開始的,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近30年來,我國解剖學工作者,已對人體各部器官結構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器官斷層解剖研究方面,對肝臟、肝外膽道、胰腺、脾臟、腎臟和腎上腺、前列腺和精囊腺、女性內生殖器官、肺段和血管、胸腹部大血管、小腦和松果體等器官進行了斷面觀察。在局部結構斷面解剖研究方面,對腹膜后間隙、盆腔筋膜及筋膜間隙、肝周間隙、心包隱窩、網膜囊上隱窩及側腦室等結構進行了斷面觀察。1982年國內就有了成人上、下肢橫斷面解剖學研究報告,1990年有了蝶鞍區、大腦語言區和胸膜頂區等斷層解剖學研究,1995年開展了妊娠女性盆部影像斷層研究。與此同時,發表和出版了相應的圖譜,如1986年《成人胸、腹部連續橫斷面解剖圖譜》、1987年《中國男性成人頭頸部橫斷面解剖圖譜》、1990年及1992年《成人胸、腹部連續矢狀斷面解剖圖譜》、1990年《腹部影像學應用解剖(橫、矢、冠、斜斷面)》、1996年《人體顱底部薄層斷面MRI、CT圖譜》。也匯總形成不少解剖學專著如徐峰主編了《人體斷層解剖學》(1988年)、吳德昌編著了《人體斷層解剖學》(橫斷層,1988年;矢冠狀斷層,1995年)、王瑋等編著了《人體三維斷面圖譜》(1991年)。 在影像解剖研究方面,對嬰兒顱腦、小腦幕、喉區、肝段和肺的分葉分段等正常斷面影像進行了研究,并出版了《顱腦CT解剖學》(1993年)、《影像斷面解剖學》(1995年)等專著。腹、盆部和肝臟等做了斷層解剖與X線、超聲、CT和MRI圖像等對比性研究。 三、醫學影像解剖學發展簡史 醫學影像解剖學的雛形應追溯到60年代初期的X線解剖,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CT和MRI問世及US、DSA等出現后的各種斷面及血管造影解剖內容的大幅增加,內容越來越豐富。在醫學影像診斷臨床工作中,一方面人們感覺到解剖學和影像學之間的跨度較大,需要有相應的橋梁知識加以銜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臨床影像醫師不斷思考從影像學的角度來觀察人體結構,隨后主動利用醫學影像技術來研究、描述和闡明人體解剖結構及其位置關系,這樣就逐步形成了這門介于影像學和解剖學之間的新型交叉學科,稱為醫學影像解剖學。 1977年美國的Nudelman*先采用數字化減影技術所獲得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圖像、各種影像技術可獲得良好空間定位的三維影像、多重信息整合的融合圖像、MRI解剖功能定位圖像等新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影像的對比分辨率、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給影像應用解剖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醫學影像解剖學巳從模擬信息向數字化信息、從二維斷面成像向三維容積立體成像、從宏觀影像向分子影像、從形態向功能成像等方面快速發展。 第三節醫學影像解剖學研究方法 一、醫學影像解剖學的研究范圍 醫學影像解剖學是利用X線、US、CT和MRI等各種影像學技術及所獲取的影像資料,研究人體結構及其位置關系。它的研究范圍包括人體幾乎所有部位和臟器結構的形態、位置及其毗鄰關系,涵蓋了二維平面影像、斷層影像和三維重建影像,既包含了人體解剖結構的形態學,也部分涉及了臟器的生理學等功能變化的內容。它與單純研究人體斷層結構的斷層解剖學有交叉之處,同時也有更多不同的內容,二者核心的區別在于斷層解剖學研究在尸體斷層標本上進行,影像解剖學研究在影像資料上進行。 二、影像資料中解剖學方位的形成 影像資料上解剖方位的形成取決于兩方面因素:一是人體的姿態,二是圖像獲取的方法。接受影像檢査時人體姿態有站立位、仰臥位、俯臥位、側臥位等各種不同的體位。然后根據不同的體位分別確定圖像資料上的前(anterior)即腹側、后(posterior)即背側,左(left)、右(right),上(superior)即頭側、下(inferior)即足側,內(inner)即人體中線部位、外(besides)即遠離中線的部位,近側(proximal side)、遠側(distal side)等。 在醫學影像檢查中,各種影像檢查方法獲取圖像的方式不同,其方位判斷也不相同。X線攝影是X線穿透人體某部位獲得的平面重疊影像,而CT、MRI、US資料多是以斷面成像與顯7K,其常用斷面如下:橫切面(transverse plane )、矢狀面(sagittal plane )、冠狀面(coronal plane) 0在不同平面及斷面上分別有前、后、左、右的方位。影像解剖資料還有許多任意斷面,其方位的判斷仍以人體姿態和切取方式來確定。 三、影像解剖學與斷層解剖學研究內容的區別 人體斷面解剖,是尸體斷層原位經不同方式切割后的顯示,其與人體結構成影后的影像有很大的區別。盡管現代影像技術的發展越來越能清晰地顯示人體的細微結構,但影像資料上人體結構表現的方式,與斷層原位的解剖是有區別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 (1)斷面解剖學反映的是人體結構靜態的恒定的解剖關系,影像解剖學是在活體視診下觀察人體結構,一些臟器的解剖形態和毗鄰關系是可以動態演變的。 (2)影像解剖學不僅解釋斷面結構,還解釋人體結構平面重疊的形態內容,包含不同層(切)面內厚度重疊的人體結構的內容。 (3)影像解剖學解釋人體解剖結構形態的同時,含有人體器官功能變化的顯示,而現代影像學技術越來越注重展現人體形態和功能的結合。 (4)影像解剖學還要解釋各種影像上密度、回聲、信號等影像灰度的變化。檢査方法的微小改變都可以使顯示的解剖形態結構發生變化。影像解剖還包括了人體臟器結構在不同影像上的變化之間的關系。 四、影像資料上人體結構解剖信息表示的方法及特點 1.X線圖像解剖信息表示方法和特點 (1)X線片上人體各種結構是由從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構成的,成像顯示細節多,但細節的差別不易分辨,因此圖像的空間分辨率髙而密度分辨率有限。X線片上人體組織密度(tissue density)的差異是以影像的黑白度顯示出來的,反映了人體組織對X線的吸收程度及其衰減系數的大小。在線片上白影代表髙密度,如骨骼;黑影代表低密度,如氣體;灰影代表中等密度,如軟組織。 但在電腦顯示屏上和在X線透視觀察下所見到的影像與照片上的黑白相反,稱為“反相”。 (2)X線圖像是平面重疊影像,可使解剖結構顯示不理想甚至產生假像。 (3)錐形X線束的影響可導致圖像放大與虛影、變形與失真,故X線測量值可能與實際有~'定的差別。 (4)X線片閱片的基本知識:X線平片可以雙面觀察,故單從影像結構上常無法確定被照人體結構的左右方位。影像資料閱讀的統一要求是*先確定照片的正、反和上、下,常規以X線號碼作為照片的定位標準,號碼位于右上角或右側,觀察者與照片呈鏡向,為觀察照片的正確位置。 觀察不同部位X線片的統一方位要求如下: X線后前位胸片閱片方位:正常胸片上顯示心臟影像位于中線偏左側,肝臟略高密度影應該位于右側橫膈下方即照片的右側下方處,左膈下常可見到由胃底氣體形成的“胃泡”影(圖1-3-1)。 X線腹部平片閱片方位:正常腹部平片中脊柱位于照片的中心,由照片號碼確定圖像的左右,胸椎在上、恥骨聯合位于照片下方(圖1-3-2)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