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醫用化學基礎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465849
- 條形碼:9787030465849 ; 978-7-03-04658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用化學基礎 內容簡介
教材按照72學時編寫,由于各專業教學時數和教學內容的差異,可以按照學校學生特點適當刪減,實行分層次教學。本教材提供教學時間的分配,供教師在使用時參考,教材內容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化學實驗、附錄、教學時數和教學大綱六部分,理論分十二章,前四章是無機化學,后八章是有機化學,包括七個實驗,并將元素周期表和化學用表列在附錄里供學生和教師參考。
醫用化學基礎 目錄
第1章 緒論(1)
第1節 化學的發展歷史(1)
第2節 化學與醫學的關系(2)
第3節 學習醫用化學的方法(2)
第2章 溶液(4)
第1節 物質的量(4)
第2節 溶液的濃度(6)
第3節 溶液的滲透壓(11)
第3章 物質結構(16)
第1節 原子結構(16)
第2節 分子結構(19)
第4章 電解質溶液(24)
第1節 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24)
第2節 溶液的酸堿性(28)
第3節 鹽的水解(30)
第4節 緩沖溶液(32)
第5章 有機化合物基本知識(36)
第1節 有機化合物的概念(36)
第2節 有機化合物的特性(36)
第3節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37)
第4節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38)
第6章 烴(41)
第1節 烷烴(41)
第2節 烯烴和炔烴(44)
第3節 芳香烴(46)
第7章 醇酚醚(50)
第1節 醇(50)
第2節 酚(56)
第3節 醚(59)
第8章 醛和酮(64)
第9章 羧酸、羥基酸和酮酸(69)
第1節 羧酸(69)
第2節 羥基酸和酮酸(72)
第10章 脂類(75)
第1節 油脂(75)
第2節 類脂(79)
第11章 糖類(83)
第1節 單糖(83)
第2節 二糖(85)
第3節 多糖(86)
第12章 蛋白質(89)
化學實驗基礎知識(94)
實驗一 化學實驗基本操作(104)
實驗二 溶液的配制和稀釋(105)
實驗三 電解質溶液和緩沖溶液(106)
實驗四 醇和酚的性質(108)
實驗五 羧酸的性質(109)
實驗六 糖類的性質(110)
實驗七 蛋白質的性質(111)
附錄(112)
參考文獻(114)
醫用化學基礎教學大綱(115)
自測題參考答案(120)
醫用化學基礎 節選
第1章 緒論 在初中階段,我們已學習了化學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認識了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的對象是實物,是在原子、分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及應用的一門自然科學。作為中等衛生職業學校的學生,僅具備原有的化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具備與醫學相關的化學知識。醫用化學基礎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常見元素的結構和性質、溶液的濃度及性質、與醫學密切相關的有機化學知識、物質性質實驗及操作技能。這些知識貼近醫學實際工作,能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第1節 化學的發展歷史 追溯化學的發展歷史,人類從學會使用火就開始了*早的化學實踐活動。從遠古到公元前1500年的化學萌芽時期,人類學會用火由黏土燒制出陶器、由礦石燒出金屬;學會用谷物釀造出酒、給絲麻等織物染上顏色。 從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這一時期稱為煉丹和醫藥化學時期。化學的起源與醫學有不解之緣。煉丹術士和煉金術士們,在皇宮、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為求得使人長生不老的仙丹,為求得象征榮華富貴的黃金,開始了*早的化學實驗。煉丹術、煉金術幾經盛衰,都以失敗而告終。后人看到他們荒唐一面的同時,也從中總結出應用于醫藥和冶金的一些化學方法,為化學成為一門科學準備了豐富的素材。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版了一些有關化學的書籍,**次有了“化學”這個名詞。英語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煉金術。“Chemist”至今還保留著兩個相關的含義:化學家和藥劑師。這些可以證明化學起源于煉金術和制藥業。在我國,古代的煉丹術士和巫醫就是化學和醫學的共同祖先。我國是世界上文明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在這一時期創造過光輝燦爛的古代科學文化,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11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會制作和使用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朝已有高度精美的青銅器,人們學會了造紙,掌握了各種冶煉技術,發明了火藥,懂得了染色、釀酒、制藥和制糖等。 從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學的孕育時期,也稱為燃素化學時期。人們總結感性知識,進行化學變化的理論研究,使化學成為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在燃素說流行的100多年間,化學家發現了多種氣體,提出了化學反應中物質守恒等觀點,奠定了近代化學思維的基礎。從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學的發展時期,1775年前后,拉瓦錫用定量化學實驗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開創了定量化學時期。在這一時期,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意大利科學家阿伏伽德羅提出分子概念,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等發展了有機結構理論。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的分支。 從20世紀初開始,在物理學一系列新發現的推動下,化學學科得到了迅速發展。例如,電子的發現和量子論的引入為結構化學提供了新的思維方法。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應用于分析晶體及復雜生物分子的結構,可獲得詳細的分子結構信息。質譜、紅外光譜、紫外光譜和核磁共振波譜的應用對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的測定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各種分析儀器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引入,使人類對物質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手段從煩瑣到簡便、快速,分析結果更準確,反映出分析技術的現代化水平。合成各種物質也是化學研究的目的之一,如人造水晶、金剛石、超導材料及納米材料等各種超純物質、新型材料和特殊化合物的合成。化學學科向其他學科滲透交叉,如向生物學滲透形成生物化學。胰島素、活性蛋白質、血紅素和核酸的合成,為人類進行生命物質的合成和探索生命科學提供了發展方向。1965年,我國科學工作者率先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1971年,完成了豬胰島素晶體結構的測定,1981年,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這些都意味著人類在揭開生命奧秘的歷程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2000年,我國科學家加入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為在21世紀完全能將10萬條基因分離,搞清其結構與功能,為人類徹底認識生命本質、開展基因治療、攻克癌癥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2節 化學與醫學的關系 化學是醫學的基礎,醫學也推動了化學的發展。 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家科恩伯格這樣評價醫學和化學的關系,“把生命理解為化學”。醫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人體,組成人體的各種物質是化學的研究對象。人體的各種組織是由蛋白質、脂肪、糖類、無機鹽和水等物質組成,人體的主要元素有C、H、O、N、P、S、Cl、K、Ca、Na、Mg,微量元素主要有Fe、Mn、Cu、Zn、Mo、B等。人體的生命過程包括生理現象和病理現象都是體內化學變化的反映。人體是一個復雜的反應系統,反應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人體的基本營養物質糖類、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等的轉化和吸收,人體的新陳代謝無不遵循化學原理。例如,我們吃的各種主食,其主要成分是淀粉,其被淀粉酶催化水解為麥芽糖,麥芽糖再分解為葡萄糖,葡萄糖再在體內發生氧化反應來供給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 醫學的檢驗和診斷與化學有著緊密的聯系。臨床上應用化學的方法診斷和治療疾病,如醫院的檢驗人員對患者血液、尿液及糞便的檢測,醫學影像人員對X射線、CT、核磁共振底片的處理。 臨床上應用的各種藥物都是用化學方法提煉、合成的。16世紀在歐洲,化學家就提出要為治病而制造藥物;1800年,英國化學家Davy發現N2O有麻醉作用,他認為也許可用于外科手術,不久,美國醫生Wells就用于拔牙。新藥的研制和開發、與健康有關的環境問題、預防醫學和衛生監測、診斷學和治療學、藥理和藥劑學、中草藥有效成分的提取、鑒定和老藥新用的研制,無一不涉及豐富的化學知識。 醫學科學日新月異,人造器官、血管、皮膚、代血漿等用于臨床,放射性核素療法被廣泛應用,分子生物學、分子生理學、分子遺傳學不斷取得新進展,這些使化學與醫學的關系更加密切。哪種物質可以有效地殺死癌細胞?怎樣從燃料中獲取*大的能量并減小有害的輻射,減小溫室效應?如何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少受污染?如何降低不良反應(如金屬腐蝕)并提高有利反應(如合成氨、農作物生長)的速率?化學研究幾乎涉及我們生活中的每個方面,如食品、健康、環境。在化學與醫學相互滲透融合、多學科交叉發展的21世紀,要想成為一名具有一定科學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醫藥衛生專業人才,就必須要學好醫用化學。 第3節 學習醫用化學的方法 要想學好醫用化學基礎這門課程,首先要有想學好這門課的主觀能動性,并培養學習興趣。化學是一門實用的和具有創造性的科學,是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及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關鍵。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改善人民生活、保障食品安全、應對各種疾病都離不開化學。從化學的發展歷史中、從化學與醫學的關系中,我們能認識到醫學專業的學生學習化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學會欣賞化學,化學世界是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世界,化學實驗的變化美、化學理論的和諧美、化學語言的簡潔美、分子模型的直觀形象美,會讓我們感受到化學不僅是一門科學、一門文化,更是一門藝術。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通過化學實驗現象,可以驗證肉眼看不見的原子、離子和分子等微觀粒子的存在,獲知物質的性質,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將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例如,實驗中發現重金屬離子能沉淀蛋白質,所以重金屬鹽中毒時,給患者口服乳品或雞蛋清后嘔吐,可以減少重金屬鹽與人體蛋白質的結合,起到減輕中毒深度的作用。所以化學實驗也是我們學好醫用化學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重視化學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結果的分析,努力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記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還要做到課前預習,課堂上認真聽講和做好筆記,課后復習。課前預習是發現問題的過程;課堂上緊跟教師思路聽課,帶著問題聽課,能從教師的講解中聽出每個問題的提出、解決的方法和得到的結論;課后復習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并進行歸納和總結。要認真做好課后練習,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宗桂玲) 第2章 溶液 日常生活和醫療衛生中經常接觸到溶液,許多化學反應都是在溶液中進行的。人體內很多物質以溶液的形式存在。例如,人體內的血液、淋巴液、唾液等各種組織液都是溶液。食物和藥物必須先變成溶液才利于吸收,臨床上許多藥物必須配成一定濃度的溶液才能使用。溶液在醫學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章主要介紹物質的量及溶液的相關知識。 第1節 物質的量 知識回顧 1.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小粒子;離子是帶有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分子、原子、離子的質量及體積都很小,它們之間有間隙,它們都處于永恒的運動狀態。 2.國際上以12C原子質量的1/12(約1.66×10-27kg)作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和它作比較所得的數值就是該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化學式中各個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就是相對分子質量。 物質是由很多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單個微粒很小,一個一個地計數既困難,又沒有實際意義。然而在實際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物質的數量是可以稱量的,反應物是由千萬億個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的,并按一定數量關系進行反應。為了建立起反應物的微粒數目與它們質量之間的聯系,科學上引入了“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 一、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一)物質的量 物質的量是表示以一定數目的基本單元粒子為集體的、與基本單元的粒子數成正比的物理量。它和長度、質量、時間一樣,是國際單位制(SI)中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其符號用“n”表示。某物質B的物質的量可以表示為n(B)或nB。例如: 氫原子的物質的量可表示為n(H)或nH; 氫分子的物質的量可表示為n(H2)或nH2; 氫離子的物質的量可表示為n(H+)或nH+。 (二)物質的量的單位 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是摩爾(mole),符號是摩(mol)。摩爾是一系統物質的數量,該系統所包含的基本單元粒子與12g 12C的原子數目相等。在使用摩爾時,應指出基本單元。基本單元可以是原子、分子、離子,或是這些粒子的組合。科學上應用12g 12C來衡量碳原子集體。12C是原子核中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實驗測定知,12g 12C中所包含的原子數目約為6.02×1023個。這個數值因意大利科學家阿伏伽德羅而命名,所以稱為阿伏伽德羅常量,用符號NA表示。 由6.02×1023個粒子所構成的物質的量,即為1摩爾。1摩爾任何物質都包含6.02×1023個粒子。例如: 1mol C含有6.02×1023個碳原子; 1mol H2O含有6.02×1023個水分子; 1mol H2含有6.02×1023個氫分子; 0.5mol H+含有0.5×6.02×1023個氫離子,即3.01×1023個氫離子。 由此可見,物質的量(n)是與物質粒子數(N)成正比的物理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下: 物質的量相同的任何物質,它們所含的粒子數一定相同;如果要比較幾種物質所含有粒子數目的多少,只需比較它們的物質的量的多少。 問題2-1:1mol Na+含有多少個Na+?2mol H2O含有多少個H2O? 問題2-2:6.02×1022個H+的物質的量是多少?3.01×1023個Fe的物質的量是多少? 二、摩爾質量 1 摩爾物質的質量就是該物質的摩爾質量。 摩爾質量用符號M表示。基本單位是kg/mol,化學上常用g/mol來表示,物質B的摩爾質量表示為M(B)或MB。例如,碳原子的摩爾質量表示為M(C)或MC。 可以推知,原子的摩爾質量以g/mol為單位,在數值上等于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例如: O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6,所以MO=16g/mol; K的相對原子質量是39,所以MK=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