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現代新詩通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491176
- 條形碼:9787030491176 ; 978-7-03-04911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現代新詩通識 內容簡介
本教材主要講述新詩產生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也就是常說的現代文學30年的詩歌發展歷程。亮點在于:沒有按照編年史處理,而是將之化成了兩條線:純詩化和大眾化。本書可以作為在校大學生的教材,也可以作為現代詩歌愛好者的參考讀物。
中國現代新詩通識 目錄
緒論 1
上編 新詩的興起
**章 現代新詩的開創與確立 7
**節 《嘗試集》及白話新詩的*初探索 7
第二節 郭沫若:一代詩風的確立 19
第二章 現代新詩的初步繁榮 31
**節 小詩的流行 31
第二節 湖畔詩派:對愛情的執著追求 39
第三節 馮至:詩國的哲人 47
中編 純詩化歷程
第三章 新月詩派:追求完美的詩形 61
**節 新月詩派概述 61
第二節 徐志摩:不舍晝夜的一道生命水 74
第三節 聞一多:新詩格律化的倡導與實踐 83
第四章 現代詩派:探索純的詩藝 95
**節 李金發及初期象征派 95
第二節 現代詩派概述 108
第三節 戴望舒:穿越“雨巷”的詩人 120
第五章 “七月”與“九葉”的詩歌 131
**節 七月詩派 131
第二節 九葉詩派 144
下編 大眾化歷程
第六章 新詩大眾化浪潮 163
**節 早期革命文學的倡導與實踐 163
第二節 殷夫與中國詩歌會:在暴風雨中吶喊 165
第三節 臧克家與田間:泥土詩人與時代的鼓手 168
第四節 李季與阮章競:新民歌體的代表 170
參考文獻 181
附錄 中國現代新詩大事記 183
后記 191
中國現代新詩通識 節選
緒論 內容要點 1.中國現代文學的人文品格。 2.中國現代詩歌的基本特征。 3.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的關系。 閱讀是對一種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認同;閱讀與不閱讀,區別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這中間是一道屏障、一道鴻溝,兩邊是完全不一樣的氣象。一面草長鶯飛,繁花似錦;一面是一望無際的、令人窒息的荒涼和寂寥。 閱讀是人類的需要。人之為人,必須閱讀。肉體的滋長、強壯與滿足,只需五谷與酒肉,但五谷與酒肉所飼養的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這種可以行走、可以叫囂、可以斗毆與行兇的軀體,即使勉強算作人,也只是原初意義上的人。關于人的定義,早已由生物學意義上的“兩腿直立行走的動物”,一變而為“一種追求精神并從精神上獲得愉悅的動物”——世界上**的那種動物。這種動物是需要修煉的,而修煉的重要方式,便是閱讀。 閱讀的范圍很廣,為什么要讀詩歌? 這要從什么是詩談起。無論從思想還是藝術的角度來講,詩的外延是不難界定的,而它的內質則就見仁見智了。詩人曾卓說:“詩人應該有兩翼,一翼緊緊依傍著大地,一翼高高地伸向天空。”①在這里,大地就是現實生活,天空就是神秘的感覺。在電腦試圖代替一切的時代,據說電腦在設計詩歌創作程序時終于陷入了無奈。實際上,電腦設計“詩歌”并不困難,問題的關鍵在于,一旦詩歌能夠被電腦按程序設計,那么它就不成其為詩了。 說到底,詩歌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詩歌不一定始終是時代的寵兒,也不一定總是新潮迭起。或許詩歌的發展會遇到各種思潮的沖擊,或許詩人也會沉寂,詩歌創作及對詩歌的欣賞與研究總是潮漲潮落。但詩歌的生命畢竟是依靠時代的脈搏跳動的,詩歌總是能在時代的風云變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時代也總能為詩歌的生存、發展提供永不枯竭的源泉。幻想著詩歌永遠輝煌是不切實際的,而為詩歌的發展前景黯然神傷也是沒有必要的。詩歌永遠與生活同在,它并不挑剔生活是壯烈崇高還是平淡無奇,詩是生活的花朵。既然如此,追逐詩意生存的我們怎么可能不去讀詩呢?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為什么要讀中國現代新詩呢? 這就要認識中國現代文學的人文品格和中國現代詩歌的基本特征,以及它們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熏染,對當今社會的啟迪。 中國現代文學的人文品格 中國現代詩歌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帶有明顯的承前啟后性質的一段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具有鮮明的特點和人文精神。這集中體現在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作家的人文品格上。 **,他們*注重創新,又*懂得繼承。毫無疑問,“五四”作家*主要的價值就在于他們開創了新文學與新文化的全新格局,但他們的重要和寶貴還體現在他們更懂得創新必須以繼承為基礎,他們從未割斷歷史的聯系和發展。周作人*熱心于白話文的倡導和實踐,但又*珍視文言文。“五四”時期,他**個公開提出要保留文言文。在他看來,提倡白話雖為文學革命所必需,但白話文、英文、德文不一定代表現代,文言文也不一定代表傳統。在文言文的世界里,同樣有很強烈的批判精神,甚至是超越現代的觀念,有著豐富的思想和文采。①說到底,繼承與創新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繼承越多,創新越多。當然,沒有創新也就無所謂繼承。現代詩歌的發展就是一個例子。中國現代詩歌盡管是在對古典詩歌的反叛中產生的,但它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傳統詩歌的美學意境、古典詩人的審美修養,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感時憂民、憤世嫉俗的傳統精神,更是在深層次上對現代詩人的創作產生了無形而巨大的影響。對傳統的反叛往往是創造與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對傳統精神的批判繼承則是繼往開來的重要規律。 第二,他們*渴求開放,又*注重立本。作為新文學家,那一代人學貫中西、通識古今,既讀過經,又留過洋,幾乎人人都是國學大師,同時又是外國文學的翻譯家,這使他們能夠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他們的學術造詣與文學成就往往讓后人嘆為觀止。“五四”時期外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與傳播,對中國現代新文學的誕生和發展,毫無疑問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五四”新文學的這一特點是當時整個時代特征的一個具體體現,而這一點又使中國現代新文學表現出了與以往幾千年傳統文學的根本不同。當*初一些批判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外國作家作品被介紹到中國之后,那種自由開放的思想追求與藝術形態,正契合了“五四”新文學的歷史使命,催發了中國現代新詩的誕生。現代新詩不辱使命,以其蕩滌傳統而勇敢創新的精神,在具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詩壇上,如一只涅槃的鳳凰,蔚然生長。 第三,他們*向往自由,又*懂得責任。中國現代文學始終承載著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是由“五四”的時代特質所決定的。郭沫若的詩是那樣的浪漫抒情,但郭沫若本人卻始終不忘文學的社會職能。1924年,通過翻譯《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一書,他較系統地了解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上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泛神論的思想開始被拋棄。隨著與國內實際社會生活的深入接觸,他的現實主義傾向不斷增強,他主持的后期創造社,公開倡導革命文學運動,主張用文學參與實際斗爭。像郭沫若、郁達夫等浪漫主義作家的創作,是偏重于主觀抒情的,但他們的現實關懷,有時甚至比人生派作家還濃烈。這正是“五四”那一代人無法擺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體現。 第四,他們*犀利地批判社會的黑暗,又*無私地解剖自身的弱點;*無情地揭露人性的弊病,又*深情地關注著整個人類的命運。魯迅等對知識分子的性格弱點與悲劇命運的剖析,從來都不放過自身,而是把自己也放進去一同承受,一同思考,一同煎熬。他們不是旁觀者,而是親歷者;他們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同時又是*動情的吶喊者。魯迅、周作人、郭沫若、老舍、曹禺、沈從文、艾青、錢鐘書等現代作家的作品,往往都蘊涵著一種對整個人類的大關懷,他們從自身的經歷和感受出發,直逼人性的*深處。 正是基于以上品質,在中國現代文學短短30年的歷程中,才出現了那么多的文化偉人。他們以璀璨群星之勢共筑宏圖,從而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難得的大氣象。 中國現代新詩的本質特征 相對中國古典詩歌而言,現代詩歌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現的。“新”是它的本質特征,其基本內涵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個重要特征是中國現代詩歌與世界詩潮的關系。現代詩歌在表現形態上與古典詩歌的關聯較少,因為中國的古典格律詩詞在形式上太規范、太講究了。現代新詩毅然決然地扔掉了“舊的皮囊”,采用新的體式、新的韻律、新的修辭方式,彰顯著自我的風貌,創造了“新鮮的太陽”①。 毫無疑問,中國現代詩歌是在對傳統舊詩的反叛中出現的,是在外來文化引力的催促下發生的,傳統詩歌自身不可能自發地出現根本性的變革。因此,除舊迎新是中國現代新詩的一個首要特征。然而,現代詩歌在“新”了一段時間之后卻自覺地發現,不繼承傳統,不保持與傳統精神的血脈相通,難以真正保證新詩自身的價值及其發展。胡適、郭沫若等沖破舊詩的傳統,打下新詩的天下,但新詩究竟如何以強健的勢頭發展下去,則不是他們那一代人能夠立即圓滿解決的課題。 因此,現代新詩的第二個重要特征就凸顯出來,即現代新詩與中國詩歌傳統的關系。傳統可以反,可以沖破,但難以徹底地中斷。創新的時候似乎很容易丟棄傳統,而發展的時候實際上難以割舍傳統。如果認為中國現代詩歌與民族傳統完全一刀兩斷,那就無從想象它究竟是從哪里來的。現代詩歌無論怎樣新,也不可能徹底擺脫傳統詩歌的影響,更不可能完全從外國詩歌中脫胎而來。盡管現代詩歌分明是以“白話”和“外國形式”為主要武器的,但它注定是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土壤之中的,傳統詩歌的美學意境,古典詩人的審美修養,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感時憂民、憤世嫉俗的傳統精神,更是在很深的層次上對現代詩人的創作產生了無形的巨大的影響。對傳統的反叛是創造的思路,而對傳統精神的批判繼承則是繼往開來的前提,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進程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點。② 現代新詩的第三個特征就是不斷探索、創新和突破的進取品格。從胡適對白話詩的大膽嘗試開始,現代詩歌一直沒有停止過銳意進取的態勢。當郭沫若的《女神》所刮起的浪漫主義自由體詩風橫掃詩壇之際,聞一多、徐志摩等新月詩人已經頗為冷靜地看到了現代新詩格律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們從古典主義中發掘詩的美學內涵,提出了現代新詩“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的主張,把現代詩歌從情感蘊涵到表現形式上進一步推向嚴謹與規范。之后,象征詩派、現代詩派從法國象征主義詩歌中汲取新的質素,把朦朧的意象和非邏輯的語匯聯絡等多種手法引入現代詩歌,豐富和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特別是戴望舒,他在詩中苦苦傾訴對人生與社會的嚴肅思考的同時,一絲不茍地探索著詩歌藝術形式的多樣化。1928年《雨巷》的發表,引起了詩壇的極大關注,葉圣陶稱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①,戴望舒也因此享有了“雨巷詩人”的美名。但戴望舒并沒有流連、陶醉在自己營造的“雨巷”里,而是相反,他迅速地穿越“雨巷”,毫不留情地否定了自己在《雨巷》中對詩歌“音樂成分”的精心追求,另辟蹊徑,奔向新途。于是,當1932年由詩人親自編定的詩集《望舒草》出版時,人們在其中根本就看不到《雨巷》這首曾經給詩人帶來盛譽的詩篇的影子。戴望舒這種穿越“雨巷”的精神是具有某種象征意味的,它體現了現代詩人及現代詩歌的一個可貴品格,即對藝術追求的執著不懈。其后,艾青、穆旦等都以這種積極進取的探索者的姿態,把現代詩歌推向了新的高峰。 思考與練習 1.怎么理解“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 2.為什么說“閱讀是人類的需要”? 3.中國現代文學的人文品格包含哪些方面? 4.中國現代新詩的本質特征是什么? 5.中國現代新詩吸取了哪些外國詩歌的影響? 6.中國現代新詩與中國古典詩歌傳統的關系是怎樣的? 上編 新詩的興起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